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近代知识观革命不仅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也必然意味着教育学的启蒙。以康德哲学为标志的西方近代知识观革命中蕴涵的教育学启蒙表现在教育必须重视书本知识教育.然而教育不等同于知识,教育中的知识只具有“潜在性”;“潜在性”教育知识观将真正带来教育的革命。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改革围绕“知识”之争对实践不产生实质性影响说明我们的教育知识观研究存在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知识使命观研究与哲学混乱和实际的不自觉;教育知识特征观研究的完全哲学化。教育知识观研究哲学化、非教育化倾向意味着教育改革的基础理论是不健全的,基础理论不健全必然致使教育处于十分危险之中,必然导致实践的畸形发展。应试教育长期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与教育知识观研究有着极大的关系。反思教育知识观研究,探索教育自身知识使命及特征已成为教育改革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对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笔者认为首先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在理论上提高认识,树立新的整体素质观;在实践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落实“全面发展的整体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也并非水火不容。“应试教育”也并没有排除思想政治品德的提高和体能心理素质的发展,至于智能素质中的文化知识正是它所刻意强化的,也是它至今仍然能够模糊人们的一个方面。那么应试教育的误区在哪里?l、教育领导误导。把学校升学率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片面追求升学率。这就出现举办补习班,寒暑假、节假休息日拼品补课,学校甚至教育领导部门重奖升学率高的班级教师等现象.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屡次强调“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余负担”,而学生的学业负担却长期减不下来,有的甚至越来越重,一是把学生升学视作学校中心工作,其它方面的教育,如思想政治教育和音乐、美术、体育活动及劳动技能教育,明显就受到冲击,从而被忽视削弱。这样也就会置多数学生于不顾,只培养少数能升学的人,这样少数能升学的人“应试能力”也许是提高了,却往往成为高分低能的畸形发展的人。2、教师误认为能升学的学生多就是教育效果好,教育质量高。这样上课拼护...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长期难以实施,说明我们的理论从根本上缺乏力量,反思基础理论研究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关系是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范畴,对其进行深入反思必然有助于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实质变革。书本知识是生活经验得以深刻理解从而是知识创新得以成为可能的前提;生活经验是书本知识的现实化展开同时是知识创新的现实内容来源。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 ,我国长期处在自我封闭状态中的教育系统最终将要别无选择地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大潮之中。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代大趋势需要我们主动地作出战略性抉择和调适 ,并对传统的应试教育进行彻底的变革 ,努力完成下述一系列深刻和全方位的新旧转型。一、教育理念上由知识中心观向创新智慧观转型传统的应试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知识中心主义倾向 ,师生双边关系的互动均围绕着知识理性的轴心运转。前者以传授知识为自己最高的教育使命 ,后者以接受知识为自己求学的神圣目的。知识中心又派生出若干教学上的“副中心化”现象 ,诸如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等。  相似文献   

6.
唯应试教育是应试教育的极端发展,它严重背离了教育的宗旨,导致学校教育的异化。唯应试教育是多方利益驱动的结果。由于政府代表着国家的整体利益,承载着民族的未来希望,因此,在遏制唯应试教育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行动中,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是核心,知识是关键。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只有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使教育适应知识社会的发展。教师要在教学观念,教师观,目标培养观进行转变,尽快适应“以人为本”新教育观念下的角色转色。  相似文献   

8.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已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时尚的教育观。在教育转轨过程中,中学历史教育应探索和重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融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于一体,强化创新意识的渗透,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培养历史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在中国传统教育的批判与改造中诞生的,实践表明,它适合当前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进行系统、直观地了解,重新阐释“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实质,并对师范院校学生在今后的实习工作中“教学做合一”理论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不足并分析原因,充分发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对高师实习的促进作用;为高师学校的未来教师培养提供可参考的意见,帮助高师学校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指导高师生树立正确的知行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养成。  相似文献   

