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通过对黄土高原中部的陕西富平剖面的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31个样品的孢粉分析,显示了该地区全新世植被和气候环境的演化阶段。将孢粉图式划分为Ⅰ、Ⅱ、Ⅲ三个带分别代表早、中、晚三个时期的孢粉带:Ⅰ带为松—菊—香蒲组合带,以草本植物花粉占优势,针叶树植物花粉含量较高为特征;Ⅱ带为松—栎—蒿—环纹藻组合带,以乔木花粉增加,草本植物花粉减少为特征;Ⅲ带为栎—松—蒿组合带,以草本植物花粉增加,乔木花粉减少为特征。结果表明:早全新世植被为森林草原—干草原,气候干凉—干冷;中全新世植被为森林草原与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气候温暖半湿润;晚全新世植被为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气候干旱偏暖—温凉干旱。  相似文献   

2.
西安半坡遗址全新世古气候环境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讨论最近10000年来的植被和环境,制定治理黄土高原及其水土流失的战略方针,预测未来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方法 通过对西安半坡遗址大围沟剖面的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孢粉分析,讨论该区植被的演替。结果 论证了全新世古气候环境的特征,总结了早、中、晚全新世在该区发育的植被及其所代表的气候环境。从该剖面17个样品中分析出了大量孢粉,做出了黄土地层的孢粉图式。据该剖面上孢粉组合变化的分析,得出了全新世的植被与相应的气候在时间上的演变与空间上的分布范围。结论 中全新世气候温暖湿润;晚全新世温凉干旱。  相似文献   

3.
西安地区全新世中期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CaCo3,Fe2O3和Al2O3含量、土壤微结构以及孢粉等方面的资料对西安地区的全新世古土壤和植被类型与气候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全新世大暖期的古土壤为温湿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淋溶褐土,并非过去所称的半干旱条件下发育的“黑垆土”。孢粉分析和古土壤底部之下分布浓度达2m多的密集根孔的存在表明该层古土壤发育时的植被类型是以栎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可推测当时年降水量应不中于750mm,年均气温不低于14℃。  相似文献   

4.
浙江金衢盆地白垩系红层,共发现二个化石孢粉组合。下部以内环粉(Classopsllis)——希指蕨孢(Schizaeoisporites)——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为主的孢粉组合,为早白垩世晚期沉积。当时是以短叶杉、尖叶杉、苏铁杉为主并参杂有少量苏铁、银杏和海金砂等蕨类的森林植被,反映了热带、亚热带热而干的气候. 上部以希指蕨孢(Schizaeoisporites)为主的孢粉组合.是晚白垩世早期的沉积,当时是以希指蕨为主的植被景观,反映热而干的气候。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黄土高原中部晚更新世的古气候演化特征,揭示其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对陕西富县剖面的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54个样品的孢粉分析进行综合研究.结果 将孢粉图式划分为Ⅰ、Ⅱ、Ⅲ3个带,分别代表S1、L1和S03个形成时期的孢粉带:Ⅰ带为榛-菊-蒿组合带,以草本植物孢粉占多数,乔木植物花粉出现高峰为特征;Ⅱ带为菊、蒿优势带,以草本植物花粉占优势,乔木植物花粉显著减少为特征;Ⅲ带为松-藜-中华卷柏增长带,以松、藜、中华卷柏显著增加,乔木植物明显增长为特征.结论 S1形成时期植被为疏林草原,气候温暖较湿;L1形成时期植被为干草原,气候冷干;S0形成时期植被为森林草原,气候温凉干旱.  相似文献   

6.
陕西关中黄土地层中第一层古土壤的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陕西省武功尚家坡和蓝田段家坡两个黄土剖面中的第一层古土壤不同发生层段的孢粉分析,发现古土壤粘化层为孢粉稀少带,淋溶层为孢粉相对丰富带。枫杨(Pterocarya)、山毛榉(Fagus)、石松(Lycopodium)以及大量环纹藻(Concentric-ystes)等孢子和花粉在淋溶层中的存在,证明关中地区第一层古土壤形成时期(距今约10~11万年)的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温度14~16℃,年平均降水量在800mm以上。  相似文献   

