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穰"字的姓氏义,从1915年首版《辞源》拒收、至1979版《辞源》始,错置为"稂"字的姓氏义,两误并存。引发国家级权威辞书《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多部权威辞书承袭其误,其姓氏义训释混乱之势扩大;导致"穰"姓的人事档案,户籍、身份证等"穰"姓用字生乱。探寻其因,终结其误,以还"穰"字姓氏义本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姓氏及连名制习俗萌生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的夏代.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公社符号。姓与氏古代有别,姓是代表血缘关系的种族符号,氏是标志贵族的宗族符号,作姓的支系,姓始于母系制时期,形成之后比较稳定,氏始于父系制时期,常随着历史条件变化不断变更,情况比较复杂。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云:“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在《日  相似文献   

3.
中国姓氏的音变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存在于很多姓氏当中.在今天中国境内,以“虎”作为姓氏的人群大多数是回族,一些地区的少数汉族也姓“虎”.“虎”字本音读"hǔ”(上声),而地处中国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威宁、云南昭通一带的回族,其姓氏“虎”的发音则在当地音变为“māo”(阴平).经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和对当地的调查,笔者发现,西南地区“虎”姓读音改变的原因有很多说法,至今学术界和民间都很难形成定论.笔者试图将此问题与回族在西南地区特殊的生存图景联系起来,从族际交往的角度对“虎”姓音变的原因提出思考,同时指出,回族“虎”姓音变现象是回族积极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生存环境、与其他民族和谐共处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4.
(32)“谷牙”的姓氏桂平县木山盘瑶对“谷牙”(瑶语:小孩)十分爱护。不管是男的是女的都一视同仁,仅从安姓氏的习俗就可以知道。娶媳妇生了小孩,第一胎跟父亲姓;第二胎跟母亲姓。也就是逢单的跟父亲姓,逢双的跟母亲姓。抬郎上门,生第一胎的,跟母亲姓;第二胎的跟父亲姓。也就是逢单的跟母亲姓,逢双  相似文献   

5.
姓氏是人类文化中标志人群血缘系统的"遗传"性符号.从人类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姓与氏的产生及其不同作用,继而透过宗法世族的社会背景考察了周代的姓氏制度及其衰落,最后就其积极方面论述了华夏姓氏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戴氏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自宋以后,尤其是元明清以来,戴氏人物逐渐多起来,这一阶段是戴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基本上奠定了今天戴氏发展的基础,此后戴姓从一隅之地发展成为遍及中华的一个大姓,在中华各姓氏中位于第54大姓。  相似文献   

7.
我们习惯说按姓氏笔画为准。在大多数人心目里,姓氏是一回事。其实,在古代,姓和氏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姓、氏的起源很早。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姓,人所生也,从  相似文献   

8.
汉字作为语言的记录符号,记录了中国人的姓、氏、名、字.通过对汉字的离合拆装、减少笔画、增加偏旁等方法使汉字能够适应中国古代姓氏名字文化的需要.同时,中国古代姓氏名字文化影响并制约着汉字的形体发展.  相似文献   

9.
简要分析了中国宗法制度的本质,从宗法制与姓和氏、宗法制和字辈、宗法制和避讳,以及宗法制和妇女的姓名四个方面讨论了宗法制对中国姓氏的影响。认为姓氏不仅是血缘传承的见证,更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父权和族权为特征的,带着阶级等级对抗的宗法制的有力折射。  相似文献   

10.
撒拉族的祖先来自土库曼斯坦的一个叫做"撒勒尔(SALYR)的部落,如今这个古代中亚的撒勒尔部落早已作为土库曼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了,但迁移到中国的一部分撒勒尔部落人又与青海的藏族、甘肃、青海的回族、蒙古族、汉族通过交往、交流、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撒拉族,他们已经大大不同于古代的撒勒尔部落了。撒拉族中的韩姓多为根子姓氏,马、沈、兰、何、刘、王等20多个姓都是后来与撒拉族融合为一族后的外族的姓氏。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生活中,听见一些使用数字寻呼机的朋友抱怨说:自动寻呼好是好,就是不能显示姓氏代码和短语代码,机主不知姓氏,常常不回机。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127、987自动寻呼系统完全具备传送短语代码,包括姓氏代码的功能,打自动寻呼,127、987数字寻呼机完全可以显示传呼人的姓  相似文献   

