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人臧克家在一首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虽然与世长辞十余年了,但他的英名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我因工作关系,曾有幸亲聆周总理的谆谆教诲。这些教诲永难忘却,一直激励、鞭策我前进。“要热爱非洲”为了支持非洲的民族解放事业,发展中国人民与非  相似文献   

2.
《青年科学》2010,(2):15-16
关于曹操墓,有许许多多的传说。有的令人迷惑,有的神秘离奇,有的则富有传奇色彩。一个活着就传奇的人物,死了仍续写着他的传奇。他,到底还有多少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3.
人活着,没有死,就给他写祭文,有谁听说过这样奇特的事?  相似文献   

4.
胡尔克 《科技潮》2004,(2):52-53
所谓闪电摄影现象就是指有人在闪电过后身体某部位被印上某种图像(一般是在近处的动物或物体影像),在身体上印上图像的人有的已被雷劈死,有的未被劈倒而活着。这说明图像的形成确实与闪电有关,不是人体生理变化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闪电摄影现象,就是指有人在闪电过后身体某部位被印上某种图像(一般是在近处的动物或物体影像),在身体上印上图像的人有的已被雷劈死,有的未被劈到而活着。这说明图像的形成确实与闪电有关,不是人体生理变化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了顽强的生命信念,主人公福贵以生拒死,用"活着"对抗死亡。同时他的一生也启示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要好好地"活着",活得精彩些。  相似文献   

7.
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他是否还在人间》的研究,可以从身份问题入手,探讨小说中4个青年画家的自我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和混合身份认同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小说中米勒诈死并改名换姓,虽然以一个富商的身份活着,但是那个热爱画画、充满梦想的青年已经死了,他最终活在孤独与痛苦的混杂身份中,即他的肉体活着,而精神已死。  相似文献   

8.
鲶鱼效应     
《科技智囊》2013,(9):I0047-I0047
鲶鱼效应的由来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他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  相似文献   

9.
车耳 《世界知识》2010,(7):50-51
对大肆消费的美国人说来,他们的问题是人还活着的时候钱却花光了;而习惯储蓄的中国人的问题是,人死了钱还没用完!我以前的文章中曾经提到过一个年轻时就继承了亿万家产的美国富翁,在挥霍了所有的财富以后又活了20年,但这20年中只好依靠救济过活。弥留之际他留下名言:“最佳的理财方式就是在生前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用掉,我只是算错数而已!”  相似文献   

10.
人生的过程可能各不相同但结局是一样的,那就是死。死如期而至地等在每一个生命的前方,消解人的一切,将生之意义碾碎,使人恐惧,疑惑。既然如此,人为什么还要活着?生存的意义何在?本文就将对此加以思考,并试图用过程哲学的思想去解释生之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文素材本     
画眉美国人索尔·贝娄小时候捉到一只小画眉放到笼子里,开始时那只小鸟不安地拍打着翅膀,后来就安静下来了。第二天,他发现有一只成年的画眉在专心地一口口喂小画眉梅子,当时他很高兴。可是次日,小画眉竟死了。后来鸟类学家解释说:“当一只画眉发现它的孩子被关在笼子里之后,就一定要喂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梅。它坚信:孩子死了总比活着被剥夺自由和快乐好些。”小洞不补从前有个渔夫,渔网破了几个小洞他懒得理,别人告诫他这样会事倍功半,捞着的鱼少,他却说这样正好只捞大鱼。一天,他果然网到一条大鱼,正欣喜地收网,那大鱼却在挣扎中将几个小…  相似文献   

12.
瑶人的传统观念认为,人之所以能够活着,是因为有魂魄附在身体。如果人的魂魄失落了回不来了,人就会生病甚至死亡,他的魂魄再附于其他刚出生的婴儿身上,他才能转世。因此对活着的人来说,必须非常小心地保护他的魂魄,不让它离开身体,失落到别的地方去。万一失落了,就要想办法把它招回来。对亡人的魂魄则必须超度,让它到极乐世界去,不要回来作祟。  相似文献   

13.
判决杰里伯爵,你在辜负我对你的信任。瞧这一周来你都做了些什么!你难道在挑战我仅有的一点儿耐心? !尊敬的陛下,请您宽恕,我仍无法说服史蒂芬那个老顽固。他坚持认为我们处决罪犯的方式是愚蠢而可笑的!那还和他废话? !他不是说我们的刑罚根本杀不死罪犯吗?不如把他扔进黑洞,看他是不是还能继续这么顽固地活着!哈哈……  相似文献   

14.
<正>对大肆消费的美国人说来,他们的问题是人还活着的时候钱却花光了;而习惯储蓄的中国人的问题是,人死了钱还没用完!我以前的文章中曾经提到过一个年轻时就继承了亿万家产的美国富翁,在挥霍了所有的财富以后又活了20年,但这20年中只好依靠救济过活。  相似文献   

15.
鲶鱼效应     
《科技智囊》2010,(8):I0047-I0047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  相似文献   

16.
所谓闪电摄影现象就是指有人在闪电过后身体某部位被印上某种图像(一般是在近处的动物或物体影像),在身体上印上图像的人有的已被雷劈死,有的未被劈倒而活着.这说明图像的形成确实与闪电有关,不是人体生理变化所形成的.   ……  相似文献   

17.
伤心别离花     
序:网金三十七年,武当弟子萧萧水寒为救爱人浅雪含嫣死于雪山之颠。四月初五。清明。细雨朦朦。百花谷旁的山脚下。一些细碎的白色野花开了。我儿时的记忆里,这一天是可以和故去的亲人见面的日子。这一天是萧萧水寒离我而去的第一百六十三天。他为我而死。而我还活着。我把他葬在雪山脚下。那是我们初  相似文献   

18.
42年前,辽宁锦州的26名工人冒死救火,避免了一场重大灾难,结果一死多伤。当时的交通部负责人曾宣布他们是救火英雄,许多媒体曾广泛报道。42年后,英雄似乎被人们淡忘,其中14人先后离世,活着的人生活艰难,身心俱苦。他们唯一渴望的就是得到一纸“英雄”的证明,然而至今未果。  相似文献   

19.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一直都是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都是苦难的代名词,然而在他的万种不幸中,却有着他个人独有的"福"。我们在关注他苦痛与不幸的同时,看到了《活着》中人们不同的活着方式,但这些方式的目的又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活着"。对比余华的原著与张艺谋改编的电影,我们发现了作品所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关于人和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正>有些人死了,但却永远活着……臧克家这句名诗,用在张家明身上,最贴切不过了。张家明生前是浙江省科技厅党组成员、计划处处长。2001年2月9日,年仅49岁的他,因病久治不愈离开人世。张家明一生低调,似乎并无太大的影响,但身后却被同事、业界和公众所传颂,久经不衰。我无缘结识张家明,但十多年前也耳闻他的事迹,为其感动,现在有幸成为他的同仁。去年到科技厅工作后,从其老同事的言谈中,我逐渐认识和了解了张家明。今年春节前,我特意向人事处了解张家明家属的近况,得知已退休在家、安度晚年。我嘱人事处及有关单位尽可能关心她。这是组织对其忠诚的一员应有的负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