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慰峰 《科学通报》2001,46(24):2092-2093
2001年10月28日~11月1日以“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为主题的第173次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会议由邹承鲁、陈慰峰、巴德年、沈倍奋、周光炎、金伯泉及王宪等人担任执行主席,参会海内外专家学者共37人.学术报告及讨论共设5个主题,分别为:免疫学——当代生物学的前沿学科、免疫学在医学科学中的应用、免疫疫苗、免疫对高科技生物工程学的促进、免疫学与其他学科的协同作用.会议全程的学术讨论自由热烈,与会者畅所欲言,围绕当今国际免疫学发展的方向、研究热点及应用前景,结合我国免疫学发展现状、国情与需求,研讨了我国免疫学发展的战略 邹承鲁院士指出,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将遵循3个原  相似文献   

2.
殷宏章 《科学通报》1957,2(23):730-730
苏联科学院和国际生物化学协会联合召开了一次国际性的科学会议,题目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地点在莫斯科,日期是8月19—24日。这次会议的召开是1955年国际生物化学协会大会所提议的,苏联科学院接受了这个要求,由奥巴林院士负责筹备和主持。  相似文献   

3.
何飚 《科学通报》1994,39(7):656-656
过去许多作者已经报道了几种酶在盐酸胍和脲变性时失活与构象变化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失活先于以常规物理化学方法所监测到的构象变化;在同浓度变性剂存在的条件下,失活速度快于构象变化的速度.在大量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邹承鲁提出了酶的活性部位的柔性学说,并指出这种柔性是酶催化作用所必需的.最近,在肌酸激酶分子的活性部位标记了一个荧光探测基团,直接观察了在低浓度的盐酸胍溶液中,酶活性部位构象变化,为邹承鲁的理论提供了一个直接的证据.然而上述研究中所涉及的酶都是非金属酶,而对于金属  相似文献   

4.
<正>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家欧文·A·罗斯(Irwin A.Rose),于今年6月2日在马萨诸塞州迪尔菲尔德的家中去世,享年88岁,其家人称罗斯在睡梦中安详离世。罗斯博士因阐释了活细胞如何再循环处理不再需要的分子——一个为医学新疗法另辟蹊径的发现——而分享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在罗斯和两位以色列科学家发现的细胞代谢过程中,一种叫  相似文献   

5.
谢少荣  孙钰 《世界科学》2013,(11):50-52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功能单元,它通过内部化学、物理方式维持和感觉外部生理环境.独一无二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特性使细胞能够实现特殊功能,并且适应外部环境.细胞的生理变化是伴随着自身一系列化学物理方面的改变和重组进行的.因此,病理细胞可以通过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方法得到识别——病理细胞的生物化学特性已经得到深入的研究,人们也已经研发出许多生物化学标记来从异源群体中识别出目标细胞.  相似文献   

6.
金属酶分子活性部位的柔性——失活与去折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海梦 《科学通报》1997,42(17):1799-1803
酶的催化作用机制的阐明是酶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我国科学家邹承鲁在他的大量实验室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酶的活性部位柔性的理论,并且指出酶的活性部位柔性是酶表现其催化活性所必需的.这一科学假说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广泛的重视和极大的兴趣.许多实验室也先后进行了许多类似的研究工作,从各种不同的酶和不同的角度提供了支持这一假说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科学通报》2011,56(31):2628-2628
包头医学院血红蛋白研究室的秦文斌教授, 经过30 年的研究, 发现了“血红蛋白A2 现象”, 并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其发生机制. 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1981 年中文版《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报》. 有关发生机制的研究成果, 分别发表在1991 年《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研究进展》和2010 年Electrophoresis 杂志. 在此基础上他又发现了红细胞血红蛋白的电泳“再释放”, 证明它更具显著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意义,文章发表在2009 年Electrophoresis 杂志. 他在《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2011 年第8 期发表的“活体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电泳释放”全面报道了上述一系列发现, 为后人血红蛋白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世界科学》2014,(1):F0002-F0002,F0003
<正>两年一次的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2013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于12月19日发布。中科院新增选院士53名,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51名。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龄54岁,中国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龄56.9岁。经过此次增选,两院院士总人数分别为750名和807人。其中上海新增8人(5名中科院院士、3名工程院院士)。至此,在沪院士扩容至165名。以下是上海这次新当选两院院士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的研究小组在陈竺、陈赛娟院士的带领下,第一次用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在分子水平阐明中医复方黄黛片治疗白血病的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理,说明中药方剂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不仅是科学的,同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研究成果不仅被权威的《美国科学院院报》接受,还同时发布新闻,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0.
《科学通报》1958,3(13):414-414
根据6月21日苏联“真理报”报导,苏联科学院大会在6月20日选出了26位院士、55位通讯院士。现在,苏联科学院就有了167位院士和361位通讯院士。大会还选举了 A.B.托布切夫院士为苏联科学院副院长。这26位新院士的名单如下(括弧中註明的是他们的专长):Л.C.邦特里亚根(数学),B.И.维克斯勒、Я.Б.傑里多维奇(物理学)、И.В.奥布烈依莫夫(物理光学)、  相似文献   

