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媛 《科技信息》2009,(10):133-133
沈从文成功地在他的作品中为读者构建起一个"世外桃源"——湘西世界,但他却因政治观念、文化选择及审美意识的独特,承受着几近半世的孤独。也正因其孤独意识的产生,使他所寻求的"精神家园"与积极的人性理想在创作中得到了升华。  相似文献   

2.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人们看到的只是鲜花和掌声,却很少有人关注莫言内心的情绪---孤独。莫言从童年时就有着深刻的孤独体验,这种孤独体验对他的人生以及他的作品影响深远。可以说孤独一直伴随着莫言的成长、成名,正是因为孤独,莫言才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大自然、与生活的进行亲密对话,可以说是孤独成就了莫言。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再现了我国二、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人生面影和生活方式,在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及文体形式等诸方面,也都有着多样的特点,开拓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创作领域。本文从心理透视、小说的意境、小说的语言、小说的文体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征。在沈从文看来,美在生命,艺术创作是求得生命的永生。他的作品影响了当代文坛的一些作家,诸如张承志、水运宪、古华等。研究沈从文的作品和他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最新史料表明沈从文家族存在着强大的疯狂遗传基因.这个“隐性的疯狂”使得沈从文的思维方式呈现出较大的“异常性”,进而对其文学创作和思想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坚实的史料,通过对沈从文心理结构的深入考察,对其文学活动、思想形成、精神流变与生命创建进行新的阐发,以期揭示出沈从文长期被遮藏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在其小说《爹爹》中,以悲悯的笔调抒写了傩寿失去独子后的自虐回忆体验和孤独悲伤体验。这种失独体验的背后,一方面是傩寿作为"爹爹"的身份丧失后而感到焦虑和孤立,令其余生不知如何安放;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沈从文自身的创伤性经验以及他关于生命严肃性和文学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逃避孤独——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内在心理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郁达夫小说漫迷的情绪流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孤独和对孤独的逃避。当旧的文化结构开始解体,个体生命在压抑中觉醒,而现实仍为浓重的黑暗所笼罩时,现代作家大都难免为孤独感所包围——生活上的,文化上的和心理上的,郁达夫所表现的孤独则更多地联系着他个人的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7.
建国后的沈从文,由建国前的驰骋文坛转为避世逃名,放弃自己的文学创作,默默地遁入文物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深究沈从文建国后的心路历程,揭示出沈从文如水般似柔实韧的性格与其建国后的选择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从而深悟沈从文留给我们的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纳张元无论在文学创作的理念还是表达的方式上 ,都体现着文明与传统的习俗或是古老文化之间的对立、冲突和依存的关系。他的文学作品以一种民间情怀来阐释社会和人生 ,来表达他的民间情感 ,在这种以民间的智慧来观察、思考和阐释社会和人生的文学写作之中 ,传达着他创作中矢志不渝的一种价值取向。纳张元在运用其作品为手段 ,艺术地揭示着他少年乃至青年都比较熟悉了的千里彝山的人群的生活本相 ,在思想与文化的冲突中来反映和表现着一种文化的感性与理性在实践中相统一的生存论。纳张元在充分地占有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 ,在描写中孤独地思索 ,在思想中孤独地叛逆其本民族的习俗文化和古老文化传统 ,但是 ,在他的作品的立意、角度和表达方式上 ,仍然体现着对现代文明的依存 ,在文化意识的渊源上展露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归依  相似文献   

9.
《抽象的抒情》是沈从文1961年未完成的一篇文学论文。新世纪以来,学界对沈从文"抽象的抒情"文学理念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阐释。本文从沈从文的现实处境以及中西方文化文学传统的碰撞中去对文本进行了再解读,认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是在中国抒情传统和西方现代生命哲学、心理学的影响下,结合自身文学创作实践的探索和试验而逐渐形成的,并重估了沈从文抒情理论在"后五四时代"文论建构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孤独感是"五四"时期的一种普遍的情绪,不仅影响当时作家的文学创作,也影响到知识青年的理想追求.由于当时社会环境没有提供实现理想的条件,加上个人自卑感的影响,他们在理想失落后陷入了深重的孤独中,表现为寂寞、苦闷、感伤、忧郁等不良情绪.他们想通过爱情来摆脱孤独却导致了心理焦虑,患上了忧郁症.由于缺少适度的自我心理调试,孤独感最终发展成为深广的幻灭感.  相似文献   

