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編的《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第九章“南戏”部分,曾提到:“到了元朝,南戏仍然盛行……也有不少作家撰写南戏剧本,这些作家大都是书会中人,如武林书会的蕭德祥、敬先书会的柯丹丘、九山书会的史九敬先、刘一捧等。”錢南揚在《談本省的戏剧文献》(“浙江日报”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七日)一文中,也曾談及“九山书会編的戏文除《張协状元》之外;还有一种叫《董秀英花月东墙記》。”赵景琛在《元代南戏剧目和佚曲的新发現》(“复旦”一九五九年第六期)(下称赵文)一文中,根据《寒山堂新定九宮十三摄南曲譜》  相似文献   

2.
二、词目补遗(“寸”部共收词目约1200条,本文补遗125条,占该部原收条目总数十之一。)[寸刀]小刀。宋方岳《题刊字蔡生》诗:“不知何年有尔曹,误我百世惟寸刀。”(《宋诗钞·秋崖小稿钞》)[寸匕]小匕,羹匙。元揭奚斯《赠项炼诗》:“又闻好卖药,往往在市阛。疾者得寸  相似文献   

3.
在温州,“拦街福”这一市井商贸民俗文化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早在南宋时期,温州的商品经济和市民社会已经相当发达,“九山书会”(从事剧本、话本编撰的文人和艺人组织)创作了南戏《张协状元》。今天,“温州模式”已经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代名词。  相似文献   

4.
《九章》是屈原一组诗篇的总题,朱熹说是“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一时之言”(《楚辞集注·〈九章〉序》。下引文不注者同),证之各篇所写的地点和内容,此言得之。这就纠正了王逸“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复作《九章》”(《楚辞章句·〈九章〉序》。下引文不注者同)之说。惜朱熹虽正确知其“非必一时之言”,却未予进一步探求其言之先后,仍本王逸《楚辞章句》所列的《九章》篇次,作:  相似文献   

5.
说“卿”     
《说文》:“卿,章也。”段玉裁注:“《白虎通》曰:卿之为言章也,章善明理也。”“卿”的这一意义,用例并不多见,最早常见的还是用为官名,盖于为官者期之以能章善明理也。有“九卿”、“三卿”、“六卿”之称。《周礼·考工记·匠人》:“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礼记》:“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汉书·百官志公卿表》:  相似文献   

6.
设为不宦     
“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矣。’田子辞。” (《战国策·齐策》)[译文]齐国有个人见到处士田骈,说:“久闻先生的高谓品德,主张不做官,而愿为人们服务”。田骈问道:“你这是从那里听来的?”这个人回答说:“我是从邻居的女儿那里听说的”。田骈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这人回答说:“我邻居家的一个  相似文献   

7.
阿瑟·米勒辞世后,孟京辉说:“那出戏(指《推销员之死》)带给我的震撼超出了我的想像。我很感动,也很受震动,我开始想做一名导演,排演戏剧。”  相似文献   

8.
《九章算术》(以下简称《九章》)是我国最古老的数学经典之一。它大约编纂成书于东汉初,著者不详。《九章》反映了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数学成就。《九章》收集了二百四十六个应用问题。它包括了算术、几何、代数这几方面的内容,分属于“方田”、“粟米”、“衰(音:摧)分”、“少广”、“商功”、“均输”、“盈  相似文献   

9.
位于浙江南部的温州(水嘉),从南宋时起就是戏剧盛行的地方,曾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之称。明祝允明的《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戏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明叶子奇《草木子》卷四中记有“俳优戏文,始于《王魁》。永嘉人作之。”认为南戏创始于永嘉。又,明徐渭《南词叙录》也提出了以下说法,认为南戏于宋的光宗朝(一一九○-一一九四)为永嘉人所作,并列举《赵贞女》《王魁》二种名目。此外,还认为3监觞于宣和间(一一一九-一一二五),南渡后被称为永嘉杂剧。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曾把诗歌分成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他说的“意境”指的是以内心意念来构成的意境)。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似乎也涉及到“三境”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两位艺术大师在“三境”的具体含义的论述上固有不尽人意之处,但对我们研究《野草》的意境创造形式,却大有启发。作为散文诗,较之小沈、戏剧等体裁的文艺作品,往往更具浓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更具  相似文献   

11.
《论语·宪问篇》“九合诸侯”中“九”字的注解历来众说纷纭,概括古今注家的歧解大致可分为四类:实数说;虚数说;通假说;同源通用说。从文献例证、字形、读音以及古人行文特点诸方面进行分析,虚数说、通假说虽值得肯定但有失偏颇,实数说则明显有失,同源通用说比较合理。“九合”中的“九”和“合”是同义并列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寓言界说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寓言”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著《庄子》一书中。《庄子·杂篇·寓言》中说:“寓言十九”。晋人郭象注:“寄之他人,则十言而见信。”唐朝人成玄英疏:“寓,寄也。世人愚迷,妄为猜忌,闻道已说,则起嫌疑,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信九矣。”清人王先谦集解云:“寄寓之言,意在于此,而寄于彼。”前人的这些解释,虽然还不全面、不确切,  相似文献   

