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软岩巷道围岩指数蠕变模型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焦作矿区古汉山煤矿的采矿条件为软弱围岩的深部巷道,变形大且持久,给巷道支护及维护带来很大困难,严重影响生产。该文根据古汉山煤矿现场地质资料和岩石的相关实验参数,利用FLAC软件中的蠕变分析模块,采用指数蠕变模型,模拟预测焦作矿区古汉山煤矿的巷道围岩随时间的变形情况。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实测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2.
高原 《安徽科技》2016,(6):47-49
为探究海孜煤矿-1000m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机理,在室内试验、地应力测试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巷道开挖后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在现有支护的基础上对支护结构进行优化,并通过数值模拟对新旧支护方案的支护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的支护方案对-1000m巷道变形以及围岩破碎区的控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针对分岔厚煤层下分层难以确定回采巷道位置这一问题,通过采用室内试验对夹矸层和3下煤层受采动影响破坏进行分析。采用数值模拟对6种不同方案下围岩的应力分布规律、巷道变形特征和塑性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煤柱中心的水平间距为30m处巷道围岩稳定性较好,其巷道围岩塑性区范围及变形量小。通过现场监测对巷道稳定性进行验证,表明在距离残余煤柱30m处布置回采巷道,围岩的变形量比较小,巷道围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研究结论为类似条件下的巷道位置选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采用ANSYS和FLAC3D2种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阳城煤矿-920m下车场深井穿层巷道支护状态下的围岩位移情况。根据模拟结果推测不同岩层组合对围岩变形的影响,同时找出原支护方案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加强巷道支护的新方案。通过分析比较为现场应用提出了一套既可以减小巷道变形,又能节省支护费用的支护方案。  相似文献   

5.
针对深部回采巷道的围岩变形规律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改善巷道的支护与维修现状,利用连续介质显式有限差分计算机软件FLAC3D对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回采巷道围岩变形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根据其数值模拟结果采取了超前加固支护,有效地控制了深部软岩巷道支架变形,降低了巷道的维修量,对深部矿井开采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矿动压对附近巷道围岩应力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采矿动压对附近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并为对巷道变形破坏显著地段和冲击地压的危险性预测提供依据,以某矿工作面开采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分析了采矿围岩应力演化规律;探讨了采矿动压对巷道围岩应力及应变的影响.研究表明:采场应力数值逐渐增大,应力集中区域自临空面向周边扩展、向前推进、且连续变化;掘进进度相同时,右帮围岩应力数值和增加梯度大于左帮围岩;同一选取路径上,右帮围岩应力呈阶梯状变化,而左帮的围岩应力呈规则状的曲线变化;采动动压引起巷道围岩应力集中,围岩中积聚的弹性变形能增加,具备发生冲击地压的内在条件.  相似文献   