10.
“应试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有严重的弊端,“应试教育”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作为唯一标准的“应试教育”,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旗帜鲜明地提出“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把学生当作主动生动发展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新事物,发现新问题,使学生面对挫折、面对挑战,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成为具有创新和批判精神的学习者。因而“素质教育”较之“应试教育”有着极大的…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 ,我国长期处在自我封闭状态中的教育系统最终将要别无选择地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大潮之中。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代大趋势需要我们主动地作出战略性抉择和调适 ,并对传统的应试教育进行彻底的变革 ,努力完成下述一系列深刻和全方位的新旧转型。一、教育理念上由知识中心观向创新智慧观转型传统的应试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知识中心主义倾向 ,师生双边关系的互动均围绕着知识理性的轴心运转。前者以传授知识为自己最高的教育使命 ,后者以接受知识为自己求学的神圣目的。知识中心又派生出若干…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变。而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要义是使全体学生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就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教学目标、主要抓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现代教学目标,不仅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而且还强调通过知识教学发展能力和渗透思想教育方面的目标。主体性教学的目标是发展能力,尤其重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13.
知识观是教育的哲学基础,不同的知识观导致不同的教育观.本文从分析和对比两种典型的知识观入手,根据知识、教育与人三者互动视角下的知识观探讨高等教育中“高深知识”的创新性,从而论述创新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应试教育是为应付考试而教和应付考试而学,忽视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学生的偏面发展.现在,这种教育方式已到了非向素质教育转变不可的时候了.首先,应试教育已给中小学生造成了严重后果.有的人书念得很好,考分很高,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格修养很差;有的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创造佳.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高分低能”;有的道格修养好,本事也挺大,可具体太差了.这些,都说明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片面性.其一,它使学生无法得到全面发展.中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开发和培养的极重要时期,在他们身上潜在着将来发展成为各种人才的可能性,这各种可能性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展,变成现实。而这一定的条件,首要的就是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条件.只有对他们进行全面教育,他们的各种潜在的能力才能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发展;只有在他们能力的全面发展中,才能发现和培养他们的特长,使他们成为专门人才。可是应试教育根据升学考试安排课程、组织教学,把所谓副科以各种形式全部挤掉了。其次,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15.
应试教育现象这一教育顽疾之所以久治不愈,是因为教育相关利益者角色扮演出现偏差。运用社会学角色理论观照我国的应试教育现象,发现学校角色冲突、学生角色混淆、家长角色紧张、政府角色距离是导致应试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刘振亚 《科技资讯》2006,(17):209-209
所谓人才,即有品德有才能的人。由此看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人才”的内涵便强调了品德、知识和能力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由于受着有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着的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学校教育也随之沿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科举时代到“分数便是一切”的应试教育,再到“坚持德育首位”的素质教育的过程逐步完善。人才的内涵也沿着科举下的“书呆子”——应试教育下的“圆滑事故”——素质教育下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多面手方向发展。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又何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是导致我国大学生现代适应性差的重要原因,而这种教育目的观的形成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从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提出历史上的“重社会,轻个人”和现实中的“重记忆,轻创造”是重要的两点。为此,作者提出要塑造现代化的人,首先必须更新教育目的观。  相似文献   

18.
以物理教学法中的导致悖论法为研究对象,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依据,从导致悖论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悖论的教学功能和导致悖论教学法的使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得出导致悖论教学法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用导致悖论教学法,让学生在“上当”中反思,在“上当”中学到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这已成为困扰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严重影响着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实施。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施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办教育的一种不良倾向。它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教育内容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我国实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无论从时间或空间来说,课堂教学都是占主要地位的。因此,素质教育必须在各科教学中体现,政治课当然也不能例外,它担负着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分辨是非能力等任务。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和教育评估制度、评估标准的不完善,导致政治课教学偏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唯升学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好坏。长此下去,对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利。本人就政治课教学如何渗透素质教育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求和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