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室温磁制冷是一种环保、高效、节能的制冷技术。尽管目前还不太成熟,但是它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取代传统的制冷技术。本文简述了磁制冷的基本原理,总结了近几年室温磁制冷材料的发展情况,指出了室温磁制冷材料在商业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室温磁制冷材料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扼要介绍磁致冷技术的发展近况、磁制冷方法,磁致冷材料、磁热效应等,讨论了磁致冷技术的研究内容及今后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制冷循环效率,有效节约能源及制冷成本,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利用LNG冷能作冷源的制冷循环系统.对几种不同制冷循环系统构建复杂度、经济性及循环效率等进行了分析总结,概述LNG冷能应用于制冷过程现有的热力学循环的构建特点,对LNG冷能应用于制冷过程的热力学循环构建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从传热特点及循环效率出发,比较了几种不同工质的工作特点,认为对环境友好的CO2及物性较好的有机流体作循环工质有比较好的热力学效率.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构建具体的循环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经过梯级利用后的LNG冷能在制冷循环中的应用具有很大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在恒温热源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基础上,考虑环境热源到制冷空间的热漏、工质的内部耗散以及工质与外部热源间的热阻损失,建立不可逆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模型,导出循环的制冷率和制冷系数的基本优化关系、最大制冷系数及相应的制冷率和最大制冷率及相应的制冷系数,给出了最佳换热面积,并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循环参数对循环的制冷率、制冷系数的影响.所得结果对实际吸收式制冷机的设计和运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四种双温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制冷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对双温压缩/喷射混合蒸气压缩制冷循环进行理论分析的热力学模型,利用此模型对带有蒸发压力调节阀的双温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和三种压缩/喷射混合的双温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理论制冷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利用压缩/喷射混合制冷循环可以回收膨胀阀和蒸发压力调节阀的节流损失,提高双温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高温蒸发器制冷量越大,双温压缩/喷射混合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的提高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6.
胡华 《应用科学学报》2003,21(3):276-278
基于传热规律Q∝△T^n,研究一类受热阻、热漏及循环内部不可逆性影响的卡诺制冷机,导出制冷机的最佳制冷率与制冷系数间的相互关系,并阐述了这一关系对研究实际制冷机的优化性能及性能界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Ni-Mn-z(z=In,Sn,sb)是2004年发现的一类新型铁磁形状记忆合金,由于其丰富的物理内涵与应用前景吸引了各国科学家的研究.文章针对Ni-Mn-z(z=In,sn,sb)铁磁形状记忆合金的结构、相变、磁性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探讨产生磁驱马氏体相变的条件,着重介绍了该系列材料在磁致应变、磁热效应、磁电阻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热电制冷是一种新型热电制冷是一种新型、环保、无污染的制冷技术,工作原理是基于帕尔贴原理。本文归纳了改善热电制冷性能的方法和热电制冷器的相关应用法和热电制冷器的相关应用。从热电材料、热电制冷器的结构、影响因素以及热电制冷器的散热四个方面来对这些研究进行整理归纳行整理归纳,为热电制冷器进一步的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研究热漏,热阻以及有限速率过程对不可逆量子斯特林制冷机性能的影响,导出了量子ST制冷机的最大制冷率以及制冷率和制冷系数间的优化关系,所得结果对量子制冷机的优化设计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并网型光伏空调的制冷特性,对甘肃省自然能源研究所一并网型太阳能光伏空调系统进行了合理地优化设计,考虑房间冷负荷、光伏阵列装机容量、光伏阵列倾角等对太阳能光伏空调的影响,实测了甘肃省兰州市夏季光伏空调的发电量和用电量,并进行了电力平衡分析。结果表明:1.5~2.0kW的光伏阵列在需要制冷的夏季可以提供15.3m2的办公室制冷所需的电量。另外,并网型太阳能光伏空调的环境和经济效益显著。光伏空调的成本回收时间约为6.2年。因此,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光伏组件价格的下降,并网型太阳能光伏空调将会成为未来光伏技术应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溴化锂制冷机组自2009年在洛阳石化社区公用设施投入运行以来运行情况良好,本文从实际运行中对制冷机组的操作调试来探讨如何开好溴化锂制冷机组。如在运行维护过程中应定期清洗冷却水和冷冻水管中的杂质,以免造成管路堵塞或影响机组的换热效率;制冷期结束后,机组停运时要将冷却水、冷冻水管路的水放净,防止冻裂管束;在运行管理过程中要保证厂供热源的供热流量及温度,为操作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条件。  相似文献   

12.