7.
在对位于江淮东部平原的江苏兴化蒋家舍地层剖面进行野外考察采样、AMS14 C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研究区晚更新世末的植被演替及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27.9-13.5cal.ka BP,剖面中孢粉含量高,植物的科属也丰富.其中,27.9-26.7cal.ka BP、14.5-14.2 cal.ka BP时段研究区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较湿润,而26.7-14.5 cal.ka BP期间地层出现沉积间断,气候寒冷干燥;14.2-13.5 cal.ka BP时段草本植物含量较高,总体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气候温凉稍干.2)13.5-12.6cal.ka BP,剖面中孢粉含量较低,植物的科属也较贫乏,木本植物所占百分比较低,草本植物花粉含量相对较高.其中,13.5-12.8 cal.ka BP为覆盖度趋低的针阔叶混交林或草原植被,气候向干冷发展,12.8-12.6 cal.ka BP时段为针阔叶混交林植被,木本植物含量有所上升,反映气候稍暖湿.3)针叶乔木松属花粉和蕨类植物水蕨科植物孢子在剖面中自下而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类出现率较低,这种现象跟当地现代植被的植物组合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了解最近10 000 a来的植被和环境对制定治理黄土高原及其水土流失的战略方针、预测未来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在阐述陕西蓝田县城附近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孢粉图式分析了该区植被的演替,进而分析了该区全新世的古气候演化特征.据17个样品分析发现孢粉和藻类十分丰富,将孢粉图式分为三个带,分别代表全新世早、中、晚三个时期的孢粉带.Ⅰ带为蒿属优势带;Ⅱ带是乔木花粉激增,早期发育有温带阔叶落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晚期是以温带阔叶树或与松混合的疏林草原或森林草原;Ⅲ带是以栎、蒿为主的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结果表明早全新世气候较冷较干,发育有以蒿为主的大片草原;中全新世气候温暖湿润,发育了疏林草原和森林草原;晚全新世渐变为干燥而寒冷,是以松、蒿为主的森林草原.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岳桦林带表土花粉分析表明,除桦外,孢粉组合中的乔木植物花粉系其它林带传播而来,草本和蕨类植物孢粉组合代表了林下植被的特征,林带中主要建群种植物花粉与其植被的R值均小于1。并讨论了其它植被带孢粉组合与植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小黑土剖面是黔中高原岩溶化盆地剖面,深390cm,未达基岩.采样71块,获孢粉17769粒,有71个科属,以本本花粉为主,其次为草本花粉,蕨类孢子较少.自下而上划分为二个孢粉组合带.反映出古植被变化为落叶阔叶树为主的常绿、落叶针阔叶混交林,附近山地有松林及云杉林一常绿、落叶针阔叶混交林及喜冷湿的莎草较多.古气候变化由温凉一温暧偏凉湿.其地质时代,经~(14)C测定,孔深390cm处为24500±1800a.B.P.;深310cm处为21260a.B.P.,属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11.
现代花粉过程与第四纪环境研究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粉现代过程研究对正确解释地层花粉谱,定量恢复古植被、古气候至关重要,但目前的研究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花粉产量的差异决定着花粉对植被的代表性,但花粉产量研究至今仍无突破性进展,作者建议开展花粉通量研究以获得某一植被区的花粉产量;花粉传播和搬运的途径不同,其散布的距离和方向,以及沉积过程是完全不同的.风是花粉最主要的传播动力之一,季风气候区应考虑尘暴和粉尘作用对花粉组合的影响;河水是花粉搬运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冲积物花粉由于河流搬运花粉过程中存在再均匀、再搬运及分选作用,所以国际学术界关于冲积物花粉存在着一些争议.作者认为冲积物花粉反映的是取样点上游流域的植被特征;湖泊花粉反映的是该湖泊整个流域不同植被类型的混合,因而对花粉谱的解释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湖泊花粉应考虑花粉的沉积动力和花粉的来源;许多因素都可影响甚至决定花粉在土壤中的保存状况.实验表明土壤pH值7.6以上时,花粉浓度急剧减少,因此土壤花粉应考虑花粉的保存和埋藏过程等问题;花粉与植被关系是花粉现代过程研究的关键,由于较少进行植物和群落生态特征调查,因而,利用孢粉资料恢复古植被多数只能分辨到植被带,这使得孢粉与植被关系定量研究很难有突破性进展.作者建议应加强生态群落花粉组合研究,并重视植物群落生态调查;作者对中国北方花粉与植被关系研究表明,不能将草本与乔木花粉共存的花粉组合一概视为森林草原植被,当乔木花粉达30%以上时应考虑为森林植被.花粉与气候研究应改进和完善现有气候模拟方法的不足和缺陷,或创建新的模拟方法, 并加强较小尺度花粉与气候的定量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泥石流沉积成为晚更新世小江流域主要的沉积类型[1].本文对小江流域东川蒋家沟泥得坪台地晚更新世泥石流沉积剖面进行了孢粉研究,发现剖面沉积环境中的花粉组合主要以木本为主,其中以草本含量为主的样品,也是以喜湿的花粉类型为主,反映了泥石流爆发时期气候温暖潮湿的特点.在植被茂密降雨量丰富的地区发生高频率的泥石流,主要原因是该区处在构造活动强烈的地震带,有丰富的碎屑物质,所处地形陡峭,为泥得坪台地泥石流的爆发提供了外应力条件.  相似文献   

