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推进林地资源研究,实现对漓江流域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监测与评估,基于2013年、2017年、2020年Landsat-8 OLI影像、数字高程模型(GDEM V2)以及气象、经济和人口等影响因子,采用随机森林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漓江流域林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2013—2020年耕地是漓江流域内林地转化面积较多的土地利用类型,且林地面积呈现减少的趋势,林地动态度由2013—2017年的0.38显著升高到2017—2020年的4.46;高程和坡度对林地空间分布格局影响较大,第一产业产值与林地的面积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该研究可以为有关管理部门对漓江流域林地资源的管理保护方面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2.
滇池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88,1997和2002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在Fragstats 3.3下,对滇池流域各年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在类型水平上,流域的景观主成分由旱地变为灌木林,各个景观类型中,水田和旱地的面积明显减少,而菜地,大棚和居民地的面积则明显增加.各种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都在增加,最大斑块指数表明菜地、林地、居民和工矿用的优势度在增加.在景观水平上,虽然流域内单类景观占据主导的趋势在减弱,多样性指数也表明各种景观有趋向均匀分布的趋势,景观中斑块的形状日趋复杂;但是这都是滇池流域的景观格局向破碎化加速发展原因,这说明滇池流域治理方案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3.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研究区1991年及1999年的Landsat-TM假彩色合成影像为原始数据,通过GIS软件的辅助并结合地面资料进行处理,利用Fragstats3.3计算景观格局指数,以此对研究区的森林资源的景观格局和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斑块水平上,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是研究区内的主要斑块类型,随着时间推移,它们与景观的相似性增加.由于快速的演替,针叶林大面积的减少.非林地、其他林地、灌丛和水域等类型由于相互距离较远,破碎度较大,更多的体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景观水平上,1991年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比1999年要高,表明了1991年的景观分布更为平均,而1999年的异质性更强.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森林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TM影像和野外调查为数据源,3S为技术手段,对1985年以来广州市森林空间格局进行动态分析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1985—2004年间,森林景观斑块数量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景观结构破碎化整体上有增加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多样性指数、分维数增大,聚集度、均匀度减小,在空间和类型上局部变化不同于整体的表现;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增长、政府政策是导致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的主要驱动力;随着城市扩展、农田开发等人类干扰的不断增加,森林景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之间的矛盾将愈发突出。 相似文献
5.
浙江临安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李明阳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3(3):71-74
以森林资源调查的森林分布图和固定样地资料作为主要信息源,以ARC/INFO作为空间信息处理工具,采用平均斑块面积,形状指数,连接度,分维维,积聚系数,稳定度6个评价指标分析了1983-1994年浙江临安森林景观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汉江上游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SWAT模型模拟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运用冗余分析及逐步回归方法,综合景观组成和景观配置,在子流域尺度上探讨了径流量及输沙量对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SWAT能准确模拟汉江上游流域的径流泥沙分布情况。流域内径流及泥沙分布不均,呈“南北高、东西低”的特征,其总量及分布情况受多种因素分布方式影响。流域内多年土地利用总体不变,但景观特征表现出斑块数减少、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分割度升高、聚集度下降和景观复杂度上升的趋势。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看,径流量及输沙量随地表覆盖度提高而减少。同时,景观的连通性、团聚性、破碎度及复杂度的提高都会促进径流量及输沙量的提高。其中,景观复杂程度(LSI)是影响水沙变化最重要的景观格局指数。因此,应避免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合理规划景观配置,从而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7.
汾河流域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对山西省的生态维护与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2个角度,利用GIS技术和Fragstats软件计算汾河流域1995—2020年的6期景观格局指数,并获取25年间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汾河流域的草地、耕地、未利用地以及水域的面积减少了,建设用地与林地的面积增加了;其中耕地、草地及建设用地的变化幅度较大,表现出自然景观向人文景观转变的特征。(2)研究区景观总体上呈破碎化倾向,景观形状趋于复杂,景观分布异质性减小。(3)建设用地和耕地的景观破碎度不断增加,景观形状日趋复杂;林地景观破碎度先增加,景观形状趋于复杂,而后则相反;草地的景观破碎度增加;水域和未利用地的景观破碎度减小,景观形状趋于简单;耕地的最大斑块指数大幅减小但始终保持在第一的位置,耕地作为汾河流域的基质景观优势地位显著下降。总之,自然环境的演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使得汾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政府及相关部门可通过增加耕地保护力度,加强城镇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构建流域防护林体系,采取节水政策及建立汾河流域生... 相似文献
8.
土地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严重的生态问题,威胁和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典型的岩溶地貌——漓江流域为研究区域,综合6个自然环境因子和3个社会环境因子,基于GIS手段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漓江流域土地石漠化空间分布及关键驱动因子.结果 表明:漓江流域石漠化总面积为1 547.6 km2,占漓江流域土地总面积的8.9%,... 相似文献
9.
漓江流域上游植被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1年、1998年和2006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漓江流域上游植被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漓江流域上游植被景观在1991-2006年间出现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1)代表人工植被的灌木林(果园、竹林及灌丛)景观的面积指数增加迅速 (2)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乔木林景观类型虽然总体面积变化不大,但是一些面积较大的乔木林景观斑块的面积出现了较明显的缩小 (3)草丛植被景观退化明显,表现出较高的破碎度和分离度 (4)植被景观总体的复杂程度减小,景观多样性降低 (5)由于景观多样性降低和景观结构配置不合理,植被景观功能出现退化,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生态服务价值均出现下降。 相似文献
10.
