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综合分析矿井瓦斯涌出量影响因素基础上,探讨了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瓦斯涌出量预测数学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平煤天安十矿己组煤层24110采面瓦斯涌出量预测. 结果证明,该数学模型对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矿井瓦斯赋存规律,研究了瓦斯涌出特点,采用瓦斯涌出量与瓦斯含量比值法及瓦斯地质相关因素分析法,对矿井瓦斯涌出量进行了预测,为矿井深部的开采和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MGM(1,N)模型用于瓦斯涌出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是新建矿井和改扩建矿井通风设计、安全管理、制定合理的瓦斯防治措施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加强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研究,正确预测瓦斯涌出量,对改善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瓦斯涌出量预测中,瓦斯涌出量受多因素综合影响,且各个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文中提出一种新的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MGM(1,N)模型预测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瓦斯涌出量的各个影响因素,预测精度较高。其结果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解释了GM(1,1)模型中的发展系数(a)与灰作用量(b)的意义,并对其在GM(1,1)的白化方程中的作用和对预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根据这些结果,对GM(1,1)模型在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面进行了计算,肯定了GM(1,1)在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矿井瓦斯涌出量随开采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成正比关系,但各矿增加的梯度各不相同。文章从瓦斯的存在状态及瓦斯含量,突出矿井中的瓦斯含量,以及煤、瓦斯突出区域预测的瓦斯地质方法、地质单元划分和开采深度的关系角度分析,浅析了矿井瓦斯涌出与开采深度。  相似文献   

6.
结合实际,研究了矿井水采区瓦斯涌出规律,提出了水采区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合理计算公式及瓦斯超限的防止措施。  相似文献   

7.
瓦斯涌出量的模糊数学与灰色系统理论的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井瓦斯涌出量的预测是典型的灰色系统,本文以灰色系统和模型数学为基础,探讨了矿井瓦斯涌出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灰色系统理论的不足,建立了符合实际的模糊灰色模型,并把时间序列改进成为影响因素序列,对矿井瓦斯涌出量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准确地反映矿井瓦斯规律。  相似文献   

8.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煤矿瓦斯涌出量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灰色理论建立巷道瓦斯涌出量的灰色模型,对矿井瓦斯涌出量进行预测预报。采用残差识别方法修正GM(1,1)模型进行瓦斯涌出量预测,预测精度更高。利用灰色灾变预测理论,对某矿矿井工作面瓦斯涌出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建立煤矿瓦斯涌出量灰色预测模型,并对矿井瓦斯涌出量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王正国 《甘肃科技》2012,28(14):61-64
瓦斯涌出是造成煤矿生产过程中事故频发的主要因素.只有明确瓦斯涌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才有利于进一步的开展瓦斯预测工作,而且对提高矿井瓦斯地质图中相关内容的可靠度和精确性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在综合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矿井瓦斯涌出的地质因素和开采技术因素.结果认为,影响瓦斯涌出的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随各矿井地质条件的差异而有区别.瓦斯地质因素决定了煤层瓦斯含量,也是瓦斯涌出量大小的决定因素.瓦斯含量越高,瓦斯涌出量越大.井田封闭型构造带、地质构造变化带、岩浆侵入区以及无露头区受采动影响时瓦斯涌出量大.煤层倾角、煤变质程度、煤层厚度以及煤层埋深与矿井瓦斯涌出量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综采工作面的瓦斯涌出规律及涌出量的预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综合机械采煤的特点和瓦斯流动理论,将瓦斯涌出源划分为煤壁(围岩)瓦斯涌出、落煤瓦斯涌出、采空区(残煤)瓦斯涌出及上下邻近层(未采分层)瓦斯涌出4个部分。针对现有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以煤层瓦斯流动理论和实测数据分析为基础,系统的研究了综采工作面涌出源瓦斯的涌出规律,结合综合机械化采煤具有采、装、运连续作业的特点,分别对各瓦斯涌出源的瓦斯涌出量进行预测,进而建立了一种适应性范围广且准确率高的综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对制定瓦斯防治方案,进而根治矿井瓦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并且运用该模型对潞安集团新建的屯留矿进行了瓦斯涌出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趋势面方程与地质变量空间曲面之间存在两种误差:数据信息模型误差——主要由原始数据来自不同地质曲面和数据点太稀未能使地质曲面保凸所引起;数学模型误差——主要由趋势面方程的逼近特性所引起.所以趋势面方程不宜作为精确计算的工具.通常的拟合度仅反映了数学模型误差.趋势面分析中突出地质变量的主要变化规律,是由忽略相对次要因素或次级变化的影响,即由趋势面的相对平滑来实现的.要使趋势面分析获得好的效果,要明确它的适用条件并遵循数学地质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12.
冯崧  曾祥进  黄瑜豪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31):13619-13625
本文针对高斯烟团模型在多稳定气体源泄露扩散模型建立上的欠缺问题,提出多稳定气体源泄露扩散模型。根据气体源位置和环境风速信息,对坐标轴进行平移和旋转变换,构建变换后坐标和变换前坐标的数学转换公式,将多气体源的泄露扩散过程建模为多个高斯烟团的叠加过程,建立适用于预测多稳定气体源泄露扩散趋势的改进高斯烟团模型。最后,以研究多个氯气气体源泄漏扩散问题为例,基于改进高斯烟团模型,根据毒物浓度时间伤害准则对其泄漏后的危险区域进行划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玉萍  张小娟  李婷 《河南科学》2014,(10):2138-2144
在世界能源低碳化的要求下,天然气以其碳含量优势成为低碳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气需求预测也随之成为焦点.运用多项式趋势面分析法与GM(1,1)灰色预测法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处理,并将两模型下处理后的数据以及二氧化碳排量数据拟合回归方程建立组合预测模型,随后以我国2003—2011年人口、GDP、天然气消费量及二氧化碳排量数据作为原始数据序列进行实例分析,通过残差检验发现,该组合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在99.96%以上,属于较好的预测模型,预测数据可靠.最后,运用该模型对2012—2018年我国的天然气需求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煤粒瓦斯的放散过程,设计了有限空间内煤粒瓦斯放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瓦斯累积放散量倒数与时间n次方倒数成线性关系,且拟合度达到0.99以上,由此得出了煤粒瓦斯的放散模型.以达西定律为基础,构建了有限空间内瓦斯放散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编程解算,得到了与实验对应压力下,瓦斯流动过程中累积放散量及放散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比分析,理论上验证了煤粒瓦斯放散模型的准确性,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较好的吻合也进一步证实了瓦斯在煤粒中的流动符合达西定律.   相似文献   

