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南翼全新世地层和海侵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李从先 《科学通报》1986,31(21):1650-1650
一、主要的争论长江三角洲南翼全新世海侵的范围,6000—7000年前有无高于现今的海平面,这是本区长期以来争论的问题。这种分歧是由于对晚第四纪地层划分的意见不一致所造成的。虽然近年来在长江三角洲南翼及太湖地区作了广泛的调查,打了大量钻孔,有数十个钻孔作了较多的样品分析鉴定。然而,由于问题复杂和缺乏系统的测年资料,以上争论延续至今。关于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地层划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意见,并分别得出三种不同的海侵范围和海平面变动结果。第一种意见主张,长江三角洲南翼东部沿海地带第一陆相(暗绿色硬质亚粘土)层的  相似文献   

2.
洪汉净 《科学通报》1992,37(3):245-245
在大陆架地区,海平面变化,历史上通常是以海岸线高程(Sea-shoreline level)变化记录为基础重建的。古海岸线高程变化,除了受全球气候性海面升降的控制外,还与当地的地壳形变有关。这里以南黄海及其邻区为例,探讨冰后期海侵过程重力均衡产生的地壳形变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试论陆架海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有松 《科学通报》1981,26(6):363-363
现代陆架浅海为最新一次海侵所形成,故称为“陆架海侵”。陆架海侵对现代海岸-河口的发育产生深刻影响,并直接关系着海岸工程建设及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地区中-晚石炭世海沼沙岭沉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昌明 《科学通报》1989,34(16):1246-1246
在加里东旋回的晚期,鄂尔多斯地区与整个华北地台一起抬升遭受侵蚀,至华力西旋回中 期鄂尔多斯地区又发生沉降,导致该区最后一次海侵。中石炭世一晚石炭世早期,华北海和祁连海分别从东西两面进入本区,被本区中部南北向“工”字形隆起区隔开,从而在此古陆的东西两侧各形成了一套海岸沉积。东部海岸在中石炭统本溪组上部和上石炭统太原组下部,西部海岸在中石炭统羊虎沟组上部和上石炭统太原组下部发育了一套海沼沙岭(chenier)平原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部更新世以来海侵与深海岩心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泽纯 《科学通报》1983,28(17):1062-1062
我国东部沿海平原和丘陵山地在第四系地层及地貌上留有明显的海面变化证据。十多年来研究资料日益增加,逐步深入,并多同第四纪冰期进行了联系。但在对比中往往局限于阿尔卑斯的经典冰期概念,对于全新世的高海面尚有不同意见。本文拟就已发表的成果,对我国第四纪海平面的变化及其同冰期旋迴的关系提出尝试性的对比,供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水增温及热膨胀等因素的影响,未来全球海平面上升不可避免。大量研究表明,到2025、2050和2100年时,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量分别为4.75~42cm、22.95~87cm和60—266cm。未来全球海平面上升对社会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全球气候变化、海岸地区被动淹没、海岸侵蚀、生态及生境变迁、海洋及大陆资源枯竭.、温湿地丧失、风暴潮及洪涝灾害、盐水侵入、环境污染、港口功能减弱、海岸抗灾能力降低、趋势性水位抬升等。未来全球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人类居住的地球的第二次突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北京平原区第四纪软体动物化石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建立了14个组合带,反映了本区第四纪时期经历了大约11个古气候演变阶段。在冷期因气候干燥,环境中水量减少,腹足类化石以陆生肺螺类最为发育;在暖期水生双壳类较为发育,腹足类群明显繁盛,以水生种类的大量出现为特征。冷暖交替的软体动物组合,反映了本区第四纪时古气候的变动特点。  相似文献   

8.
全球海平面上升与世界三角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著名学者任美锷撰写的《全球海平面上升与世界三角洲》一文,对世界增温幅度的估计,全球性海平面在百年前后上升幅度的比较分析,以及海平面上升对三角洲地区的影响等问题,作了阐述。观点新颖,论述清晰。对各海岸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决策,当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东侧冰消期以来的沉积层序与环境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南黄海东侧陆架上两个钻孔岩芯的学积层序和年代序列,并结合该区的浅地层剖面解释,分析了冰消期以来南黄海的海侵进程和环境演化。两孔的地层记录表明,末次冰期最盛时黄海海平面在-123m以下,14000a时海平面位于-85m,黄海暖流形成于冰消期海侵的早期。  相似文献   

