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虽然“第三代诗歌”大多数创作于1984-1987年间,但没有被当时的主流诗坛接受。随着“第三代诗歌”在选本中集结出现,其存在的合法性逐渐被确认。这些诗歌选本首先指出了“第三代诗歌”作为诗歌本体存在的价值;其次通过建构“第三代诗歌”命名和谱系的合法性,将“第三代诗歌”与“朦胧诗”联系起来,提供了“第三代诗歌”入“史”的合理依据。“第三代诗歌”选本还凸显了“第三代诗歌”具有的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从而建构了其美学的合法性。诗歌选本编纂对“第三代诗歌”合法性的构筑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长篇历史小说《剑胆诗魂——辛弃疾》将传统的历史叙事纳入到文化的视域中加以人性化的和审美的把握。作者别具匠心地通过主人公辛弃疾“战士性格”与“诗人气质”的融合互渗来建构其丰满光辉的性格特质,成功塑造了一个人格内涵丰富的著名爱国将领和爱国词人形象。  相似文献   

3.
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悠悠岁月》将照片和影像资料作为回忆的叙事代码,“超个人”地撰写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集体记忆。作家把自己看作一个民族志的样本,站在社会结构层面去探索历史事件给个体带来的影响。这部“社会自传”是安妮·埃尔诺对自己进行民族志研究的成果,也实现了文学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思想,深刻体现了江泽民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这一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把握历史和不断探索实践之中总结出来的,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量变到质变这一转化的过程,同时也对在今后的历史发展中,如何实践社会主义事业和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可以说,“三个代表”思想的产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交点,因此,从历史高度来分析“三个代表”思想,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电影”也称为“后《黄土地》现象”、“地下电影”、“独立电影”、“先锋电影”、“状态电影”、“五代后新生代”和“后第五代”等。新生代电影的创作同步于 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全面转型 ,一批优秀的青年电影导演如娄烨、贾樟柯、王小帅、张元、吴文光等人脱颖而出 ,他们在艺术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丝毫不亚于当年第五代兴起之初的成就。就其当前在精神和审美领域所表现出的原创性和冲击力 ,已经使他们成为中国当代电影艺术探索的一支重要力量。新生代电影研究也因此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和电影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遗憾的是 ,迄今为数不少的新生代电影研究通常热衷于代群归类、意识形态批评、文化产业和体制层面的分析 ,而在电影文本细读和导演个人影像美学分析方面还显得有些欠缺。这就是我们开设“新生代电影研究”栏目的初衷 ;同时 ,我们也希望将这个栏目作为纪念中国电影 10 0周年的献礼。本期刊出的论文中 ,陈旭光教授《抒情的诗意、解构的意向与感性主体性的崛起———试论第六代导演的“现代性”问题》将新生代电影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 ,在审美现代性的层面上探讨了新生代电影诗意抒情、现代性对抗和感性主体启蒙等问题 ,他的思考代表了当下  相似文献   

6.
文革中成长起来的“第三代”是沐浴着红色风暴成长起来的一代。在北京,文革中的“第三代”群体本身即存在差异,一类成长于干部大院,充满现实行动精神;另一类则成长于胡同深巷,理想气质浓厚。文革结束,在日渐多元化的北京城市文化激荡中,“第三代”群体日渐分化,一类成为“拒绝崇高”的“顽主”,另一类则成为“捍卫崇高”的“诗人”,“顽主”与“诗人”之争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的主要内容。在当代作家王朔笔下,“顽主”展现了在当代城市中生存的诸种策略,其中包括自我解构、城市隐没、真情告白。  相似文献   

