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1 毫秒
1.
“列锦”是一种独具魅力的修辞手法,在中国文学,尤其是在诗词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列锦”的定义以及它跟其他辞格的区别;二是分别从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举例分析了“列锦”在中国文学中的运用;三是从文学描写和语言艺术的层面探讨了“列锦”的艺术功用和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
列锦是汉语中古已有之的修辞手法,有其独特的审美效果。因此自古及今,在文学作品中一直被运用。列锦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不仅在结构形式上有古今发展变化,在审美特点上也有古今差异。近现代作者因受西方文学思潮与电影艺术影响,审美倾向与中国古人明显有差异,因而所建构的列锦修辞文本在审美特点上也明显与中国古代不同。  相似文献   

3.
元曲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元曲的美是多方面的,这既与它在音韵声律上的追求有关,也与它在意境营构方面的努力有关。在意境营构方面的努力,最突出的是"列锦"修辞手法的运用。"列锦"不是元曲的发明,《诗经》中便有滥觞,唐宋诗词中更不乏新的"列锦"结构模式的创造。兼有诗词二体优长的元曲,在"列锦"结构模式的运用与创新方面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元曲重视"列锦"修辞文本的建构,重视"列锦"结构模式的创新,并非"为形式而形式",而是别有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4.
中外瑶语的前加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瑶语的词汇里有一种构词的前加成分,它加上后面的其它成分能构成多音节单纯词和合成词。这种前加成分是瑶语词汇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有多种多样的具体表现形式。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瑶语的一种特有“词头”。在语音形式上它是单音节,如[pu];Ba’g、[mu]:mub[k?]:ka’g等。它所构成的词基本上是名词,如“耳朵”[mun?m] :mbnxmb、“聋子”[mun?m duyη].mbnxmb—duv等. 瑶语的前加成分早为中外瑶语研究者重  相似文献   

5.
列锦修辞文本的创造最早见于《诗经》,在汉语修辞发展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但是,列锦出现于小说中,则是始于唐代。就像唐人有意为小说一样,唐代小说中出现列锦也是有鲜明的刻意为之的迹象。小说包括唐代开始的传奇,都是以叙事记人为主,写景的文字相当少。因此,以名词铺排形式写景的列锦文本,也就不易见到。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唐代小说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同结构形式的列锦。这些刻意而为之的列锦文本出现于小说中,鲜明地体现了唐人小说创作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6.
《周易》是《十三经》的第一篇 ,成书于西周前期 ,句末语气词“也”是《周易》中最常见的语气词 ,而且绝大部分位于动词和形容词谓语之后。此外 ,句末语气词“也”还可以位于名词谓语之末 ,位于动词谓语之末 ,位于代词谓语之末 ;位于介宾短语充当的谓语之后。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示判断、肯定的语气 ,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语气词。  相似文献   

7.
“通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对“通感”这一现象及其使用领域进行实例分析,说明了“通感”在表现文学艺术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度副词如“很”、“非常”一般的用法是修饰形容词、副词或动词,来加强程度,但是汉语中目前有一种流行趋势,直接用它来修饰名词,我们把它统称为“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这是一种很有意思,但是又颇有争议的语言现象,许多研究者已经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看法。我们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这一特殊结构做一考察和解释。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被语言社团使用和认可是因为在特定的语言使用场合下,此结构中的名词转指该名词所涵盖的世界知识意象或意象组合。但这一结构的使用并非没有限制,其存在的语义基础就是名词丰富的内涵意义。某些名词能够进入这一结构是由于在特定的语言发展历史中获得了特定的性状意义或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通过转喻、凸显等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产生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特殊结构。  相似文献   

9.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4):104-109
明清时代虽然诗歌创作仍然旺盛,但不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艺术创新上有所弱化。表现在"列锦"结构形式上,呈现出继承前代所创成例较多,新创模式较少。但是,明清诗歌在"列锦"结构形式方面的创新仍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力图突破前人的成例而有自己的创造。  相似文献   

10.
用“周期外推法”制作预报在水文、气象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资料[1]、[2]介绍了用方差分析观点建立的“周期外推法”,它较好地解决了决定时间序列 X:x_1,x_2,…,x_n (1)的“单周期”的长度及振幅问题。但是对于“双周期”或”多周期”仍用方差分析的观点便难于推广。文[2]把多周期当成若干个单周期来对待,这在理论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由于这个缺点导致文[2]在建新列时没有注意到新列(余波)的自由度已有变化,仍沿原时间序列的自由度而产生错误。在该文所举实例中对九十三年资料引入了长度为2,22,23,35,43,47等六个周期。由于引入的周期过多过长,这个预报的实际自由度变为负(详见本文(二)2,及(三),5)。自由变≤0的预报是没有意义的,就如同对九十三年资料拟合一个时间t的92  相似文献   

