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针对当前我国工业的深入发展,大学对于人才的培养应从国内外企业对工程师的需求出发,应能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及转型,增强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能力.以国际一流制造业对工程师的标准为导向、工程教育认证为目标,从技术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文档编写能力、个人职业素养方面进行全方面的培养及考核.立足于天津工业大学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及特点,以国家、省部级等纵向项目培养学生的理论纵深及分析能力;以企业及公司等横向项目来培养学生的成本分析、严谨严格、产品创新能力;以各类竞赛项目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以学校及学院级的导向性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性和专业热情,从而构建出目前本科学生的工程教育实践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该文通过对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及调动学生主动性方法两方面研究,形成了以培养方案、实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平台和评价方法为核心的工程测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综合改革,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同时,促使了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心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方面转变。  相似文献   

3.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工程教育大国,但还不是工程教育强国。针对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确定卓越科技人才的培养标准,提出卓越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即通过多学科交叉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社会及企业联合培养等模式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探讨了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根据"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践要求,形成以基本实践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着重从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出一种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通过对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多满足社会急需的机电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  相似文献   

5.
在大口径招生下,建立了制药工程专业的宽口径厚基础教育模式。通过依托强势工程学科,突出了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不断更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学生参与产学研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培养制药企业的"工程师"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矿业类卓越工程师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以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安全、矿加等矿业类卓越工程师专业为对象,从训练模式、训练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队伍、仪器设备研发、课程考核等方面,探索矿业类卓越工程师专业的工程训练教学改革。通过对矿业类卓越工程师专业的工程训练教学改革,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也为其他卓越工程师专业工程训练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立足地区发展需要,通过分析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目标,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设计,构建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PMBOK)为导向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过程中,采取项目教学先进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在课程模块化设计、创新管理、创新基地、项目评审及教师激励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实践表明:通过项目教学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创新能力,机检专业建立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特色平台。融合CDIO理念,突出企业实践训练,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创新能力,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是国家为振兴工程教育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项目。文中以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例,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分析了目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教学体系的结构。通过优化校企合作机制、提升实践教学条件、建立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改革教学模式的措施构建满足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表明:该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张智明 《科技资讯》2014,12(17):222-223
针对我国机械工程教学现状,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诉求,探索我校纺织机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特色。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探索一种适合纺织机械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师资培养方法,与企业共建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型实验室。启发学生,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以上措施,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优秀的工程师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与学校定位,构建了重基础、宽口径、专业有特色、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瞄准专业发展前沿,结合地方特色,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采用"平台+模块"的教学模式,将创新能力与工程能力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行学科竞赛机制、专业导师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等政策和措施,在创新教育与工程实践中,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相似文献   

13.
实践教学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的学习,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成为能适应企业发展的优秀工程师。通过整合实践课程模块,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发企业学习课程,多层次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其职业素养与创新性思维。最终,为卓越工程师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14.
自动化专业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入手,通过对学生专业能力训练的细化分析,构建了模块化、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专业实验室开放,将创新性实践环节引入课程体系。实践表明,这种层次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强化和提升。  相似文献   

15.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为构造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体系,综合考虑各学科专业需求,湖南大学建设了纯净水制备及灌装生产线实训系统。该实训系统参照实际工业生产线建设,并按照教学需求进行调整。根据机械、化工、电气、软件等不同专业,系统开设单元训练模块和综合实训模块。综合实训模块采用产品导向的主动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产品开发的流程为依据,强调学生的工程实践、设计开发、工程管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轴承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是指针对轴承的实际需求,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结合我国教育现状,介绍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以河南科技大学轴承专业为例,对推进教育改革下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的模式探索,对实践创新、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对教育改革方向和发展要点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在工程教育背景下,以培养合格工程师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型高校电工实习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从实习内容、教学手段、提高师资队伍水平3个方面入手,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实现工程教育理念服务。  相似文献   

18.
自国家教育部提出卓越计划以来,卓越工程师还只是作为一种理念出现,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标准的培养体系,各个高校在探索的过程中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同时,通信工程专业学生面临着因缺乏实践操作训练的环境,进入通信企业实习机会少等问题而难以满足就业的技能要求.因此,这里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依托,结合理工类高校特色,针对通信工程专业特色,引入CDIO理论,开展CDIO模式下的新型卓越应用型工程师培养体系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培养目标细化及能力制定相融合的通信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方案,其实施效果表明,在卓越通信工程师人才培养教育内容及教学体系结构设计符合通信工程专业本科通用标准的同时,通过新型的卓越培养体系能提高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9.
课程实验测评是课程实验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其测评模式决定了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和收获效果。针对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文中分析探讨课程实验测评模式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提出一种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实验测评模式,解决传统课程实验测评模式固有问题。结合数据库课程的学生实验测评,文中设计了课程实验测评方案、测评内容及其测评系统,用于评价学生课程实验的学习成效。通过数据库课程实验测评应用,学生在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应用开发、数据库产品应用等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取得较大收获,培养了软件工程师的数据库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20.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5):113-116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工程测量实训教学的现状分析,指出工程测量实训教学的问题与不足,从实训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考核方式、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培养卓越工程师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