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为文本,分析小说主人公奶娃(Milkman)的家族姓氏戴德"的象征寓意及文化意义,通过研究戴德家族祖孙三代四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他们与黑人文化之间的联系,揭示该小说的回归黑人文化的主题。阐明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压迫下,黑人只有坚持、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晓芬 《科技信息》2011,(26):130-130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宠儿》是其巅峰之作。莫里森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通过对这些象征意象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象征意象不仅对深化和充实作品主题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读者研究莫里森的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爱的三部曲小说中,反复使用的模糊叙事手法。认为模糊叙事既是莫里森对黑人传统文化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她对现代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思想的实践。介绍了莫里森通过人物身份的不确定性、开放式结尾和多种声音叙事等方法达到叙述的模糊效果,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参与阅读的热情。  相似文献   

4.
从对《最蓝的眼睛》的一系列叙事结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托妮.莫里森在小说中借用了"百衲被"的叙事手法。"百衲被"的结构隐喻不但填补了小说各个章节之间的意义空白,也为黑人群体获取了多元的叙述空间,体现了莫里森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的女性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浓郁的非洲文化气息的评述,向人们展示出非洲传统意义上的上帝的形象与西方的上帝相去甚远,它在美籍黑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剖析了莫里森的小说中非洲文化传统的深刻意义:如果黑人放弃自身文化,迷失在白人文化中,只能造成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杨芳 《科技信息》2007,(16):10-11
神话是古代人们利用超自然的力量解释自然界事物,是人类生活经历的隐喻式表达。在《所罗门之歌》中,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有机地将其小说创作与神话融合在一起。在本文中笔者通过探讨小说中的神话原型与模式,论证莫里森通过描写黑人民族的神话与仪式,表达非裔美国人对非洲文化遗产的继承,对黑人传统文化的热爱,及对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高峰 《科技信息》2012,(14):138-138
托尼·莫里森,作为第一位获得最负胜名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为现代文学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莫里森迄今为止最优秀的小说,也是战后最重要的文学成果之一——《宠儿》自1987年出版以来,对它的评论大量涌现,赞赏有加。小说最突出的主题——母爱,在惨绝人寰的奴隶制压迫下,莫里森由对"塞丝杀婴"故事的描述上升到了对一个种族苦难的描述,通过对"塞丝杀婴"的解析,她向世人揭示了一个黑人种族所遭遇到的屈辱与苦难。  相似文献   

8.
冯英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0):65-66
莫里森的作品总是关于爱以及爱的缺失和扭曲。作家总是把非洲裔美国黑人的爱的扭曲与性压抑的描写相联系。而食物在她的小说中成了这两者间暗喻的纽带。莫里森根据吃和性这人类最基本的本能,选用黑人对某些特定食物的偏好和对性的释放来反映黑人爱的饥渴,而她小说中食物和性的交织也成了她作品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9.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主要刻画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黑人女性的生活经历。佩科拉的疯狂、秀拉的叛逆、内儿的传统以及哈加尔的挣扎最终被社会所抛弃。她们失败的成长经历在莫里森小说表现为黑人爱的缺失。  相似文献   

10.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展示了由白人强势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悲剧。本文从文化霸权的视角来解读这部小说,认为莫里森关注了黑人心灵受白人文化侵染这一遭人忽视的现象,使她的作品在思想深度上不仅超越了前辈黑人作家,也走在同时代人前面。  相似文献   

11.
托尼·莫里森在《慈悲》中讲述了一位无名黑人母亲为保全年幼的女儿免遭奴隶主侵犯而“卖女为奴”的故事,然而这份浓烈的母爱对女儿弗洛伦斯而言是份缺失的母爱;母爱的缺失给弗洛伦斯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导致她在成长中无从了解黑人文化,无法建构黑人身份、建立和谐两性关系以及尽到“为母”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我的柏拉图》是韩东中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小说以柏拉图式爱情观出发,通过主人公追求爱情的失败完成了对这种爱情观的质疑与否定。柏拉图的爱情观中存在浓厚的形而上学因素,而小说的思想本质是反形而上学的,主人公对爱情的理解具有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气质。因而柏拉图所说的"人人得到自己心仪的人,由此回归自己原本的自然"是一种谬误,"原本的自然"事实上就是孤独状态。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当代著名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短篇小说《宣叙》通过白人特怀拉的叙述,讲述了残疾黑人玛吉遭受种族和性别歧视的残酷事实。本文着重分析特怀拉第一人称叙述的不可靠性,旨在揭示不可靠叙述的文本功能及与小说主题传达的微妙关联。  相似文献   

14.
爱情与道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文章从爱情的本质,爱情的内在品格和恋爱的道德要求三个方面论述了爱情与道德的关系,旨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5.
舒婷的爱情诗是中国爱情诗史上不可或缺的力作。她笔下的爱情极为鲜明地表现为一种东方式的爱情,她的诗歌是对于我国优秀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在保留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思考方式和含蓄、隐晦的表达方式的同时,她以大胆而新颖的诗歌意象创作现实对中华民族时代相传爱情理想的反叛,用崭新的爱情观念和顽强的人格力量重塑了中国现代女性的独立形象。  相似文献   

16.
要探讨《长生殿》主题,只能依据剧本中的《自序》、《例言》与《传概》三则材料。《长生殿》只有唯一的主题,即情爱主题。洪升塑造杨妃形象时,情感倾向基本上回归到中晚唐,择取了同情、回味与美化的态度;在价值观上则运用了汤显祖的“至情观”,使杨妃的文化品格得以升华。对于李隆基形象的理解,不同时代的丈人是不断渐进的。洪升写李杨情爱时别具匠心:第一,写出了李杨不断深化与升华的情爱过程;第二,写出了李杨情爱的风流本色;第三,化用织女牛郎故事作合李杨的天上之情。  相似文献   

17.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注重爱情题材的描写,大多数作家从伦理道德角度审视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他们的爱情婚姻观:爱情应以真挚的感情为基础,等级、门第与金钱不应作为真正爱情的筹码;在男女两性精神之爱与肉欲之爱结合的基础上而结成的婚姻才是牢固的。但也有少数作家把爱情视为一种欲望的发泄。  相似文献   

18.
彭博 《科技信息》2013,(7):182-182,196
托尼·莫里森是当今美国文坛最重要的黑人女作家之一,黑人妇女问题一直是她创作的重点题材。她深受女权主义影响,把争取种族平等和妇女解放作为终身事业。《爱》是她2003年新发表的一部作品,体现了她对黑人社会的新思考。不同于以往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人黑人社会内部,通过对其内部矛盾的揭露,试图寻找一种方法使黑人在白人主导的主流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19.
革命和爱情是现代文学的两个关键词。在"五四"作家、"革命文学"作家和解放区文学作家笔下,革命和爱情有着不同的地位和功能,这种变化折射出的不仅是作家对革命和爱情题材的调适,更体现了作家心路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的名叙事长诗《长恨歌》的主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家各派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笔以封建皇帝这一特殊社会角色为切入角度,运用现代心理学、艺心理学理论对《长恨歌》的爱情主题进行再认识,为“爱情说”寻找更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