7.
1928—1930年间,鲁迅开始“向左转”。对鲁迅这一历史轨迹的重新考察,将显示出以往研究中许多不曾被发掘的意义,比如他在建立新的“确信”之后仍然所保持的“多疑”的思虑;他对苏联想像中对早期“想像的‘异邦’和现实的中国”思维模式的继承;他从事左翼文化建设中让劳苦大众在既无政治权利亦无经济权利情况下,能够享受一定的健康文化或艺术的动机和努力等等。通过考察,瞿秋白的“鲁迅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命题,在一个更为抽象的层面上将显示出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神入”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的建构,变学习历史的被动为主动。本文分析了“神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的运用以及“神入”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90年代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引人注目,其主导倾向是对“革命史诗”的重新叙述,但女性文本中的“历史情结”源于性别意识的觉醒与自我认识的深入。本文通过对赵玫、徐小斌、王安忆三部长篇的解读,描绘了当下女性写作中试图将“自我”与“历史”合一而又难以达成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我国近现代历史分期的学术热点,提出了关于国内外近现代分期的新观点。作为对近现代历史分期理论的重要扩展,重点提出了近现代以来整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民族成熟度的概念及基于民族成熟度的民族历史发展阶段的“五段论”理论。该理论具有“完整性”与“统一性”的特点,丰富了民族历史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进行代际划分不仅是自然时间差异的结果,而且是不同风格的指代,在叙事位格、叙事视角、叙事空间和价值向度上都卓有体现.第五代所持有的历史反思在"戏台"式的展示空间中构架起表演性的叙述价值,而第六代则转向"站台"所代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对个体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愧郯录》是南宋学者岳珂的一部考证笔记,书中所记内容都是宋朝自建立起至宁宗时的史实,阐发先贤和朝廷所制定的典章制度。该书考证内容十分广博,涉及职官、舆服、礼仪、宗室、科举等制度,此外还保存了地理、宗教、经济、儒学、科技等方面的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书征引的文献亦相当丰富,除前代正史、杂史和笔记外,还有宋代官修史书和官方认可的私修史书以及大量私人撰述,有些文献今已散佚,《愧郯录》所记的内容则保存了这些文献的局部面貌。  相似文献   

13.
历史具有历史本体和历史意识两重含义,历史本体是客观的,而历史意识具有主观性。对历史的认识要受历史观的支配,西方的历史观在唯物史观产生以前经历了英雄史观、道德史观、天命史观、理性史观、历史哲学的演进,这些理论虽然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但都是当时哲学思想和史学理论的优秀成果,都是人类思想进化的阶梯,为唯物史观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前提。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革命变革。  相似文献   

14.
周梅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了大量历史小说。作为历史文学的一种.作家在进行创作时主观意识上存在特定的历史文学观念。在历史文学的功能论方面,周梅森经历了由。以史鉴今”、“以史警世”转向。以史娱今”的转变;在历史文学的真实观方面,周梅森坚持以虚构的人物表现历史精神的真实;在历史文学的现实性方面,周梅森从反恩现实出发在历史中寻找现实悲尉的根源,真诚地希望历史不再重演。  相似文献   

15.
《清史稿》是民国初期历时十余年编写而成的一部有关清代的纪传体史书。由于它是在军阀混战的条件下仓猝编就的,加之政治观和历史观落后、繁简失当、史实错误、疏漏过多等原因,一经问世,就被列为禁书。在后来的刊印过程中,又因为一些较为复杂的人为因素,因而其版本也随之变得复杂起来,致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异说纷纭。结合史料,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对其版本情况进行勾勒,并对各版本的特点加以综述,以使《清史稿》版本情况变得清晰明朗。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世界史教学应以"传道、解惑"为基本定位,着眼于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培养其专业思维,训练其学术敏锐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始终坚持从微观分析和宏观考察两个角度对重要的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进程进行学理分析和概括,还应注重对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理论进行阐释和解读,并注意比较教学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党领导下的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史,是党史研究中较为薄弱的领域,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有利于借鉴历史经验,加强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在党史研究中,正确对待党的历史成就和失误,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实事求是,是党史研究应当坚持的党性原则,也是党史研究科学性的基本要求,党史研究的党性原则和科学性是统一的;从史学角度对党史研究进行研究,总结党史研究的历史经验,有利于深化党史研究,更好地坚持党史研究的党性原则和科学性。党史教育是一门科学,要研究和把握党史教育的规律,克服党史教育中的形式主义,把党史教育和加强党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史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指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开始形成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其历程漫长,核心突出,功勋卓著,价值丰厚,承前启后,大力推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推向了21世纪,从而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史书中的载文被认为是相对独立存在的一部分,其作用被传统意义赋予为教化天下。后代学者已认识到其在保存史料和反映时代人物风貌方面的作用。论文通过对载文较多的《晋书》在取舍文章特点上的分析,探求唐初史臣载文的史学认识和目的,并以此来发掘对文史互渗、文史结合的修史方法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20.
自有色电影产生以来,很多导演就把色彩所代表的深刻内涵巧妙地渗透到电影作品中。而红色,更是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责任和使命,即把电影中无法用语言完成和表达的、深不可测的人性中的温情美好或尖锐残忍表达出来,故此红色已成为大部分震撼人心的经典影片中不可或缺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