12.
“覃怀”与“覃”姓读音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怀文化”中“覃”(tan)的读音与常见的姓氏“覃”(qin)容易误读。从覃怀的地理位置入手,考查了覃怀地的“覃”与当今姓氏“覃”之间的关系,指出覃怀是“覃”姓之祖,“覃”姓的三种读音tan、qin、xun是随着地域和血统的变化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13.
<正>在采用作者—出版年制著录参考文献时,不少期刊对"等"的西文使用了"et al"。这种用法是错误的,应使用"et al."。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10.2.2 规定:"正文中引用多著者文献时,对欧美著者只需标注第一个著者的姓,其后附‘et al.’;对于中国著者应标注第一著者的姓名,其后附‘等’字。姓氏与‘et al."‘等’之间留适当空隙。"因此,采用著者—出版年制著录参考文献时,正文中"A et  相似文献   

14.
忍死术     
李淑芳 《奇闻怪事》2012,(11):44-45
"忍",在字典上的解释是:忍耐,容忍;抑制,克制等意思。然而,天下诸事皆可忍,惟"生"与"死"不能忍。这天,我正在警室值班,有一名姓朵的苗族女孩报案,说自己被男朋友杀死了。一个大活人竟然说自己被别人杀死,谁都会当她是神经病,但是她不停地跑到不同的派  相似文献   

15.
欧美国家流行家族寻根的风潮,装有姓氏起源的纸袋也曾遍布我国的大街小巷,但是明治维新进行姓氏改革后,从氏姓制演变而来的现代日本人姓名体系,其家族血缘意义与我国相比要淡薄得多。  相似文献   

16.
告读者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的通知的要求,以及《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的要求,我刊已全面执行新的编排规范。为了让作者了解并掌握有关内容,特将作者应注意的内容摘编如下:1、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题名中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及结构式和公式。2、作者署名:中、外文姓名均以姓前名后书写;中文姓的拼音及外文姓名的姓氏字母全部大写,汉语复姓应连写(也大写),汉语名字首字母大写,双名者中间加连字符,姓氏与名字均不用缩写。外文名字只用大…  相似文献   

17.
“老外!老外!”我走在这些乡村小街道上的时候,总听见别人这么说。我的白色皮肤、红色猎人帽和夹克衫已经明确地向所有人宣布我是个外国人。只要可能,我就希望用我有限的中文和周围的人交流:“你好!我姓杨(Young)。你呢?”我的姓氏总是让人一脸疑惑。一个白种人姓杨?“我的姓是苏格兰姓,”我总是这样解释,但这似乎没法解释这个疑惑。  相似文献   

18.
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宗族观念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本文通过对川渝古今人物姓氏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川渝人物姓氏主要分布在成都、巴县和重庆;总体上以刘姓和李姓为主;集中分布在1881年~1930年期间,并且不论在哪个时间段内,四川省人物姓氏的种类都大约是重庆市人物姓氏种类的2.5倍.  相似文献   

19.
官癖     
明朝时候,一位太守,死在任上,阴魂不散,每日黎明,衙门点卯,他必乌纱束带,打扮整齐,坐在堂上,微笑点头,接受吏役叩头礼拜。太阳一出,就消失了。到了雍正年间,一位姓乔的太守来此上任,衙门里的人将此事告诉他,乔太守说:"此有官癖者也,身虽死,不知其死故尔。"第二天,不等死鬼来,乔太守就坐在了大堂上,死鬼远远而来,一见大堂上已经有人,于是非常沮丧,长吁一声,悄然而去,从此不再来。  相似文献   

20.
伊朗人姓名的构成形式可分为伊斯兰时期以前和以后两个时期。公元七世纪上半叶伊斯兰教传入伊朗之前,伊朗人没有姓和名之分。例如,所有的文字材料都把波斯帝国创始人居鲁士大帝(公元前六世纪)的名字记作“Curosh”,只有一个字,而且本身并无含义,只起符号作用。伊斯兰教传入后,伊朗人的名字阿拉伯化了,同时也继承一些历史习惯,人名基本上分为两部分,名在前,姓在后。姓名少则两个字,也有三个字或更多一些的。如伊朗总统阿布哈桑·巴尼萨德尔,名阿布哈桑,姓巴尼萨德尔;前国王巴列维,名穆罕默德·礼萨,姓巴列维。伊朗人的姓氏不仅是家族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