11.
<正>由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沉积专委会)主办、南京大学承办的"第六届全国沉积学大会"于2017年10月28~30日在南京举行.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院士、第十届沉积专委会副主任马永生院士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刘丛强院士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大会的主题为:地球系统演化与沉积学.100余家相关单位的2146位注册代表出席本次大会,包括14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此次沉积学大会录用1762篇摘要,  相似文献   

12.
<正>赵忠贤院士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表彰他对我国高温超导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赵忠贤院士不仅在高温超导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对我国的高温超导研究从起步、到追赶、到跻身国际前列均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获奖,既是实至名归,更是众望所归.1超导是一种神奇的宏观量子现象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上半叶是生物化学发展的经典时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糖、脂肪等能量物质的代谢,而相关酶的纯化和特性研究更是其中的热点方向.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成果既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也被看作是现代生物化学的开始.  相似文献   

14.
汪容 《科学通报》1954,(5):58-58
亚历山大洛夫安拿托利·彼得罗维奇(1903年生)以物理学方面的专长当选为院士。 1930年,А.П.亚历山大洛夫在国立基辅大学毕业後,进入苏联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开始作研究工作。1943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从1946年起,А.П.亚历山大洛夫是苏联科学院瓦维洛夫物理问题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15.
朱允伦 《科学通报》2002,47(22):1692-1692
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物理学院承办的“中国物理学会2002年秋季学术会议暨中国物理学会成立70周年庆祝会”于8月29-31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这是物理学界的一次盛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国物理学界元老、两弹一星功臣彭桓武院士和王大珩院士;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陈佳洱,副理事长杨  相似文献   

16.
现在,要使异种基因植入细胞内常采用生物化学法和机械法二种方法.所谓生物化学法,即用磷酸钙等化学物质使DNA(脱氧核糖核酸)沉淀,利用细胞的吞食作用使异种基因植入。所谓机械法,即在光学显微镜下,用极细的针在细胞上开一小孔,注入DNA,使异种基因植入。但是用生物化学法植入DNA的概率低;用机械法虽然植入的概率高,但由于需要熟练的技术和大量的劳力,因  相似文献   

17.
化学生物学是由经典化学和生物化学衍生出来的一个新的交叉分支.在生物化学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化学的成分和物理学的技术不断渗透进入,例如,各种类型的小分子作为抑制剂和调节剂,为阐明蛋白质(特别是酶学)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及其生物学意义作出了重要贡献,转而这些小分子又被开发成为治疗疾病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9月14日,在中秋佳节到来之际,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ShanghaiscienceandArtSociety.SSAS)正式成立,中科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上海市科协主席沈文庆当选学会会长。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中国当代艺术家吴冠中,中科院院士叶叔华,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昊贻弓应邀担任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吴盂超、欧阳自远、汪品先及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方增先应邀担任学会顾问.李政道和吴冠中等还分别向学会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不仅是要促进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9.
最近40年是苏联生物化学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在这期间,在这一知识领域里,在组织上,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集体形成起来了;在工作上,取得了极为重要的成就,这些成就在生物化学的发展上起着很大的作用。远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前,  相似文献   

20.
马洪舒 《自然杂志》2005,27(5):307-309
编者按:200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祖光(1928-2003年)逝世2周年.马祖光同志作为新时期高级知识分子的揩模,他的科学研究精神和"三让院士"的高尚品格让人敬佩.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马祖光院士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了解他的家庭生活,现特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马洪舒研究员撰写本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