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结合滑坡环境因素处理的一些重点问题,对滑坡编目典型空间数据集进行了分析.在滑坡编目空间数据集分析基础上,利用GRASS GIS软件对汶川5.12地震映秀极震区地震滑坡作了编目,获得了编目区内的滑坡类型、分布、几何特征信息及滑坡概率密度与滑坡面积之间的关系.该滑坡编目实例表明利用各类空间数据集和3S技术可快速进行区域性滑坡编目.  相似文献   

2.
中国5.12地震震级高,震源浅,于震区内触发了大量滑坡。为了研究地震滑坡的概率分布特征,对四川映秀极震区(约109.3 km2)地震滑坡进行系统编目,该编目属非完整滑坡编目。利用该编目建立三参数反Gamma概率分布模型,其拟合参数分别为b=1.11,a=2.17×10-3 km2及s=-3.925×10-4 km2。基于该模型对编目区内滑坡面积均值、总面积及最大滑坡面积进行计算,并引入滑坡标度及建立指数修正函数分别对5.12四川汶川地震触发滑坡总数及滑坡总面积进行预测,同时建议模型建立原则。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的幂律衰减参数值与已有研究结果相近;模型对编目区内滑坡面积均值、总面积及最大滑坡面积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均为10%左右;模型对5.12汶川地震触发滑坡总数及滑坡总面积的预测结果均与已有研究结果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3.
"5.12"大地震后,灾后重建成为了最为首要的任务,而映秀作为此次大地震的震源中心,其重建被视为灾后重建的示范样本,从而映秀镇的总体规划及其地震博物馆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本文概括了国内比较先进权威的理念,从建设规划原则、建设意义等方面对地震博物馆的建设与发生灾难地区的规划,进行了思考并综合论述,并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教育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说明地震博物馆建设的意义及选址映秀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大地震极震区灾害致因初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12汶川大地震极震区进行的初步地震灾害地质调查结果表明:地震灾害沿断裂带呈带状密集分布,地震地表破裂带经过之处震灾最严重;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大量产生还与区内志留系茂县群千枚岩和三叠系须家河组砂岩夹页岩、煤层等软弱地层以及第四系松散层和强风化岩石等软弱岩体分布广泛、极震区大部分地区处于河谷深切、地形高差大、山体破碎的中-高山区有关。特大地震灾害再次提醒人们,在建筑场地选址中必须考虑活动断裂问题;城乡规划建设必须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建筑物抗震设计;必须重视人-地关系和人-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诱发了很多地震泥石流.通过对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乡小沟泥石流沟实地考察和室内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小沟泥石流暴发的主要原因是:(1)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导致大量山体滑坡,在四川省都江堰虹口乡小沟流域内大量滑坡体失去了原有稳定性但还没有滑动,(2)强降雨作用使滑坡体运动至沟道内,阻塞束窄沟道,后在洪水冲刷下溃...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滑坡编录结果表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触发了197481处滑坡,面积约为1160km2,大致分布在一个面积约1.1x105km2的区域内,是当前汶川地震滑坡最全面详细的编录成果,也是有记录以来单次地震事件触发滑坡数量最多的记录。其中196007处滑坡(占滑坡总数量的99.25%),面积为1150.622km2(占总滑坡面积的99.19%),分布在一个面积为44031km2、以映秀—北川地表破裂为近似中心的近椭圆形区域内。分析这196007处滑坡面积与滑坡数量的幂律关系,结果表明,面积在1x104—1x106m2之间的滑坡,滑坡面积与滑坡数量累加之间的幂律关系式可表示为lgN(A)=-2.0745A+13,判定系数R2=0.9931,表明该滑坡面积区间内滑坡面积与滑坡数量之间具有良好的幂律关系。对比结果表明,汶川地震滑坡影响区面积略高于全球其他地震事件滑坡影响区面积的上包络线。汶川地震滑坡编录成果为后续汶川地震滑坡相关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龙门山汶川地震特征及构造运动学初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龙门山汶川地震具有震级巨大、波及面宽、震中成线性展布的特点.根据震后构造地质调查,引发本次地震的断层活动主要表现为幕式斜冲与逆冲,其运动学特征是:断裂具有先走滑后逆冲,总体表现以逆冲运动为主.根据断裂面多期擦痕特征确定,断层活动主要为三期幕式活动,第一期为逆冲走滑,第二期为逆冲冲断,第三期为走滑逆冲.由地震破裂构造确定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一南东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5.12"地震后1个月左右时间里,对非灾区(北京、福建和湖南共542人)、灾区(四川和甘肃共1 720人)居民进行了有计划的大规模调查,探索并检验"5.12"汶川大地震是否产生了"心理台风眼"效应.结果发现,非灾区、轻度灾区、中度灾区和重度灾区居民对灾区居民恢复到灾前生活水平所需时间和每户受灾家庭所需资金的估计存在显著差异;非灾区居民比灾区居民认为恢复到灾前生活水平所需时间更长.有悖于一般常识以及所谓公共风险事件的涟漪效应,汶川大地震产生了"心理台风眼"效应,非灾区居民对灾情严重程度的担忧反而高于灾区居民.加深对"心理台风眼"效应的理解,对突发公共事件下各级部门的政策制定和公共管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灾害的数量与面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以四川省汶川县为震中的地区发生了Ms 8.0级大地震,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还诱发了数以万计的滑坡灾害.本研究基于震后航空像片与多源卫星遥感影像,辅以实地调查方法,在GIS平台支持下,对汶川地震诱发的滑坡灾害进行了解译调查工作.截至本文完成,在约48 678 km2的滑坡影响区域内,圈定了48 007个地震诱发滑坡灾害,覆盖面积约711.8 km2,这一数据远高于目前已经发表的结果.解译调查结果表明,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类型多样,多沿发震断裂密集分布,形成多处地震堰塞湖.考虑到少部分地区遥感影像质量差且人员无法到达,估计汶川地震实际诱发滑坡数量超过50 000个,覆盖面积约达750 km2.全面客观地统计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的数量与面积,对进一步研究地震滑坡空间分布、机理、评价预测,以及反推地震特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南地区山地发育,特别是四川西部、西南部,在这些区域往往由于构造侵蚀、构造剥蚀作用形成了高差达千米的高山区。"5.12"地震后在这些山区形成了大量高危高边坡,对震区某特大型高危土质滑坡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进行了详细描述,着重分析了滑坡的破坏机制和影响因素。综合运用参数反演和室内试验等方法确定了滑体和滑带土的物理力学参数,采用滑坡推力法建立了滑坡稳定性分析模型,对潜在滑动带进行了不同工况计算,得出该滑坡欠稳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汶川震区陕西省宁强县滑坡灾害特征和危险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开发的县域滑坡灾害风险管理GIS系统,选取斜坡坡度、地层岩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8个因素进行滑坡灾害危险性分析。根据研究区13 477个网格单元信息量计算结果,将宁强县滑坡灾害危险性分为极高、高、中、低和极低5个危险等级。研究得出极高危险和高危险区主要集中在勉阳深大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区,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滑坡点密度为20.5/100 km2.中等危险区分布于境内工程地质岩性较为软弱的区域,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2%,滑坡灾害点密度为6.3/100 km2.低危险区和极低危险区位于区内人口稀少的高远山区,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2%,滑坡灾害点密度为0.64/k100 m2.  相似文献   