15.
利用铁谱分析技术结合部分理化指标,通过对数台叉车内燃机的系统跟踪监测,给出了实际工况下内燃机在用润滑油变质趋势图,据此拟合出了数学模型,并对这种变化趋势的形成作了较为深入地理论探讨对于严格控制和判断润滑油质量的变化程度以及润滑油的更换期都有着指导意义,同时为开发新型润滑油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鉴于特种机械的发展趋势,本文介绍了某武器的发射原理样机方案。应用内弹道和气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原理样机的火药燃气作用的数学模型。应用复合形法建立了系统动力学参数优化的数学模型,并对影响该武器性能的因素进行优化,得出了改进设计的优化结果。  相似文献   

17.
进入高原的人们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高原缺氧的影响,氧气在生物循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拉萨市1970至201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对流层中的空气进行干燥处理,并假定各分子之间处于平衡态,根据氧气分子数密度和氧气分压,运用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推算出日平均氧气含量,并对其进行小波分析.结果显示:拉萨市氧气含量存在季节性变化规律和特征,氧气含量夏季明显低于冬季,氧气含量受温度影响较大,水汽压影响次之,在周期性上与气温变化大致接近.通过对氧气含量的趋势分析,得出氧气含量将会呈下降趋势;并利用多个物理数学模型对拉萨市未来氧气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探讨,发现Gaussian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预测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延伸,误差率会逐渐变大,短时间内有效.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一维垂直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模拟了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水分分布的动态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降雨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土壤水分湿润锋的分布,并且所建立的模型与实验测试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从而可为定量化研究填埋气体和浸出液释放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9.
真空度对碳纳米管场发射显示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碳纳米管场发射环境下电子与气体碰撞的数理模型。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说明:碳纳米管场发射显示器在常规阴阳极间距下。在不同真空度下的显示均为电子轰击荧光粉发光所致,在低真空度下也无气体放电产生紫外光致荧光粉发光;当真空度太低时,气体电离会降低实际加在阴阳极间的电压,致使电子无法发射。通过电子与气体分子的碰撞频率计算可以说明,用气体压力与阴阳极间距的乘积作为标准衡量气体对场发射的影响比仅用真空度来衡量更为合理。场发射显示器阴阳极间距越大,对真空度的要求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