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余热锅炉可视化模块建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
早期发电站采用的锅炉结构相对简单,仅适用于小产量的电力生产活动,锅炉设备能够持续的寿命较短。工业科技发展后钢铁结构在锅炉构造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余热锅炉结构特点就是模块化结构,其中的钢结构模块是由钢结构和带有内保温层的墙板组成。针对余热锅炉钢结构模块结构复杂、制作工序较多的特点,该论文主要就是研究其制作过程中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余热锅炉设计的效率、缩短设计周期,以模块化设计思想为指导,根据余热锅炉结构特性构建基于对象的模块化物元,以物元为单元结合产品功能配置产品族对象,利用参数化工具实现余热锅炉的快速设计系统的开发,实现了余热锅炉从参数计算、结构设计到二维图纸生成的完整流程.最后用余热锅炉汽包部件的设计实例,验证了模块化理论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前锅炉烟气的排烟温度一般在180~220 ℃左右,大量的热能直接排放进大气,不仅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也对环保有很大的影响,是城市热岛效应的罪魁祸首之一.因此,对锅炉烟气的余热回收与利用将有非常重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通过多年来从事燃油、燃气锅炉烟气的余热回收与利用项目的研发和推广,现以LG.,PHILIPS曙光星沙工厂燃油蒸汽锅炉为例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杨洪涛 《甘肃科技》2013,29(7):55-56
为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节约能源,采用余热锅炉回收各类余热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余热锅炉发展迅速,因此,提高余热技术,保证余热锅炉安全运行已势在必行。主要从余热锅炉的各种危险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余热锅炉危险点的有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三维建模技术是城市三维可视化的基础,也是三维城市GIS应用的关键。对城市空间实体三维建模技术和可视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基于不同数据源的地形和地物的建模方法,并提出了一个城市三维可视化应用系统框架,为城市数字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有效、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在地学领域的应用优势,总结了国内外地学领域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从技术理论、软件开发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对国内外地学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了比较.在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地学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新型干法水泥窑的废气温度在400℃,为回收低温废气的余热,开发了纯低温水泥窑余热锅炉,文章概述了锅炉的设计情况,并展望了余热锅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提出余热锅炉最佳排烟温度的确定方法,在考虑余热锅炉收益和投资的时间价值的条件下,建立余热锅炉排烟温度的优化模型;导出一定条件下余热锅炉受热面投资、经济排烟温度及余热回收系统年收益、净收益的计算公式,在多项工程设计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该文简要介绍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的控制系统,并以孟加拉西莱特90MW联合循环电站工程为基础,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余热锅炉的主要顺序控制系统进行了详细说明,提出了余热锅炉的典型顺序控制逻辑。  相似文献   

11.
根据水平井井筒及井筒附近的流体流动行为,建立注蒸汽采油高压模型水平井变质量流模型,提出一套模化高压模型中水平井半径及射孔或割缝参数的相似准则体系,并将该相似准则体系应用到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三维高温高压物理模拟试验模型的设计上。结果表明,模拟试验数据可有效反映现场汽腔扩展规律和生产规律。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国实验快堆(CEFR)的要求,设计了预报其蒸汽发生器水/水蒸汽泄漏的探测系统——扩散式氢计。在扩散式氢计动态方程的基础上,推导出扩散式氢计的灵敏度和响应特性与其各部件参数和热力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其各部件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为了消除钠温度对扩散式氢计性能的影响,采用温度调节方法使蒸汽发生器中到达每个氢计镍管的钠温度都保持500℃。给出了将应用于中国实验快堆(CEFR)预报其蒸汽发生器水/汽泄漏的扩散式氢计灵敏度和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注汽井油套环空充填氮气的隔热效果和确定环空注氮气隔热工艺的技术条件,建立了隔热油管、油套环空充氮气隔热井筒传热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物理模拟现场不同注汽参数,监测井筒模型不同半径处径向温度场分布,结合井筒传热数值模拟计算,从不同侧面评价现场注蒸汽井油套环空充氮气的隔热效果、影响因素和适用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在油套环空不发生窜流的前提下,环空注氮气会导致井筒径向总传热系数增加,不利于井筒隔热。当油套环空发生窜流时,只要保证注氮气压力不低于注汽压力,注汽井油套环空注氮气隔热技术就是有效和值得推广的。  相似文献   

