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断层碎屑分布的分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浙江丽水盆地边缘断层碎屑分布的统计分析,发现断层碎屑的分布具有分形几何的特征,不同力学性质的断层,期碎屑分布的分维不同,断层碎屑分布的分维包含了断层构造演化的信息,揭示了浙闽碰撞带碰撞后期的构造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围压对砂岩破碎的分形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砂岩碎屑的野外统计,发现碎屑分布具有分形特征;通过室内实验研究3,发现在不同围压作用下,砂岩碎屑的分布有很大的差别。在围压很小或没有围压的实验中,砂岩碎屑的分布不具朋分形特征;在设置主的实验中,出现了砂粒的压现象,砂岩碎屑的分布具有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3.
闽江口表层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闽江口表层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的组成,含量及其分布特征,探讨泥沙的来源及重矿物与沉积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碎屑矿物共有46种,其中轻矿物12种,重矿物34种。矿物组份的种类示出闽江口的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闽江流域的基岩风化、侵蚀产物,而重矿物的含量分布则与其所处的水力学条件和地形地貌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闽江口表层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闽江口表层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的组成,含量及其分布特征,探讨泥沙的来源及重矿物与沉积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碎屑矿物共有46种,其中轻矿物12种,重矿物34种,矿物组份的种类示出闽江口的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闽江流域的基岩风化,侵蚀产物,而重矿物的含量分布则与其所处的水力学条件和地形地貌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储层自生矿物是成碉过程中通过孔隙水与碎屑颗粒,杂基相互作用或者碎屑颗粒压溶而形成的原地生矿物,也叫成岩矿物,油气运移和聚集可以影响自生矿物的生长,或者被自生矿物捕获形成流体包裹体,因经,自生矿物记录了油气运聚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阐明了在现代地面上实际观察到的陡坡碎屑物质重力分异作用,讨论了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陡坡重力流、缓坡重力流、湖底扇和重力流水道4种不同类型的重力流沉积分异规律.分析认为,重力流沉积体系中仍发生重力分异作用,不同类型重力流沉积的分异作用特点不同.陡坡粗碎屑重力流沉积分异作用不甚明显,而缓坡重力流和湖底扇沉积分异作用明显.这对于丰富和发展陆源碎屑沉积分异理论、指导油田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燕辽裂谷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北部,记录了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碰撞拼合之后的陆内伸展、中元古代Nuna超大陆裂解和全球大气海洋增氧等重大地质事件,但燕辽裂谷盆地中元古代古地理与构造演化研究一直较为薄弱。对该盆地蓟县地区下马岭组标准剖面开展了沉积学与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取了下马岭组地层沉积特征与碎屑锆石的U-Pb年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下马岭组石英砂岩样品中的碎屑锆石207Pb/206Pb年龄范围为3 270~1 806 Ma,且展示2 530 Ma和1 880 Ma两个显著峰值,表明下马岭组碎屑岩地层主要由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晚期的碎屑物组成,而且这两个显著的年龄峰分别对应于华北克拉通新太古和古元古代两期重大地质事件。此外,另有少量~2 750 Ma和3 200 Ma的碎屑锆石,分别对应两期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岩浆事件。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显示下马岭组沉积于伸展背景。该文结合蓟县系和其下伏长城系沉积组合与盆地古地理分析,提出燕辽裂谷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1)碰撞后伸展转换阶段(1.85~1.60 Ga...  相似文献   

8.
根据碎屑矿物(长石、石英、岩屑)的标型特征,各碎屑成份的百分含量、重矿物的组合及其平面分布和垂向变化,提出松辽盆地侏罗系碎屑岩的母岩岩性,并分析沉积物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成及差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显微镜观察、X射线物相分析、容量法等方法分析了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分,结果表明长江沉积物碳酸盐含量在4%-8%之间,碳酸盐含量随粒级呈衰变型分布,在<0.125mm的粒级中碳酸盐含量稳定于3%-5%左右;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在8%-18%之间,碳酸盐含量随粒级呈不对称鞍型分布,在<0.045mm的粒级中碳酸盐含量明显增高,达12%以上。长江、黄河中的碳酸盐含生物碎屑和碎屑碳酸盐两种成因类型,生物碎屑多属文石质,主要分布于>0.125mm的粒级之中;碎屑碳酸盐以低镁方解石占优势,长江以单晶方解石为主,黄河以隐晶质方解石集合体为主。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成及差别主要受流域的风化条件、物源及生态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西藏冰缘雪线附近寒冻风化十分严重,其风化形成的大量碎屑颗粒极易导致碎屑流、泥石流、滑坡以及落石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西藏主要交通干线的安全营运、矿山的安全生产以及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文章分析了西藏雪线斜坡碎屑颗粒的形成原因,讨论了稳定状态的受力平衡,并运用信息熵计算了碎屑颗粒失稳下滑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构造及气象共同作用是碎屑颗粒形成的主要原因;坡度、震动、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是控制碎屑颗粒稳定的主要参数;使碎屑颗粒失稳的主要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降雨融雪、人为工程、斜坡坡度、植被覆盖率、地震活动、碎屑颗粒物。  相似文献   

