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基于换热器的传热方程和投资费用方程,在单位投资费用换热热流量最大的条件下导出换热器两侧的最佳性能匹配关系式,即最佳投资分配、最佳表面积分配及最佳热阻分配的平方根律.结果表明,由于投资费用的影响,换热器两侧的最佳换热性能匹配并不是等值匹配.因此,采用该规律能避免换热器设计过程中确定换热表面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换热器的传热方程和投资费用方程,在单位投资费用换热热流量最大的条件下导出换热器两侧的最佳性能匹配关系式,即最佳投资分配、最佳表面积分配及最佳热阻分配的平方根律。结果表明,由于投资费用的影响,换热器两侧的最佳换热性能匹配并不是等值匹配。因此,采用该规律能避免换热器设计过程中确定换热表面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换热器的传热方程和投资费用方程特性的基础上推导出两侧换热表面的最佳配比关系式,即两侧换热表面之比与换热性能比和投资费用比乘积的平方根成反比,进而在投资费用给定的条件下对传热方程求极并导出该关系式,从而证实分析的正确性.算例表明,凡满足最佳配比关系的换热器表面,其单位传热量的投资费用最省.为换热器优化设计和检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关于换热器两侧换热表面最佳匹配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分析换热器的传热方程的投资费用方程特性的基础上推导出两则换热表面的最佳配比关系式,即两侧换热表面之比与换热性能比和投资费用比乘积的平方根成反比,进而在投资费用给定的条件下对传热求极并导出该关系式,从而证实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以换热器传热量不变下投资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对传热方程和投资费用方程中各变量进行微元分析,导出了换热器两侧换热表面的最佳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换热器传热量不变下投资费用最小为函数,对传统热方程投资费用方程中各变量进行微元分析,导出了热换器两侧换热表面的最佳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给定换热器传热量下导出使投资费用最少的换热表面的最佳匹配准则和使流动传热过程火用损失率最小(即反映运行费用最省)的换热性能最佳配比准则,并利用两准则间的相关性对换热器进行综合性能优化,从而获得最佳的结构参数、性能参数和运行参数.为显示优化方法过程,以圆形肋片管换热器为例进行具体的性能优化,经数值迭代最终获得最佳参数  相似文献   

8.
综合考虑传热,流动与投资的换热器性能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给定热换器传量下导出使投资费用最少的换热表面的最佳匹配准则和使流动性传热过程Yong损失率最小(即反映运行最省)的换热性能最佳配比准则,并利用两准则间的相关性对换热器进行综合性能优化,从而获得最佳的结构参数,性能参数和运行参数,为显示优化方法过程以圆形肋片管换热器为例进行具体的性能优化,经数值迭代最弱获得最佳参数。  相似文献   

9.
管内流动换热过程的性能综合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基于管内流动换热方程,在最小初投资的条件下导出经济合理的管长、管径比与换热参数的关系式.同时对管内流动换热过程进行火用分析,得出火用损失率最小的最佳运行参数(Reopt),以及由换热准则关系式得出的最佳换热参数(Stopt),最后得到使管内流动换热过程的结构、流动与换热性能综合优化的管长管径比.  相似文献   

10.
结霜工况下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试了平行流换热器在结霜工况下的换热性能.研究了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及表面换热效率随霜层厚度的变化,并采用对数平均温差(LMTD)法对结霜状况下霜层表面的换热系数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当霜层厚度达到0.4 mm时,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下降18%左右,表面换热效率下降17.42%~24.78%;而换热系数的降低是换热器性能降低的重要因素,试验中换热器的换热系数均下降50%左右,百叶窗的霜堵是导致换热系数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热力学第一及第二定律出发,分析换热器传热过程的熵产率,从而建立传热过程的熵产率关系式,并以此对换热器的传热及流动性能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寻找使熵产率为最小时的换热器的有关参数,为换热器的优化设计及校核提供最佳数据.  相似文献   

12.
热管空气预热器改造设计,制造及使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含尘烟气流环境下工作特性的分析,指出发展锅炉热管空气预热器研究的意义。在热管研制中探索了解决工质-管材相容性问题的综合措施及动态蒸汽钝化方法;探讨了热管传热性能的分析计算。换热器的整体设计以传热负荷和允许阻力为目标函数进行各种方案的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地下水渗流对多供一回中心回水管换热器与周围岩土体换热情况的影响,以黄土高原地区实际土壤环境为依托,采用DesignMoldeler软件建立多供一回中心回水管换热器及周围土壤的三维热渗耦合传热模型,利用Meshing软件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采用Fluent软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岩土体分层条件下,沿埋深方向变化的土壤初始温度、不同地下水渗流方向及间歇运行模式对多供一回中心回水管换热器换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层土壤初始温度不同对不同类型的多供一回中心回水管换热器影响较大,故不可忽略;不同地下水渗流方向对不同类型的多供一回中心回水管换热器影响不同,存在一个最佳渗流方向使得换热效率达到最高;间歇运行模式可提高热泵运行效率,减小埋管的设计长度,从而减少初投资.  相似文献   

14.
准确衡量稳态考验回路换热系统的换热能力以及评估该能力与燃料组件辐照参数的匹配性,是保障稳态辐照考验安全有效实施的前提。本文主要针对燃料组件稳态辐照考验,结合高温高压辐照试验回路历史运行数据,建立一种面向再生式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再评价方法,以准确预测试验回路应用于不同辐照考验参数的有效性。研究表明,消除运行换热器试验数据中的散热影响以及在计算中将再生段以及冷却段的换热面积裕量计算接近于0是有效开展稳态考验回路换热系统传热特性再评价的前置条件。采用同时对再生式换热器的再生段及冷却段的传热系数进行修正并开展换热能力再评价对换热器的换热功率预测准确有效,通过再评价方法在整体上获得的再评价功率相较于试验功率的平均偏差约为1.8%,远优于传统方法计算中20.7%~26.0%的偏差。传统计算功率普遍高于再评价功率,且高出的幅度与一次水流量密切相关,而受一次水的入口温度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5.
为保障高压直流输电换流站内换流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需明确影响换流变压器空冷换热器换热能力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机制开展深入研究。针对某北方高压直流输电换流站内换流变压器的空冷换热器,通过数值建模与计算分析,研究了真实场景下周围墙体对空冷换热器换热能力的影响规律,提出了能够提升换热能力的技术方案。结果表明,由于降噪墙及地面的影响,下侧换热器将旁侧换热器的部分出流热风吸入,从而使得其进风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整个换热器的实际换热量比理论值低19.7%;在空冷换热器与降噪墙的间距为1.2~2.2 m、相对高度为0.2~3.0 m时,存在最优位置使空冷换热器换热效果最佳,此时换热量相对原始位置增加4.8%。  相似文献   

16.
地埋管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供暖系统中,提高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效率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分别在第四系和基岩地层开展了套管式和双 U 型地埋管换热器岩土热响应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套管式换热器增加了循环流体进口流量以及外管壁与岩土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热传导能力,换热性能要优于双U型换热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套管式换热器夏季延米换热量约是双U型的1.76倍。基岩地层条件下,套管式换热器夏季延米换热量约是双U型的1.37~1.41倍。基岩地层热导率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套管式和双U型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均比第四系地埋管换热器强。研究工作将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中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把双最小换热温差网络合成方法与换热器优化设计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在网络合成前无需主观地给定热系数压压降,可在合成过程中自动寻找最佳换热系数和压降,为工业规模换热网络快速合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实例研究表明,本方法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