13.
陇中黄土高原全新世植被变化及干旱事件的孢粉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领余  安成邦 《自然科学进展》2007,17(10):1371-1382
甘肃定西、秦安等地5个全新世黄土沉积剖面的孢粉记录,分别以每个样品分辨率为200—20 a,揭示了研究区1万多年以来古植被曾经历过草原、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针叶林或温带森林以及荒漠草原几种植被的多次演化过程.大部分时间内是以草原或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植被为主.在全新世中期,约7.6—5.9 kaBP有近1700a时间发育有森林植被,在这个时期当地自然植被覆盖度较高,反映当时气候环境比较温湿.而草原或疏林草原发育时期植被往往较稀疏,反映气候相对的干冷.根据出现的不同类型植物的孢粉浓度及其生态环境特性,结合地层、有机质、粒度、蜗牛化石和炭屑等其他代用指标分析结果反映,早中全新世是比较温暖湿润的时期,大约在8.8—5.8 kaBP高湿润期最明显,呈现湿地/沼泽沉积地层;自3.8 kaBP以后孢粉成分、含量和浓度明显降低,植被开始向荒漠草原化演变,气候环境总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变冷干.以苏家湾和大地湾剖面为例,根据云杉含量和针叶树种总量以及花粉总浓度计算结果推测,全新世可能存在着7次较明显的气候干寒事件.  相似文献   

14.
风火山群为青藏高原北部羌塘、可可西里地区的一套红层,因沉积环境及岩性等因素,其化石发现非常稀少,关于其时代有各种不同看法,影响了青藏高原地质过程的正确重建.本文从青海省南部风火山北坡该群上部层位的2块样品中发现了丰富的孢粉化石,其时代可以明确地限定为晚白垩世晚期即?晚Campanian至Maastrichtian.结合前人的化石记录,推测整个风火山群的沉积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晚期(?Albian)至Maastrichtian.当前风火山群孢粉植物群以被子植物花粉为主,裸子植物花粉和蕨类、苔藓类孢子次之,且麻黄类及与杉科、柏科有关的花粉在组合中含量突出,指示当时的气候温暖、干旱,是一种亚热带森林-灌丛植被景观.  相似文献   