南湾林场森林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南湾林场按土地类型和优势树种组分别划分了几个类型,采用斑块分维数、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等指数,在景观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1989、1999年南湾林场景观空间格局变化,揭示了该林场景观空间格局分布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从1989年到1999年,南湾林场有林地面积减少,物种多样性增加.在林业用地中,松类面积减少,而杉类面积增加,主要经营树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6年、1996年和2003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和研究1986-2003年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为活动强度的逐渐增强,自然湿地景观的斑块数随时间而增加,而斑块面积减少,人工湿地和非湿地景观的斑块数和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湿地景观向人工景观、非湿地景观转变的趋势明显;各类景观的斑块密度、斑块分维数和形状指数增大,景观形状趋于复杂;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大,优势度下降,景观破碎程度增强;泥沙运动、城市建设、防洪堤建造和采砂活动等是闽江河口湿地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2005—2015年广西西江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以2005年、2010年和2015年3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为基础,利用景观面积动态度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借助Arcgis、Fragstats等软件,分析广西西江流域2005—2015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5—2015年广西西江流域内景观以林地、耕地景观为主,耕地景观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建设用地景观呈上升趋势;(2)2005—2015年流域内景观呈破碎化发展,景观分散,聚集性减弱,景观的数量、面积、类型呈现多样化,景观结构组成相对复杂,斑块间离散程度或景观破碎程度变高,景观连接性变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2005—2015年广西西江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3.
鸭绿江口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动态演变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1989和2000年两个时期的卫星影像进行分析,得到鸭绿江口湿地类型的转化数据,运用马尔科夫过程模拟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演变情况,定量分析演变特点。结果表明,1989-2000年研究区内湿地中的芦苇和水田分别减少2 241.54 hm2和1 136.07 hm2,而水库坑塘和虾田分别增加225.99 hm2和1 425.15 hm2。此外,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了2 806.38 hm2。受城市扩张影响和经济利益驱动,芦苇和水田被大量开发成了建设用地和虾田。预测结果显示,湿地类型中的浅海、河流、芦苇、水田面积逐年减少,而滩涂、虾田、水库坑塘面积逐年增加;非湿地中除了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外,其它类型的面积都在逐年减少。到2050年浅海将达到2.49%,滩涂15.06%,河流1.39%,芦苇1.21%,水库坑塘1.15%,虾田11.68%,水田36.44%,林地2.57%,建设用地15.59%,其它非湿地12.42%。这预示着人为干扰是鸭绿江口湿地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野外调查及3S技术,分析了浑善达克沙地中部榆树疏林景观的景观数量、景观面积及形状复杂性等景观格局特征.结果发现,疏林景观斑块数量高达100606个,但是77%的疏林斑块面积不到0.5hm2,表现为景观斑块数量多、面积小,斑块形状复杂,斑块破碎化比较严重,急需保护.在进行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恢复时,首先考虑的应当是保护榆树疏林斑块的完整性,坚持景观斑块连片保护,提高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保护漓江流域水环境及揭示区域碳酸盐岩风化过程提供基础数据及科学支撑。【方法】通过收集一个水文年漓江干流典型断面的水样,并进行水化学分析来研究水体中离子化学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漓江两个断面水化学类型都为Ca-HCO_3型,河水主要离子组分受到水岩作用的控制。两个断面对比来看,上游大面圩(DM)断面受到部分降雨输入的影响,而下游普益(PY)断面受到更加强烈的碳酸盐岩风化作用的影响。漓江两个断面HCO_3~-、Ca~(2+)离子浓度表现出雨季小于旱季的现象,主要受到雨季降雨和流量增大的影响,而SO_4~(2-)、NO_3~-、Cl~-离子浓度出现雨季大于旱季的现象,则主要受到农业活动、城市排污的影响。此外,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漓江碳酸盐岩风化受到外源酸的影响,进而影响岩溶风化碳汇效应的评估。【结论】漓江典型断面水体优势离子(HCO_3~-、Ca~(2+))变化特征主要受到地质条件的控制,岩溶作用强度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SO_4~(2-)、NO_3~-、Cl~-离子则受到不同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变化。 相似文献
16.
漓江全长 2 14 km ,流域面积 5 5 85 km2 ,漓江流域降水资源丰富 ,水资源总量为 6 6 .2 3× 10 8m3,水资源具有山地河流的特点 ,水资源可利用量为 2 6 .4 9× 10 8m3,现状供水总量为 15 .4 4× 10 8m3,现状用水总量为 13.6 0×10 8m3,供用水基本达到平衡。但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枯水季节干旱严重 ,汛期洪灾频繁。城镇污废水处理能力有限或排水管网不配套 ,局部河段尤其漓江支流水质状况不良。水短缺和水污染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突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主要是依靠漓江流域增加水资源调蓄能力与节水 ,增强污水处理能力 ,逐步实现污水资源化 ,实现生态节水型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582-586
基于历史文献记载,对1200年以来淮河流域的干旱灾害进行了统计与分析,重构并分析了淮河流域干旱灾害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旱灾易发地由1200年至1948年的东部与南部地区转变成,1949年至2014年的中部与北部地区;(2)1200年至1948年除淮河下游地区旱灾易发等级较低外,其他地区易发等级较高,而1949年至2014年淮河流域整体干旱易发等级较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