12.
研究1786年磨西地震触发的摩岗岭滑坡特征及形成演化过程.采用资料收集、地面调查、三维实体模型、高精度遥感影像、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技术方法,对摩岗岭滑坡的形成进行全过程演化分析.摩岗岭地震滑坡演化过程分为6个阶段:河谷高边坡形成阶段以及斜坡浅表部岩体卸荷拉裂阶段、卸荷拉裂隙扩展阶段、潜在滑动面形成阶段、震动拉裂和高速启动阶段、抛射撞击溃散阶段、滑体堵江及溃决阶段.其成因机理为卸荷震动拉裂-剪断抛射堆积.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重灾区武都三家地滑坡治理工程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陇南市武都区是5·12汶川8级地震重灾区,地震引发了大量滑坡和斜坡变形破坏,其中在汉林沟三家地老滑坡前缘引发了连续分布的H1,H2,H3三处滑坡,并堵塞沟道,是汶川地震在甘肃省境内引发的规模最大的地震滑坡.老滑坡后缘出现大规模贯通裂缝,严重威胁滑坡体上三家地村1 732名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灾后重建工作,也为汉林沟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基于大量的调查、勘探和室内外试验,在综合分析滑坡特征和稳定性基础上,针对性的采取了前缘回填反压、地表排水、裂缝和落水洞夯填等综合治理措施.对治理效果进行了有限元(FEM)数值模拟,通过对比施加前缘反压工程前后滑坡的位移、最大剪应变和稳定系数的变化来分析治理工程效果.经过监测,滑坡处于稳定状态,证明治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库区堆积层滑坡失稳机制,以雅鹊湾滑坡为例,基于Geo-Studio中Quake/W和Slope/W耦合建立数值模型,分析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变化和动力响应.在地震作用下滑坡稳定系数在1.199 ~0.859波动,随着库水位由175 m降低到145m,滑坡稳定性由欠稳定降为不稳定;堆积层越厚的部位,受到...  相似文献   

15.
After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the surface fractur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Beichuan City and Yingxiu Town.It was found that the Beichuan-Yingxiu earthquake fracture zone trends northeastward,dipping to northwest.The earthquake fracture zone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hrust faulting with small amounts of strike-slip movement,and demonstrating various complexities for different areas.The phenomena related to dextral strike-slip displacement are found in Beichuan City and those related to left-lateral strike-slip movement in Yingxiu Town.The compressive shortening of the two surface fracture zones in Beichuan City is 2.8―3.9 m and the left-lateral strike-slip displacement of the surface fractures in Yingxiu Town is 0.52 m.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滑坡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形成机制,根据试验所得各项计算参数,采用4种计算模型、3种工况对此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