15.
陕西五里铺黄土剖面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陕西五里铺黄土剖面微量元素的研究,发现古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明显不同于黄土,表明风化成壤过程中不同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不同;元素含量的变化实质是气候变化的直接结果,其可以作为气候替代指标;较高的Pb、Cu、Zn、Cd、Cr、Ni、Co、Mn含量或低的Rb、Sr含量指示为古土壤,反映植被茂盛,气候湿润温暖;反之,则指示为黄土层,反映气候干冷;揭示全新时期黄土高原南部的气候并非持续温度,有明显的波动,经历了黄土(Lt)→古土壤(S0^2)→黄土(L0^2)→土壤(S0^1)→黄土及现代表土(L0^10)的发展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6.
本次样品取自东胜煤田公尼召勘查区GZK111-1号孔,共发现52属97种,其基本特征为:组合中以蕨类植物孢子占优势,约占65.8%;裸子植物花粉次之约占34.2%,蕨类植物孢子中以Cyathidites,Deltoidospora等为主,裸子植物花粉中双气囊的花粉较为常见。我们将这批样品的孢粉组合定为Cyathidites-Deltoidospora-Sulcatisporites,在通过与其他地区的孢粉组合进行对比之后,明确了延安组的地层年代,并对勘探区的古植被、古气候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河南洛阳寺河南剖面中全新世以来的孢粉分析及环境变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河南洛阳寺河南剖面进行的高分辨率的孢粉分析表明,该地区中全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以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其中以蒿属(Artemisia)最为丰富,其次为禾本科(Gramineae)和藜科(Chinopodiaceae)。乔木花粉含量较少,以松属(Pinus)为主。根据孢粉组合的变化,将剖面划分为5个孢粉组合带。早期(7.235~7.380 aBP)气候较为寒冷干燥,缺少乔木花粉。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在Ⅱ孢粉带上乔木花粉大量出现,种类丰富。尤其5.625~6.120 aBP期间出现了很多喜暖树种,是中全新世以来气候最好的时期。在4.580~5.625 aBP期间,乔木花粉急剧减少,表明气候发生恶化。随着气候的逐渐好转,乔木花粉在Ⅳ孢粉带(3.090~4.580 aBP)上重新出现,但喜暖树种较少。3.090 aBP以后出现较多的禾本科花粉,可能和该地区人类活动的增强相关。  相似文献   

18.
淀山湖地区晚第四纪孢粉及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淀山湖地区赵巷4井、淀峰1井等晚第四纪地层孢粉研究,划分出6个孢粉组合带,反映本地区植被演替与气候波动的6个阶段.自古至今依次是:第一阶段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湿润(Q3^3-2);第二阶段稀疏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冷而稍湿(Q3^3-3);第三阶段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一草原,反映气候温和略湿(Q4^1);第四阶段以常绿栎类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气候热暖潮湿(相当于大西洋期,Q4^2);第五阶段以栎、松、禾本科、水龙骨科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略干(相当于亚北方期,Q4^2后期);第六阶段以常绿栎类、落叶栎类、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反映气候温暖湿润(相当于亚大西洋期,Q4^3).这种气候波动与世界性的气候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宜昌大老岭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16个表土样品孢粉分析,结合植被调查研究该地现代表土孢粉组合与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老岭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孢粉组合中,针叶乔木的松属呈超代表性,铁杉呈适中的代表性;落叶阔叶乔木以栎属为优势成分,具高代表性,蔷薇科、桦木属、鹅耳枥属、胡桃属、水青冈属具有适中的代表性;青冈属代表性适中,杜鹃花科、忍冬科呈现低代表性,草本禾本科、菊科蒿属在山区的代表性差异明显;蕨类普遍具有超代表性,孢粉组合基本反映了现生亚热带北缘山区针阔叶混交林的主要植被特征.受花粉自身特点、小生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花粉组合与植被类型存在一定的偏差.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影响大老岭孢粉科属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温度.表土花粉E/D值(常绿阔叶乔木/落叶阔叶乔木)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反映了山地植被中常绿阔叶乔木减少、落叶阔叶乔木增多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依据植被对气候的适应性原理,通过对辽东湾地区古近系东营组中孢粉进行气候类型划分、不同气候类型孢粉含量和相对比值综合分析,对古气候演化及其对湖平面变化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湾渐新世东营期气候总体上表现为从相对干热向相对冷湿转变;气候演变存在明显的旋回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5个气候旋回,与前人研究划分的四级层序界面吻合;气候和构造沉降控制了不同层次的湖平面变化,气候为构造沉降稳定阶段控制湖平面高频升降的主控因素,并间接控制四级层序界面的形成,同时干热气候是形成盆底扇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