基于半导体制冷片设计了一种制冷实验箱,温度可调范围为-23~25℃,可将被测试的芯片或小型功能模块放入其中,以测试其低温性能.该实验箱以ATMEGA328P为主控芯片,由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信号,通过PWM方式的PID控制算法,调节箱内温度,从而达到恒温调节的目的;主控芯片处理的数据会传送给LCD1602显示温度.经实验验证,温度可调半导体制冷实验箱满足探究温度性能的恒温要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内外对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以自然工质CO_2代替传统制冷剂作为冷媒的制冷压缩循环具有诸多优点。本文通过研究以CO_2作为冷媒的压缩制冷专利技术的发展、全球分布以及重要申请人,有助于CO_2压缩制冷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技术的改进。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内外对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以自然工质CO_2代替传统制冷剂作为冷媒的制冷压缩循环具有诸多优点。本文通过研究以CO_2作为冷媒的压缩制冷专利技术的发展、全球分布以及重要申请人,有助于CO_2压缩制冷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技术的改进。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人们在追求良好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也更加关注精神享受。制冷空调作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物品,在炎热的夏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微通道换热器是近年来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制冷空调中的核心部件,它具有无可比拟的高效换热性能,且制作花费较少,在资金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在社会发展中受到的关注度自然较高。在2010年6月份,我国政府颁布出台了制冷空调新的行业升级规范,新的耗能标准也逐步实行,原有的制冷技术显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符合环境保护的新规范,将微通道换热器应用到制冷空调系统中就成为了大势所趋。我国相关的技术研究人员和单位也逐渐认识到了新技术、新物件的重要性,并逐步完善其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制冷空调生产研发的时间较短,且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微通道换热器在其中的运用还存在很多问题,理论研究和实验操作都较为落后。针对这样的现象,本文结合我国制冷空调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微通道换热器应用的现状,简单阐述了该设备在具体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它的优势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为微通道换热器构建下的制冷空调系统实践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汽车空调是汽车舒适性能方面的一个重要系统,不能制冷或制冷不足都会造成汽车舒适性的下降.文章通过一实训用广本飞度轿车空调制冷不足的故障,进行诊断与排除,保证汽车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一款非制冷红外成像组件,实现了红外成像功能.介绍了这种非制冷红外成像组件的硬件设计.对于这种红外微弱信号的采集,在模拟电路采取了多种降噪的措施.在软件上,实时实现了红外图像的非均匀校正;并根据红外成像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红外成像温度窗特性的图像增强方法,适合硬件实现.该组件通过通讯接口可改变组件工作状态.最后,给出了这种红外成像组件的测试方法及结果,证明组件成像效果很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压缩机在制冷系统中有广泛应用,但在运转过程中,液击可以在很短时间内造成压缩主要受力件损坏,是制冷压缩机的致命杀手。基于此,本文论述了制冷压缩机产生液击的原理及危害,并针对液击作出判断及采取相应措施,主要有加热、气液分离器/储液器、检测和控制、优化回油结构和液位控制,可以有效减少液击发生概率,提高压缩机在启动时的安全性,进而提高制冷空调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9.
通过高真空磁控溅射仪在Si衬底上成功制备了厚度为30nm的Fe100-xCox系列薄膜,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振动样品磁强计和铁磁共振对其结构和磁性质进行了研究.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Co含量的增加使得Fe100-xCox(110)晶峰增强,晶格常数减小,磁性测量表明Co的加入使得薄膜在保持较高矩形比的情况下,饱和磁化强度增加,面内易磁化方向的矫顽力增大.当x=O时饱和磁化强度为1.215×10-1T,矫顽力为1.186×104A/m;当x=50时,饱和磁化强度增至1.810×10-1T,同时矫顽力增大至3.342×104A/m.铁磁共振谱的测量结果给出了其磁各向异性的数值和方向,发现随着Co含量的增加,薄膜的磁各向异性有由易平面向易垂直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Fluent数值模拟在制冷与空调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Fluent数值模拟在从制冷和空调领域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以Fluent数值模拟技术在制冷及空调领域中运用现状为出发点,对Fluent模拟技术进行了简要阐述,并通过对Fluent系统模型的实验对其在制冷和空调领域中的系统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