14.
注汽井氮气隔热效果数学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注汽井油套环空充填氮气的隔热效果和确定环空注氮气隔热工艺的技术条件,建立了隔热油管、油套环空充氮气隔热井筒传热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物理模拟现场不同注汽参数,监测井筒模型不同半径处径向温度场分布,结合井筒传热数值模拟计算,从不同侧面评价现场注蒸汽井油套环空充氮气的隔热效果、影响因素和适用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在油套环空不发生窜流的前提下,环空注氮气会导致井筒径向总传热系数增加,不利于井筒隔热。当油套环空发生窜流时,只要保证注氮气压力不低于注汽压力,注汽井油套环空注氮气隔热技术就是有效和值得推广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通过微氢泄漏探测系统正确判断快堆蒸汽发生器水 /水蒸汽小泄漏 ,建立了快堆蒸汽发生器水 /水蒸汽向钠泄漏后钠水反应产生的氢沿蒸汽发生器扩散的数值模型。假设为大孔隙多孔介质 ,模拟钠在蒸汽发生器内的流动 ,引入体积孔隙率 ,面渗透率和分布阻力来模拟管束、支撑板对钠流动的扰动。根据钠水 /水蒸汽反应生成的氢气和氢氧化钠在钠中离解动力特性 ,建立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扩散方程。钠回路蒸汽发生器的注水模拟水 /水蒸汽泄漏实验表明 :微氢泄漏探测系统对蒸汽发生器钠出口处氢浓度模型计算值的响应与其实测响应吻合的很好  相似文献   

16.
氮气辅助注蒸汽热采井筒中的流动与换热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分析注汽井油套环空充氮气和伴注氮气的隔热效果对注蒸汽的影响,根据热量传递原理和流体流动理论,建立了井筒中伴注氮气辅助注蒸汽热采工艺中蒸汽、氮气沿井筒流动与传热的数学模型,计算了蒸汽、氮气沿井筒的温度分布和压力分布,对比了环空充氮气和空气、充氮气和伴注氮气的隔热效果.结果表明:充氮气和充空气隔热方式对隔热效果的影响不大;充低压隔热气体可获得较好的隔热效果;伴注氮气比充氮气隔热效果好,且随着环空伴注氮气流量的增大,油管内蒸汽压力升高,蒸汽的热损失增大,大部分热量被氮气吸收后带入地层,而实际散失到地层的热损失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7.
为了设计一个完善的联合循环系统,在设计阶段缺乏实际数据时就有必要通过对整个联合循环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首先阐述联合循环建模现状,然后通过对各种联合循环系统合理分析,将系统部件分类归纳,结合计算机集成设计系统(TH-CIDS)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建模思路.采用可视化仿真和面向对象建模相结合的办法,开发了组成常规联合循环系统的各部件模块,组成联合循环建模系统.该建模系统使用灵活方便,具有很大的通用性.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个建模仿真实例,其结果与实际结果相符,证明了该建模系统的正确性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18.
余热锅炉换热元件传热与阻力特性模化实验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实现能源岛余热锅炉的优化设计,对其受热面中广泛采用的鳍片管高效换热元件的传热与阻力特性进行系统的研究.应用相似理论研制了鳍片管高效换热元件传热与阻力特性模化实验系统,并应用该系统对一定结构的螺旋鳍片管束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容量、结构、功能和测量精度能满足对各类鳍片管束及换热器的传热与流动工况进行模化实验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发展声学泄漏探测技术实现快堆蒸汽发生器中水/水蒸汽泄漏故障的早期检测是快堆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之一。该文从故障诊断领域中特征信号模式识别的应用角度出发,提出了采用基于小波包的能量谱特征及小波包系数的矩特征进行泄漏信号的特征提取和泄漏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并利用清华大学液态金属实验室实验钠回路上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钠水反应泄漏信号的特征频段在6kHz以下,正常信号和泄漏信号的处理结果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本方法可有效地判别出系统是否发生了泄漏,使得系统的灵敏度由200mL.h-1提高到10mL.h-1,可用于快堆蒸汽发生器水/水蒸汽的泄漏检测。  相似文献   

20.
考虑蒸汽超覆的蒸汽驱地层热损失率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位面积瞬时热损失速率及蒸汽前缘方程为基础,推导出考虑蒸汽超覆的地层热损失率的计算方法。研究认为,蒸汽超覆程度随形状因子的减小而加剧,形状因子(A RD)小于1时,蒸汽超覆程度随形状因子的变化相对较大,形状因子大于3时,超覆程度随形状因子的变化相对平缓;蒸汽超覆越严重,顶底盖层散热半径之比x越大,热损失率越大,当x小于4时,热损失率的变化幅度大,当x大于4时,热损失率的变化幅度小;注汽速度及油层厚度越小,热损失率越大。油田生产时应考虑蒸汽超覆现象对热损失率的影响,以便进行合理的配产配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