11.
SPF代表什么?     
心一 《广东科技》2001,(9):57-57
不知道细心的您、敏感的您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广告用语上的“词汇”,您开始听不明白了!您有没有想过这其实是“科技”对您的“入侵”?——现在相当多的广告都讲究从科技的角度来阐释产品,期望以此征服消费者,所以往往一段广告语当中会夹杂一些相关的科技词汇。如果您——亲爱的消费者对这些广告用语上的科技名词不了解,您将对这类产品无从判断、失去常识。针对这种情况,本杂志从本期起专辟[广告科技名词]栏目,帮您解决这方面的困惑! 当然,如果您正好也是这方面的有心人士,或者您刚好是某一类产品的专业人士,我们十分希望您能参与我们的杂志,将您所熟悉的产品广告上的科技名词的含义告诉我们,以飨读者!希望您能写得幽默、通俗,我们会对您的付出有所表示  相似文献   

12.
方差分析的优点在于能使总平方和分解为因素、交互作用、误差的平方和,而对许多正交表来说,这种分解可以固定到每一列上.也就是说,总平方和等于各列平方和之和:一个因素安排在某列,则这个因素的平方和就等于这一列的平方和;两个因素交互作用的平方和等于这两个因素所在列的全部交互列平方和之和;各空列平方和之和则为误差平方和.但是,究竟哪些正交表才具有这样的特点呢?文[1]中没有提出一般的结论,只是举了具体的例子,而且没有证明.文[2]中也只是对一个具体的正交表直接展开计算进行了验证.在国内常见的其他资料中也没有这方面的一般论述,我们在进行正交试验的推广和教学中,碰到有些同志提出了这个问题.本文在文[3]的启发下对具有这种特点的正交表的充要条件——完全性和完备性作了一般的论证,以供想了解这个问题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3.
“莫”作为否定性无指代词,指代的是被完全否定的整体。它可以特指被否定的所有的人,也可以泛指包括人在内的被否定的所有的事物。随文意的不同,它可分别被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或“没有哪一个”,在句中只作主语。这是语言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但是,围绕着作主语的情况,不少学者观点不一,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莫”在有主语的句子中充当主语的同位语;另一种是,“莫”作主语时,它前面的名词是状语。笔者以为这两种观点均可商榷。  相似文献   

14.
金伟 《上海信息化》2006,(11):42-43
热身、助跑、起跳、跨越,这个“一气呵成”的动作过程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极难,它不仅需要个人实力,也需要外部支持。与此类似,电子政务建设在转变观念之余,同样需要“信息化”这一“撑杆”的有力支撑。只有这样,其向“起跳”与“跨越”阶段的迈进才会水到渠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晚唐时代是一个政局混乱的时期,但随着文学的发展,晚唐的“列锦”辞格仍有发展,与初唐、盛唐、中唐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由《全唐诗》中的晚唐诗歌予以全面考察,列锦辞格在晚唐的运用已是相当普遍,对晚唐诗歌在意境营构、韵律美的创造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过,晚唐诗歌中的列锦辞格运用虽然普遍,但也有一些类似列锦而实非列锦的辞例,这是需要予以厘清的。  相似文献   

16.
陈景元 《科技潮》2008,(2):56-57
阿房宫,这座历史上瑰丽的宫殿,也许并没有人有缘看到它的真面目,文人墨客的描述或许只是幻想。当考古队发出了“阿房宫是烂尾楼,根本没建成”的声音之后,人们对这一结论争议纷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中,学生经常遇到部分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由于他们对这两类句子结构掌握的不够牢固,因此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本文就针对这两类句子结构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部分否定句 部分否定句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指否定句。但是它的用法特殊,应特别给予重视。其句型是[All、every等总括词…not 谓语动词…]含有全体意义的代词和付词如a11、every(及其派生词)、both,always等统称总括词。它们用于否定结构时不是表示全部被否定,而只表示其中的一部分被否定。汉译不能作“一切…都不”,而应该译作“一切…不都是”或“并非一切…都是”。在汉语习惯上看起来很不合理,但在英语中却非常通行。例如Not every man can do it。“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这事”。这在英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上是一致的,不会理解错。但英语的习惯,与其将not置于all、every等词的前面,还宁愿将not置于谓语当中,甚至认为这样才是正确的说法。因此上面的句子总是写成“Every man can not do it。”句意仍然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这事”。  相似文献   

18.
副词是现代汉语词类中作用较为单纯的一种,它一般只修饰和限制动词、形容词。但副词对名词进行修饰和限定的现象一直存在,尤其“程度副词+名词”的结构在近年来大量出现。从“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内部关系和表达效果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初步了解该结构中名词功能的游离以及在表达效果上的利弊。  相似文献   

19.
谈合成谓语     
本文想推求一下现代汉语中三个合成谓语的来龙去脉,即当初为什么要立这三个合成谓语,现在取消它是否应该,汉语中究竟有没有“合成谓语”的语言事实。(一)三个合成谓语的提出和演变情况合成谓语的说法,是五十年代的产物,最早见于《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和《汉语》课本(1956年)。据此体系编写的教材都采用了合成谓语的说法,都把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判断词列为动词的附类。所谓附  相似文献   

20.
“的”字词组在句子中究竟能充当哪些成分?一般语法也只提到它作主语和宾语,至于能否充当其它成分,则略不涉及.诚然,“的”字词组作主语和宾语是极为常见的.但它决非只能充当这两种成分.从现代汉语的语言现象看,它不仅能作主语和宾语,而且在一定情况下还能作定语、谓语等成分.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