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路易丝.厄德里齐的小说<痕迹>中主要人物的解读,剖析了印第安人在"内部殖民"统治下的生存境况,揭示了白人殖民统治对印第安人命运的迫害.作者试图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生活的讲述,改变印第安人处于社会边缘的"他者"地位.  相似文献   

2.
张潇匀 《科技信息》2013,(8):508-508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主要讲述了四位出身、性格各不相同的中国女性移居美国,以及她们各自的女儿在美国出生、成长的故事。本文结合后殖民理论中"他者"的概念,来探讨《喜福会》中四对母女,作为华裔女性,所遭受的来自于父权制和种族主义的创伤,试图探讨她们创伤的根源以及她们是如何努力摆脱创伤的。  相似文献   

3.
莫言的小说大多在历史的宏大语境中展开对民间的叙述,意图表现别一种东方民族性。通过对《檀香刑》这个文本的分析,探讨了其作品的“媚丑”审美内核及民间性的实质内涵,实际上其作品具有后殖民语境下一种他者的目光,并由此分析了其作品对现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作为后殖民思潮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人类学不但将其作为寻找学科定位的重要工具,更是将停留在文化批评层面的后殖民思潮推向田野实践,为后殖民思潮的反思提供了丰富的现实个案和实践路径。虽然中国在客观上不构成"后殖民情境",但仍可在文化批评的层面上讨论国外人类学在后殖民反思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系列民族志个案,以此丰富和拓展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内涵和视野。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文学发展的各历史时期,众多作家们用不同的文学样式吟唱着相同的一个主题,向往自由与和平、追求民主与幸福的传统精神。而朗费罗的《海华沙之歌》恰是一部热情歌颂和平劳动生活和印第安民族兄弟友谊的诗歌,是描写印第安人的第一部史诗,它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卓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开放的批评——读《批评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毅 《咸宁学院学报》2006,26(5):109-112
《批评的剖析》是弗莱一生最为重要的作品,也是“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体系。在这本书中,弗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宽宏的眼界为理论界建立了一个开放式的文化批评体系,打破西方原有批评理论的封闭性。  相似文献   

7.
乔治.桑早期的小说曾致力于妇女问题的探索,她的成名作《印第安娜》描述了一位纯洁善良的女性,她为了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爱情,所遭受压迫和阻碍的故事。用结构主义批评文论中的二元对立来解读小说,分析其人物情节中相对应的因素,进而揭示《印第安娜》这部作品的深刻意义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譬况批评是《文心雕龙》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批评方法,在作家论、创作论、文体论、鉴赏论、批评论各部分,刘勰均大量使用譬况批评来阐明具体的文学创作原理及对作家创作特征作出品评。通过譬况批评方法,不但能够将深奥复杂的文学原理通过简单形象之比喻阐述清楚,使行文具有灵动之气和含蓄之美,并且可以使整个文学理论具有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还可以产生美学增殖,这是《文心雕龙》在后世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钟慧 《科技信息》2010,(21):I0228-I0229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印第安人营地》和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阿拉比》中的主人公都是比较敏感内向的小男孩,两位作家通过对两个青春少年生活片断的切入,深入到其内心深处去反映他们对生活和爱情的反思及内心的成长,揭示了反思和内心成长的主题。本文拟从写作细节上来对照赏析这两部作品。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兄弟》的批评文章,主要有传统现实主义、文化批评和运用西方理论等三种批评模式在起作用。评价了三者的得失,认为《兄弟》运用超现实的手法,借鉴拉伯雷的怪诞现实主义形式,表达了对文革和改革两个动荡、巨变的时代精神之荒诞性的体认,是一部勇于“写当下”的探索之作。  相似文献   

11.
国内后殖民文学研究在愈20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同时又暴露出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研究结论同质化等问题,致使近年来研究态势呈下滑趋势。然而,这种下滑并不意味着后殖民研究的停滞,历经沉淀、反思后的国内后殖民文学研究,将朝向跨文化比较以及更加深入、细化的后殖民英语文学研究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既是为了兑现诺言,争取选民的拥护,也是为了激发美国人民对奴隶主作战的积极性;并且加速了奴隶制的灭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既是为了兑现诺言,争取选民的拥护,也是为了激发美国人民对奴隶主作战的积极性;并且加速了奴隶制的灭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后殖民理论在中国研究三十年,但后殖民文学的概念与内涵却较为含糊。后殖民概念的发展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之间密切关联,因此后殖民文学的发展与殖民文学、殖民主义文学之间具有强烈的承继关系和解构意识。后殖民文学应该被看做是萨义德为首的后殖民批评家以后殖民理论观照西方自扩张时期至今的文本,并进行的西方中心主义批判,及阿什克罗夫发展自"英联邦文学"研究的跨民族、跨区域的梳理殖民文化遗产的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对后殖民文学名与实的重新辨析将有助于我们在教学与科研中有效地选择文本和阐释文本。  相似文献   

15.
《宅地法》与美国西部农业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2年《宅地法》体现了无偿分配西部国有土地的原则,对于加速美国西部开发,促进美国农业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论述《宅地法》对于促进西部开发,促使美国资本主义道路的实现产生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结合后殖民主义相关理论,剖析了《和谐丝庄》的反殖民主义特征以及作者希望消解东西方二元对立、提倡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发轫于日本的行政行为公定力理论并非传统行政法学虚构的神话,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基本范畴。公定力意指除自始无效外,行政行为一经做出即获得有效推定的作用力。行政瑕疵的不可避免性、行政纠纷的客观必然性以及纠纷解决的非合意性构成了行政行为公定力存在的社会基础;社会成员的秩序需求则是公定力存在的理论依据。作为一种具有对世性的法律效力,行政行为公定力对不同的对象具有各不相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宠儿》和《慈悲》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莫里森从女性奴隶母亲的角度描写了奴隶的真实内部生活,揭示了掩盖黑人真正历史的沉重黑幕,唤起黑人群体正视历史,探索了非裔女性如何更好地确立自身的身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因明学和三段论是世界逻辑史上的两大瑰宝,是逻辑三大源流之二,是古代人民留给我们的优秀遗产,既有其相同点也有其不同点。通过探讨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分析其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因明学和三段论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发展,对逻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晓梅  孙妮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548-1551
对于曾经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和民族来说,殖民统治造成的创伤始终无法愈合。殖民主义的影响并没有随着殖民统治的结束而消失殆尽,而是悄然渗透于新独立国家的各个方面。本·奥克瑞的《饥饿的路》通过主人公阿扎罗的视角从多个侧面揭示殖民主义对尼日利亚人造成的伤害。长期的殖民主义思想以不同形式悄无声息地麻痹着人们的神经,致使古老的尼日利亚人臣服于殖民统治,产生难以摆脱的殖民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