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莽改制是两汉之际发生的一件大事。王莽改制中"私属"政策除了具有政府与地主争夺劳动力以增强政府物质力量的功能,还寄托着王莽浓厚的儒家思想情怀,反映了王莽利用社会心理以巩固政治统治的政治谋略,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王庆宪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4,31(3):80-85
两汉时期很多中原商贾经边疆郡县,再出入关塞,驱赶着牛车往来转输货物,经商贸易。匈奴商胡贩客日款塞下,骡驴驼马衔尾入塞,还常有渡越天田者及逃亡人员出入。汉朝对出关物品虽屡申律令限制,但仍阑出不禁。汉简的记载与正史内容吻合,匈汉经济互为补充互相依赖,风俗文化互相影响。双方始终保持着密切繁盛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并得以巩固的强劲纽带。 相似文献
3.
蒙礼云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17-21
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天人感应观念流行的背景下,王莽凭借裙带关系的优势和自身的不懈努力,自立为帝,并进行政治经济尤其是王田私属制和五均六筦的托古改革,结果彻底失败,最终被起义者斩首切舌,背上了千古骂名。然而,这是历史的冤枉,它给人留下的,不应是怒气冲冲的指责,而应是怆然冷静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马利清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5,32(6):51-56
在匈奴起源问题的研究中,过去的学者们惯用“早期匈奴文化”或“前匈奴文化”等概念,用以表示匈奴文化的前身。不加区别地把匈奴本体和别部、真正的原始的匈奴和后加入匈奴联盟的成员混为一谈,因而把许多非匈奴文化的外来因素也都包含在内,导致了在匈奴起源问题上的诸多分歧和混乱。“原匈奴”概念的提出旨在把匈奴本体的族源问题从整个汉代匈奴的族源问题中区分出来,把匈奴核心民族从匈奴联盟建立和扩张过程中加入和被征服的众多从属的别部中区分开来。“原匈奴”专指真正的匈奴主体民族的前身,“原匈奴文化”指匈奴主体民族创造和使用的核心文化。 相似文献
5.
匈奴人建立了第一个游牧国家,将游牧社会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游牧国家"这种高级组织形式使得牧民更加有组织、国家战斗力更强、发展更快。但匈奴北迁后,匈奴国家频繁遭受天灾的袭击,牧民躲避灾害的效果明显下降,人畜损失巨大。匈奴国家因经济和政治利益而进行北迁,在漠北频遭的天灾也因此不仅是天灾。在灾害频繁的打击下,匈奴内部的部落、属国开始纷纷逃离反抗,并最终导致匈奴国家的瓦解。本文旨在阐述"游牧国家"这一高级组织形式与草原自然环境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极端天气对游牧国家政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杨权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26(4):16-22
“尧后火德”说本是为了证明汉家天子具有君临天下的本钱而炮制出来的,但在西汉末年,此命题为觊觎帝位的王莽所利用,不仅没有起到维护皇权的作用,反而成了瓦解社稷的催化剂。王莽的做法是:按“汉家尧后”说裁制“王氏舜后”说,再按“尧汉火德”说裁制“舜新土德”说,然后以五行相生说为据,制造“火德销尽,土德当代”的舆论,最后在“符命”帮助下,一步一步接近权力顶尖,最后以“受禅”方式篡夺了汉祚。 相似文献
7.
王庆宪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5,32(3):75-81
匈汉之间,除经济文化及军事交往外,使节往来也非常频繁密切,有时其交涉还很复杂激烈。平城之役匈奴曾成功瞒哄十辈汉使。汉使本为窥探匈奴是否可击,却将刘邦送进白登重围,刘邦又利用汉使营造出的局面乘机脱困。匈奴贵人使者作为单于先行而入汉,死于中原。匈奴扣留汉使苏武与其初衷绝对相悖。使节往来为军事、政治、经济服务,其主动权因势力强弱变化而易位。无与伦比的强大凝聚力将匈汉人民聚结在一起,共同创造了伟大祖国的光辉历史及灿烂文化。 相似文献
8.
9.
张景明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3,30(5):50-54
在我国北方草原广泛出土的匈奴动物纹器物,其年代主要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所表现的动物及其形态与匈奴生存的自然环境及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亦受同期相邻文化的影响。匈奴动物纹装饰艺术形成后,与晚至北朝及中原、西南地区的同类艺术也有着交融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青铜时代居民的人类学资料表明。匈奴人的人种构成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匈奴人基本延续了较早时期的人种类型。“中国北方长城地带”东周时期南下的牧人在人种类型上属于“古蒙古高原类型”,来源上应与蒙古高原以及外贝加尔石板墓的居民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到战国晚期以后,当长城以北强大的匈奴联盟形成的时候,这部分古代居民很有可能最终加入到了匈奴联盟当中。 相似文献
11.
何清谷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0,3(3):62-63
荆门市沙洋区楚国贵族墓群的下限,应在白起率秦军公元前279年攻鄢之前,郭店一号楚墓的下葬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郭店楚简文字有明显隶化倾向,与青川木牍古隶类似,估计书写时间在公元前300年以前. 相似文献
12.
李国兰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74-76
睡虎地秦简反映秦国的控制制度较周朝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控制内容广泛,涉及人、财、物等方面的控制制度;二是控制制度较为详细具体并且以法律的形式颁布,提高了执行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多种控制方法的运用使得控制更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13.
王明明 《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62-64
指出现有大型语文辞书的语料大都囿于传世文献,所收许多词的书证、释义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词条漏收也是常见现象。以《睡虎地秦墓竹简》作为新语料,从书证的补缺证早、释义、词条的增补订正等方面例举其辞书学价值,以此说明该古简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国艳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8,(6):126-129
居延汉简指示代词全部承袭先秦汉语而来,有些虚词的用法与先秦时期的相同,如“之、其”所形成的分布格局等;指示代词在继承的同时也有发展,如“是、厥”的衰落、“遁、此”的大量使用以及指示代词的集中化倾向等。这些体现了语言发展的渐变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清华简与《荀子》在傅说之状、生活哲理、召与招字义、中的传承、日不足惟宿不详等语言文字比读,发现清华简某些篇什与《荀子》在语言特征、思想观念、文本传承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关联性。两者互读不仅有助于解决一些遗留的历史、学术问题,也有益于加深对其著作时代的早晚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流情况的认识。《荀子》可以作为清华简释读与研究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相似文献
16.
17.
岳麓秦简(壹)出版后有多篇释文出现,但对于个别字词的注解还存在着缺注、误注的现象,通过出土文献的比照,对《为吏治官及黔首》篇梳理出五条作出补注,对其中的“”‘数”“斗”“毕”“巢”作了论证,并对误注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8.
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中的《内豊》篇的部分内容与传世本《大戴礼记》中的“曾子立孝”与“曾子事父母”中的部分内容相同或相近,另外还有些未见于传世文献的内容,是一篇珍贵而较重要的先秦儒家文献。自上博四简公布以来,有不少学者对《内豊》提出了释读意见。本集注收集了迄今重要的观点,详为之察辨,且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9.
中国省级政府数据开放政策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方法,从政策形式和政策内容两方面对当前省级政府数据开放政策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各省数据开放工作整体进展较为缓慢,在政策制定上依然处于摸索阶段,同时各部门合作较少,对开发数据价值重视不足,建议政府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数据开放工作,完善考核机制,创新与社会主体的合作形式,最大程度发挥出政府开放数据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称局部紧完备度量空间上的Radon测度为强Radon测度,若每个有界集的测度都是有限的,证明了强Radon7计数测度卷积半群是一个稳定的Hun半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