11.
半固态金属成形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半固态成形技术的背景、半固态金属浆料的制备、半固态金属的成形工艺等方面论述了半固态金属成形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并叙述了我国及发达国家半固态金属成形技术的应用现状。介绍了半固态金属浆料的制备方法(如机械搅拌法、电磁搅拌法、应变诱发熔体激活法、粉末冶金法等)、半固态金属的成形工艺方法(如半固态塑性加工:半固态锻造、半固态挤压和半固态轧制等;半固态压铸:流变铸造和触变铸造),并概述了各种成形工艺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所加工产品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为克服传统橡胶定子螺杆泵应用于热采高温井的局限性,全金属螺杆泵举升技术应运而生。为深入认识这一新型举升技术,基于间隙配合方式的基本结构分析了全金属螺杆泵的工作原理及技术特点,开展了全金属螺杆泵工作特性室内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全金属螺杆泵具有较好的抽稠能力、高转速适应性及高扬程举升能力。该泵更适用于但不仅限于较高粘度介质的举升情况,低粘介质举升过程中可将合理提高转速作为保证举升能力的有效途径,热采高温井实际生产过程中需根据油井生产动态进行转速的实时调整。全金属螺杆泵举升技术满足注采一体化配套工艺要求,现场应用效果显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本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羽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8,32(9):98-100,104
利用Thermecmastor-Z热模拟试验机 温度、应变、应变地PRMMCs流动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几种主要制备参数及温度对金属橡胶静态压缩特性的影响,利用悬臂曲梁单元建立了金属橡胶的细观力学模型。经过大量试验,结合最小二乘法,对细观模型的参数进行拟合求解,得到了包含制备参数及温度的模型表达式。通过将模型验证结果与实验曲线对比后发现,理论模型有较高的精度,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金属橡胶的刚度特性,为金属橡胶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单片机在彩虹金属屋顶成型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彩虹金属屋顶成型工艺的各种优点及应用情况,用图形说明了经过成型机加工成型后板材的外观结构、断面形状。介绍了彩虹金属屋顶成型机的构成、工作原理,通过系统原理图介绍了液压驱动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介绍了8031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软件结构和程序方框图。  相似文献   

16.
本文蛄合工作实际,针对产品金属铭牌粘接工艺进行研究,并对粘接过程的控制要求进行了较为详尽地阐述,从而对提高产品金属铭牌可靠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超大厚度电火花线切割工艺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电火花加工原理出发,用流体力学方法分析切缝中工作液状况,得出切缝中工作液状况与切缝宽度、切缝长度、电极丝丝速,以及工作液粘度和工作液成分关系.当工件厚度大于200mm,由电极丝运动产生的剪切流动是工作液在切缝中流动的主要因素.从上述分析出发,通过增加脉冲峰值电流的手段增加切缝的宽度,改善了切缝中工作液状态,提高加工稳定性,实现对805mm厚的钢质工件进行加工.  相似文献   

18.
对非导电工程陶瓷加工新技术——双电极同步伺服跟踪电火花磨削加工(EDGSSDE)中产生的热量进行了分析,建立了EDGSSDE的热源模型和热量在非导电工程陶瓷、金属结合剂砂轮、磨屑和工作液间的分配模型,并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热量在金属结合剂砂轮和工作液间的分配随着加工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热量在非导电工程陶瓷间的分配随着加工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热量在磨屑间的分配比很小,且随着加工深度的增加变化不大。加工中工作液和砂轮带走大部分的热量。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彩虹金属板成型机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并对市场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对基于AMTEC(Alkali Metal Thermal to Electric Converter,碱金属热电转换器)的毛细多孔吸液芯建立轴对称恒温相变模型,通过求解多孔芯区及液体通道区热质传输控制方程得到毛细多孔芯中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分析了工质流量、入口温度、多孔芯厚度、孔隙率和有效孔径等参数对压力、速度和温度分布的影响;同时通过分析最大毛细力与回路压降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多孔芯有效孔径的适用范围和提高多孔芯性能的改进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与三维两相流蒸发模型比较,文中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性;以碱金属为工质的毛细多孔吸液芯和液体通道内的流动与传热特性与传统工质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