10.
林观得 《科学通报》1980,25(24):1134-1134
一、福建海平面升降简况本文是作者自1931年到现在,从事研究福建海平面升降运动的回顾和总结。作者于1931年在平潭岛上见到小海湾、海积、海蚀阶地、洞穴等均有抬升,在四十年代一些地质工作者相继提出华南海岸上升的论点。作者认为福建海岸格局深受新华夏系断裂构造的控制。同时也受到北西和东西向构造的切割,这些断块有升有降,升降不等的断块,刻划了锐利破碎曲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众多水库修建导致河流入海沉积物量的巨减,与气候变暖相伴的世纪性海平面上升,以及灾害性天气条件(台风、寒潮等)下极端海岸动力状态重现期缩短,使得海岸侵蚀(淹没性损失、剖面调整性侵蚀与极端动力条件造成的侵蚀等)问题日益严重,表现为原淤积型或稳定型海岸转变为侵蚀型海岸,原侵蚀型海岸受蚀加重等.在波浪作用为主的海岸,海滩成为遭受侵蚀最敏感而严重的单元.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西岸的贝壳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希涛 《科学通报》1980,25(6):279-279
贝壳堤是渤海湾西岸最引人注目的海岸地貌现象之一。历史、考古、地理与地质工作者对其进行过较为详细的研究。本文着重介绍对本区贝壳堤的分布与特征、形成年代和成因,以及对海岸线变迁和海面变化的反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盐沼-潮沟系统的地貌动力响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汪亚平  ()张忍顺  ()高抒 《科学通报》1998,43(21):2315-2320
盐沼-潮沟系统是海岸带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海岸地貌系统。中国东部江苏海岸盐沼的研究表明,潮沟中水流的流速变化受盐沼表面和潮沟床底的坡高,高程及外海潮波性质的控制,而水流造成的泥沙引起盐沼,潮沟的淤积或侵蚀,改变着盐沼-潮沟的地貌特征。盐沼,潮沟的地貌变化还与风暴潮及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在关。盐沼-潮沟系统通过垂向淤积来响应海平面的上升。向盐沼面输送水,沙是潮沟的重要功能;盐沼-潮沟系统能够消减潮流,波浪能  相似文献   

14.
李明松  张皓天  王蒙  金之钧 《科学通报》2023,(12):1517-1527
由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已经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核心挑战,迎接这一挑战的关键途径在于完善对温室地质时期全球海平面变化机制的理解.在无冰川活动的温室时期,海平面发生了频繁、大规模且快速的变化.然而,主流的冰川型海平面变化模型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大陆沉积物的潜在储层容量估算和大数据研究表明,温室时期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可能与气候变化引起的大陆地下水活动有关.本文回顾了天文驱动的大陆地下水活动导致的海平面变化这一机制,提出了海绵大陆假说,认为天文因素驱动的气候变化使大陆含水层像海绵一样储水和排水,这可能是引起温室时期全球海平面和内陆湖平面大规模变化的机制之一.我们总结了近年来与深时海平面和湖平面重建有关的技术突破以及相关的温室时期研究实例,讨论了该方向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地下水的储量评估、研究手段及其储库的储水和排水机制等.  相似文献   