13.
引言在屈赋世界中,《九章》是最富有个人性、即时性和多样性的组诗。它虽然题目有“九”,却并非《九歌》、《九辩》那类古老的歌乐定制。其中的诗歌是屈子在复杂曲折的人生各个关头,并非依据某种歌乐定制,而是依据个人的即时性内心要求先后写出来的。《说文解字》说:“章,乐竟为一章。从音十,十,数之终也。”引申为诗、文的一篇,为一章。所谓“九章”,也就是诗九篇。屈子先后写诗九篇,记录了他的生命痕迹和心灵痕迹。这种个人性和即时性的权威见证,当推《史记·屈原列传》。它在记述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之后,又记述:“…  相似文献   

14.
谚语,就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现成俗语。或者说,谚语就是俗语里一种义含深刻道理的“套话”。《礼记·大学》中说:“谚,俗语也”。《尚书》中称“喭”(按:喭即谚)为“俚语”。可见,就一般而论,“谚”就是一种现成的含理俗话。《说文解字》释“谚”为“传言也”。《广雅·释诂》说,“谚,传也。”《太平御览》载:“传言也,俗言曰谚。”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训为:“谚,传言也。谓传  相似文献   

15.
枣庄方言古语词例释(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3.艮gn[k] 枣庄方言中,“艮”一般作形容词,其义有二:(1)(食物)坚韧而不脆,如:“这罗卜发艮,不好吃。”(2)说话生硬,或形容其性子直,如“这人说话真艮!”“这个人真艮!”“艮”有时亦作动词,如“艮牙”,即“硌牙” 《唐韵》、《韵会》、《正韵》拼“古恨切,根去声。” 《集韵》:“胡思切,音痕,元平声。” 《论文》:“艮,很也。从匕,目,犹目相匕,不相下也”段注:“会意。‘目相匕’即目相比,谓若怒目相视也,很之意也。” 《方言》:“艮、坚也。”注:“艮、皆名石物也。” 《广雅·释诂》:“艮,坚也。” 《广雅疏证》:“《说卦》传云:‘艮为山,为小石’,皆坚之义也。今俗语犹谓物坚不可拔曰艮”。 可见,艮之本义为坚,词义引申,为说话生硬,性子直。 杨雄《太玄经》:“象艮有守,”注:“艮、难也。” 《来生债》一折:“正末云:‘他也中吃,也中穿。’磨博士做咬银子科,云:‘中吃中穿?阿哟! 艮了牙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 K_2S_2O_5—R_2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对丙烯酰胺(AM)水溶液聚合的初期反应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得出动力学方程式。并利用 Arrhanius 方程测定了表观活化能。所得动力学方程为:R_p=k[ox]~(0.9)[rdd]~(0.6)[AM]~(2.1)式中:R_p——聚合初期反应速率(mol/l·min)[ox]——氧化剂浓度(mol/l)[red]——还原剂浓度(mol/l)[AM]——AM 浓度(mol/l)k——速率常数所得活化能为:E=17.4(kcal/mol)  相似文献   

17.
释“召”     
《说文·口部》:“召,(讠乎)也。从口,刀声。”又《言部》:“(讠乎),召也。”段玉裁注云:“口部曰:‘召,(讠乎)也。”后人以‘呼’代之,‘呼’行而‘(讠乎)’废也。”召、(讠乎)(呼)在《说文》中是一对互为注释的同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最早的辞书《尔雅》的《释地》中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这里四海指的是四边荒远地区,不是指海洋。夷、狄、戎、蛮是指有别于中原华夏民族的少数民族,而加在前面的九、八、七、六则是泛指少数民族部族众多。“海”的本义是指天池,引申义指数量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凡地大物博者,皆得谓之海。清代胡渭《禹贡锥指》卷十八中说得明白:“古书所称四海,皆以地言,不以水言。《尔雅》四海系《释地》,不系《释水》,《禹贡》九州之外即是四海,不以海水之远近为限。”这说明九州之外就是四海。  相似文献   

19.
半个多年世纪前,鲁迅先生应好友许寿裳先生之请,为他的儿子许世英开列了一个“中国文学入门书目”。这个书目正如许寿裳先生所说:“虽仅寥寥几部,实在是初学文学者的必需翻阅之书,他的说解也简单扼要。”这个书目内容如下:一、计有功(宋人):《唐诗纪事》(四部丛刊本,又有单行本)。二、辛文房(元):《唐才子传》(今有木活字单行本)。三、严可均:《全上古……隋文》(今有石印本,其中零碎不全之文甚多,可不看。)四、丁福保:《全上古……隋诗》(排印本)。五、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可知名人一生中之社会大事,因其书为表格之式也。可惜的是作者所认为历史上的大事者,未必真是“大事”,最好参考日本三省堂出版之“模范最新世界年表”)。六、胡应麟(明人):《少室山房笔丛》(广雅书局本,亦有石印本)。七、《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其实是现有较好的书籍之批评,但须注意其批评是“钦定”的)。八、《世说新语》刘义庆(晋人清谈之状)。九、《抱朴子外篇》葛洪(内论及晋末社会状态),有单行本。十、《唐摭言》五代王定保(唐文人取科名之状态)。十一、《论衡》王充(内可见汉末之风俗迷信等)。十二、《今世说》王(明末清初之名士习气)。据孙伏园先生说,鲁迅先生这...  相似文献   

20.
宋江起义的故事,南宋时开始流传,中经广大群众的“街谈巷语”和民间艺人、“书会人才”以及其它文人的加工创造,终于在明代产生了伟大的古典名著《水浒传》。在这漫长的二、三百年历史中,南宋是水浒故事孕育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杭州又是最为重要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