7.
煤矿巷道的变形问题影响了正常的开采工作,危及矿区的生产安全。本文通过使用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针对巷道的变形问题,使用管缝锚杆、锚索进行锚喷支护的过程及效果进行数值模拟。模拟了锚喷支护后的围岩变形情况,并对观测点的位移进行对比。得出结论:使用锚喷支护可以有效的缓解煤巷的变形,提高煤巷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破碎围岩巷道的变形与失稳行为很复杂,巷道围岩局部变形易引起破坏失稳,而理论计算得到的支护参数与工程实际相差甚远。基于现场调查,通过表面变形与深部离层规律综合监测,深入分析了复杂地质条件下松软破碎围岩局部变形与演化失稳机理。监测表明:巷道开采深度较大时,围岩变形情况比较复杂,煤层裂隙发育,巷道顶底板和两帮变形大;巷道积水造成底鼓时,因现有的支护方式不适应围岩非线性、大变形的要求,而必然导致支护失效。研究成果对回采巷道支护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为工程防灾和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地质灾害如:露天采场边坡失稳、地面塌陷、矿坑涌 水、巷道变形以及泥石流等灾害规律进行了整理论述,并相应提出有效解决措施,为矿山生产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东海煤矿深部巷道支护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煤矿深部巷道围岩压力大,超过其围岩的抗压强度。同时,采区巷道受动压的影响,巷道围岩变形破坏严重,影响正常生产。课题组采用优化巷道断面设计、加强关键部位支护强度、降低局部围岩应力等措施,使得围岩整体协调变形。现场实验表明,东海煤矿埋深1000m的巷道经受了两个回采工作面的动压影响,围岩受力状态良好,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在铁法煤田复杂的地质条件下,提高综采工作面回采率的问题,大隆矿在S1905大采高工作面尝试了跨断层开采的新工艺,工作面从9#层煤直接跨过落差接近26 m的断层开采到7#层煤,使工作面多向前推进了114 m,多回采原煤15.5万t,这项工艺为综采工作面适应复杂的地质条件,积累了经验,拓宽了综采工作面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2.
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在这些矿区的试验成功及其全面推广,成功的解决了我国各种复杂条件下厚煤层开采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全面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得困难的煤炭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同时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也已经成为中小煤矿技术改造和企业升级的有效技术途径,成为我国煤矿实现技术改造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强有力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采高卧底煤回采工艺开采,掌握煤层地质条件、设计合理的支护参数、工作面采取伪俯斜推进及提高支柱的实际工作阻力是保障大采高卧底煤回采工艺安全回采的技术关键。该文详细叙述了大采高卧底煤工作面顶板控制的基本要求和加强顶板控制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不规则综采工作面旋转开采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煤炭资源回收效率,在分析综采工作面旋转式开采现状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综采工作面旋转开采技术,对N3408工作面优化设计.通过优化设计多回收煤炭11万吨.工作面初采时,回顺转角45°,旋转弧长192 m,同时在转采过程中过一条旧巷,与工作面夹角70°.总结了安装工艺、转采施工工艺、工作面倾角对运输机窜量及转采切割循环关系,解决了旋转开采实践中的关键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果,给出了其适用条件和应注意的问题,为不规则综采工作面旋转开采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矿山开采排出废水、废气、废矸石等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对生态产生破坏,对经济造成损失.为使矿业持续发展,维护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如研究单一煤层集中开拓、集中准备、集中回采的开采技术,采用全煤巷布置,杜绝或减少出矸量;井下设充填硐室,将采掘的矸石充填采空区,实现肥料不出窿;废料资源化等,实行矿山无废开采.使矿产资源开发和矿区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相似文献   

16.
元宝山露天矿地质模型及采矿计划编制系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介绍元宝山露天煤矿复杂地质条件下的三维矿床地质模型的建立方法,钻孔、断层等地质数据的分析与整理,钻孔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地质储量管理,露天采场测量验收现状图形成原理与方法;阐述编制露天矿的各种开采计划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其台阶划分、计划台阶项底版的控制、计划剥离量和采矿量及其煤质指标等;绘制剥采计划平面图和断面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对当前实用的搜索引擎技术作了较为全面的综述,主要介绍了搜索引擎中较为核心的两大技术:信息采集及数据搜索技术,对当前较为先进和常用的相关技术进行了列举,并对各类技术的优缺点作了简要的比较及说明。特别对信息采集中网络蜘蛛的工能及原理进行了介绍,详细介绍了著名的互联网搜索引擎Google在数据检索方面所使用的PageRank算法,最后较为全面的给出了几种主要的中文分词技术。利用个别现有的著名搜索引擎实例对相关技术的实现进行了举例和说明。  相似文献   

18.
露天转地下最佳开采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露天转地下开采模式综合评判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对多种开采模式进行评判优选.评判优选过程中,综合考虑影响露天转地下开采模式的动态、静态、定量、非定量指标,如技术、经济指标及边坡稳定程度等:将待选择方案指标转换成隶属度矩阵,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各因素权重向量;从而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利用模糊数学原理计算出各方案基于影响因素的综合优越度.以石人沟铁矿为例,4种开采模式的优越度分别为45.82%,84.32%,89.88%,80.75%,从而确定第3种方案最优.  相似文献   

19.
地下铝土矿采矿环境再造连续采矿理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复杂难采、水害突出的铝土矿地下开采技术难题,基于采矿环境再造和连续采矿理论,提出了地下铝土矿采矿环境再造连续采矿理念.新理念主要包括基于疏、导、引、堵和用等综合水处理措施的开采水环境再造技术、借鉴金属矿无间柱连续采矿技术和煤炭机械化采煤技术的连续采矿技术、以矿岩地应力人为控制方式实现的应力环境再造技术等三项主要内容.新理念为复杂难采、水害突出、低价值软破及原本不具备开采价值等矿体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由于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综采工作面的推进长度较小,影响工作面的高产高效.本文提出了在缓倾斜煤层综采工作面采用倾斜长壁与走向长壁混合布置,工作面旋转开采,加大了工作面的推进长度.分析了其巷道布置及其特点,为特殊条件下工作面高产高效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