15.
北京平原地区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乃文 《科学通报》1982,27(13):805-805
(一) 1979年我们在文献[1]中,介绍了北京平原地区第四纪海相层及有孔中的重要发现,并结合古地磁学讨论了第四系下限问题。此后的1980—1981年中,我们在本区顺1孔、顺2孔、顺3孔、顺4孔、顺5孔、顺6孔、通7孔和夏2孔的广海窄盐有孔虫层位又发现了个体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群。这一新发现为进一步讨论本区第四纪早期地层,古地理与古气候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优质煤储层发育的沉积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中煤储层发育,但不同的煤储层在分布范围、厚度、储集物性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从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角度,探讨了控制优质煤储层发育和分布的因素.研究表明,本区优质煤储层主要形成于潮坪和三角洲平原上的泥炭沼泽环境,而且总体上,潮坪上形成的煤储层的横向连续性比三角洲平原上形成的要好.海平面升降对煤储层的纵向分布以及平面上的分布范围有重要控制作用,总体上高位体系域(尤其是晚期)形成的煤储层丰度高、厚度大、分布范围广,有利于形成优质煤储层;海侵体系域形成的煤储层丰度低、厚度小、分布范围较小,不利于优质储煤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对北京延庆杨户庄剖面产出的第四纪早期有孔虫和双壳化石以及当地妫水河生长的现代腹足类与河水的硼和锶的浓度与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 并与现代的海相有孔虫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这些有孔虫及双壳化石的硼和锶元素浓度和同位素组成与现代海相有孔虫存在明显差别, 而与妫水河的现代陆相腹足类的相接近, 这充分表明杨户庄剖面的第四纪早期有孔虫的生存环境是非海相环境.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 杨户庄第四纪早期有孔虫不是“海侵”或“海泛”的结果; 同时也表明有孔虫并非是特有的海洋生物, 它完全可以在相似海洋的陆相环境中存在.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发育的阶段性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陈庆强  ()李从先 《科学通报》1998,43(23):2557-2559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形成于25-12kaBP,古土壤中反映暖湿气候的扇型,方型,长方型与反映冷干气候的棒型,帽型,尖型植物硅酸体含量比值A,自下向上的总体变小,表明气候由暖湿向冷干转变,A值并未指示气候转暖,推断末次冰盛期之后海侵速度较快。古土壤发育过程受海侵,海退的显著控制,呈明显阶段性:(1)沉积与成土交替作用时期自未次冰盛期海退开始,至海面接近最低时止;(2)暴露成土期,至未次冰盛期  相似文献   

19.
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与古气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竹淑贞 《科学通报》1980,25(5):220-220
上海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在地质构造上处于苏北凹陷边缘。自第四纪以来为一沉降区,沉积了150—400米厚的疏松沉积层。本文以九个典型深孔所提供的孢粉微体古生物及岩性岩相等资料为基础,分析整理了二百多个深孔和三百个浅孔的岩性岩相资料,对本区的第四纪沉积过程和地层划分、古气候和海浸海退等提出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古今海蚀地形的高度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为  吴超羽  许刘兵  韦惺  黄山 《科学通报》2011,56(4-5):342-353
海岸平台之所以能指示海面的高度, 是因为海面在岩石海岸上长时间作用的结果. 位于现代珠江三角洲平原上的古海蚀平台远高于珠江口内外现代海岸的现代海蚀平台, 但普遍认为其高度仍在现代海岸动力范围之内, 并且被作为判断全新世地壳升降或海面变化的依据. 从海岸地貌学、海岸动力学、岩体力学等几个方面对造成珠江三角洲古今海蚀地形高度差异的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 理论计算表明: 古今珠江三角洲河口湾内平均高潮高度的差异最大不超过0.3 m; 在广东海岸的波浪条件下, 因波浪差异或海岸岩石强度差异造成的海蚀平台之间的高度差异均不足0.3 m. 但野外实测数据显示, 珠江三角洲古今海蚀平台高度差异在1 m以上, 因此上述因素不是形成古今海蚀地形高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而多年潮汐统计数据则显示,广东各地海岸高于3 m(珠江基面)的风暴潮至少要50 年才有1 次, 几十年一遇的特大高潮和出现频率极低的特大波浪没有足够的时间塑造相应的高海蚀平台和海蚀穴. 因此, 珠江三角洲古海蚀遗迹的高度已超出现代海面的动力作用范围, 更不是风暴潮波浪作用的结果, 只能是构造抬升或海平面下降的结果, 但如何准确地鉴别构造的作用, 还原海面下降幅度, 则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