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兴珂  张军芳 《科技信息》2013,(14):357-357
诗歌审美教育是中学诗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学诗歌审美教育中存在教师自身审美素养不高、教学方法陈旧、学生自我主动性意识较差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本文着重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论述中学诗歌审美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转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性意识等几方面改进策略,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落实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主要特征表现为不确定性、消费性、娱乐性、碎片化、去中心化、戏仿、反讽、无深度、挑战权威等等。网络诗歌因其自身特征改变乃至颠覆了传统诗歌的存在状态与审美范式,其积极审美特征表现为较强的审美交流在场感、自由至上的审美快感等;同时,丧失诗歌审美评判标准和娱乐功能入侵审美功能领地等也是其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但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网络诗歌更大程度上实现了中国诗歌与世界诗歌的接轨,其审美价值研究具有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诗歌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表现在义山诗歌话语层面及内在意境的审美特征的外在呈现上。义山诗歌无“隔”不成诗,朦胧而绮密,并且具有文外之重旨的审美特征。义山诗歌是其心灵深处迷惘、凄迷心性的真实写照,意蕴深邃、韵味无穷。“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其创作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4.
古典诗歌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审美性特征。李商隐的诗具有意蕴深邃韵味无穷的朦胧美,表现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味,诗歌境界的缥缈凄迷,诗歌情感的深沉迷惘等,形成中国诗学中"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境界,由此可见文学的审美性,文化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现象”的成因是义山诗歌话语层面及内在意境的审美特征的外在呈现。义山诗歌无“隔”不成诗,朦胧而绮密,并且具有文外之重旨的审美特征。义山诗歌是其心灵深处迷惘、凄迷心性的真实写照,意蕴深邃、韵味无穷。“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其创作的审美追求,更是其重要文论思想的概括,对后世文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诗歌中的“意义”呈现出人“诗意的存在”,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翻译的核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移情、想象、联想等方式领略原诗的审美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原诗的意义通过意象和语言进行审美再现。从唐诗翻泽的不同版本中可以看出,其翻译策略或接近原诗的语言和意象,或对原诗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或发挥译者自身创造力的重写。无论如何,诗歌翻译都是译者对原诗进行审美重建的创造。  相似文献   

7.
孟郊是中唐韩孟诗派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追求一种异乎寻常的怪诞美,表现出其独特的审美个性。孟郊诗歌的怪诞美是和传统的中和美相颉颃的,也与同一流派中的其他诗人的诗风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试从孟郊诗歌的审美形式、意象和意境上来分析其怪诞美,并从中唐诗人的审美心理以及诗人自己的审美趣味来分析孟郊诗歌的怪诞美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诗歌赏析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一条渠道,文章从简介古代诗歌美的特征,激发学生审美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赏析,驶遣想象,感受意境,熏陶审美情感;引导学生写赏析文字,培养审美理性认识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古代诗歌赏析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从翻译审美移情论角度谈诗歌翻译中意象再现的困难,初步探讨了如何在翻译审美移情论指导下再现诗歌翻译中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10.
李雨晨 《科技信息》2010,(8):147-147
英文诗歌是英美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英文诗歌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诗歌的感染力和音乐美,领会诗歌中表达的深刻意境。本文通过对英文辞格的分析,分别从美学和修辞的角度对英文诗歌的审美特征,包括音美、意美和力美,进行了简要的解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是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体悟中得出的审美情感归结。含蓄一语,古代诗论者在诗歌鉴赏中从不同视阈多有论及,梁启超等人在现代语境下对古典诗歌含蓄美作出重新阐发,认为含蓄是古典诗歌传达情感的表现手法。本文从诗心美学角度认为,含蓄美是诗人对诗歌的领略、体悟,以达到对生存本体的一种生命体悟。  相似文献   

12.
张瑞 《科技信息》2008,(7):40-40
诗中三味,即“虚、拍、韵”。诗中三味不仅表露出诗歌最本质的特点,也告诉人们诗歌的作习技巧,同时,它还是诗歌审美的重要标准。诗中三味在艺术内涵上统一了律诗和自由诗,是诗歌习作和诗歌审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诗歌作品中的数字用以绘景、抒情、写人、叙事的表意功能,指出了诗歌中数字对仗、重叠、夸张、铺垫、算式、层递等衣意方法,并进一步分析了诗歌创作和欣赏中数趣美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4.
从朦胧诗到校园诗再到各种新奇怪异的诗歌群体的出现,中国新时期诗歌以不断发展的多元势态,冲击和拓展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心理。然而,由于在根本上缺少诗歌精神的理性内核,时至今日,在校园诗、农业诗、工业诗、爱情诗、女性诗等创作倾向中,可以显而易见价值迷惘、浮泛浅薄等通病。  相似文献   

15.
在诗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画面美、感情美、音乐美赏析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桃花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意象类型.<诗·周南·桃夭>的桃花意象原型,体现了先秦时期的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及其审美意蕴.在唐代诗歌中,桃花意象亦得到丰富和发展.明代世风、士风的变化,导致诗歌桃花意象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7.
大庆作为一座因油而生的能源城市,有着移民文化的典型特征。诞生于这片神奇土地的大量诗歌,作为审美对象,在承载、彰显多元文化的同时,也表现了深刻的生命体验、独特的意象雕刻、高度的精神观照等审美特性。随着审美意蕴的多元生成和不断升华,大庆诗歌也获得了强劲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为了加深和延长读者的审美感知过程,诗歌中大量使用模糊性语言,本文以罗伯特.弗洛斯特的《雪夜林边》为文本,从“我”的身份的模糊性、措辞的模糊性以及诗歌主题的模糊性三个方面来分析诗歌的模糊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英语诗歌具有审美性,其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音韵、文辞、意象以及意境等方面。本文认为,教师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结合诗歌的美学特征,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想象、对比以及移情等方法,感受诗歌的意韵,进入诗歌的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诗歌学习热情,树立美的情操,塑造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20.
谈爱芳 《科技信息》2010,(24):I0382-I0382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与形成是儒、释、道等多种思想相互撞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结果。白居易的诗歌与音乐美学思想之间的同异互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白居易的审美理想及其人类理想来看,所谓"儒教饰其身,佛教治其心,道教养其寿。"白居易的审美价值观体现在他对诗歌和音乐的认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