11.
孤独感是"五四"时期的一种普遍的情绪,不仅影响当时作家的文学创作,也影响到知识青年的理想追求.由于当时社会环境没有提供实现理想的条件,加上个人自卑感的影响,他们在理想失落后陷入了深重的孤独中,表现为寂寞、苦闷、感伤、忧郁等不良情绪.他们想通过爱情来摆脱孤独却导致了心理焦虑,患上了忧郁症.由于缺少适度的自我心理调试,孤独感最终发展成为深广的幻灭感.  相似文献   

12.
面对新旧时代交替的巴黎,波德莱尔一方面厌恶现实,一方面退守孤独,追寻艺术和美;他把肮脏的现实之"恶"通过文学创作转化成艺术的"花",能移情到任何个体身上寻求故事充当素材,但又永远与观察对象保持距离。其整体生命状态如同"寄居蟹",在追求永恒的艺术理想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孤独的成全与颠覆。本文通过探讨波德莱尔的这种寄居蟹特征,试图对他的作品有更深入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1988年5月,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沈从文与世长眠了。他给我们留下了七十余本小说、散文集。这是一座巨大的丰碑,是一座独立的艺术殿堂,为一代又一代读者提供了多种阅读模式的可能。独特的艺术是永恒的。即便创造艺术的主人多有沉浮,也不能减弱它传世的生命力。沈从文的小说世界就有如此的精神气韵。他以自己的独特的眼光、情绪、方式审视、感受、描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和都市。在沈从文艺术世界里,全都归宿表现为一种完整的“生命形态”的倾心建构;全部的美学理想的基石是对“人性”、人的价  相似文献   

14.
何述强的散文是在孤独的心境中写成的,他的散文分明留下了自己孤独行走的脚印。他享受着孤独中的淡泊与宁静,留恋着宁静申的诗意与美好。正因为主动远离热闹与喧嚣,主动选择寂寞与孤独,他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经营出了自己独特的散文世界。何述强独特的散文世界是由一个散发着古旧气息的意象群构成的,包括青砖、坟碑、石龟、水碾、酒坛等。这些意象显然带着荒寒的冷色调,但他的散文并没有把读者带入荒寒的绝望,而是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荒寒中升腾走的力量。他甘于寂寞和孤独并不意味着内心冷漠,他选择古旧的意象群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在一个个冷色调意象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他炙热、深沉的情感,可以感受到一个有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执著的思考与追问。  相似文献   

15.
孤独情绪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体验,网络文学作品中的孤独情绪与现代社会的现状紧密相关。在网络文学作品体现出了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孤独来自于缺少交流、友谊和真挚的爱情,以及社会大环境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失衡。  相似文献   

16.
初识老汪就在第一学期家长会上。一眼我就把他与众家长分别开了,他是那样的丑,乌黑的脸,记录着风霜雪雨;已倾斜了的身子,记载着超负荷的劳动。衣服破旧,脏兮兮的,与那些握大哥大的家长形成强烈反差。他孤独。一种离开田野的孤独,一种离开牲口与乡邻的孤独。老汪第一个发言。他一点都不怕其他学生家长,他敢讲,讲了半个小时,我只记着一句:汪大风是他儿子,多打大风!1我开始注意汪大风。是他?高高胖胖的富态相,穿戴也算周整,让我猜八百遍也猜不出他就是老汪的儿子。我出于好奇找大风谈话。我问他情况,他劈脸给我一句:“我那爹来开会啦?不叫他来…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直觉感悟式批评就已经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作为"京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和极具个性的批评家——沈从文,他非常鲜明地吸收了中国传统直觉感悟式批评的精髓并有所发展。在他最早的一部具有"抽象"风格的批评散文集《烛虚》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他在文学创作和批评过程中对传统感悟式批评的继承和变革,进而衍生出对生命意义的"具象"与"抽象"的哲学思索及拷问。  相似文献   

18.
作为批评家的沈从文,用平静优美的感悟式的散文化语言表达了他的文学批评旨趣。他始终保持着平静而婉约的审美趣味,一方面体现出他在文学批评上的古典趣味,另一方面,这也表现了他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维护文学本体地位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小说中总是浸润着浓浓的乡土情结。一方面,湘西的风物美、自然健康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构成了沈从文乡土小说特有的牧歌情趣。因此,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被称为“田园式的牧歌”。另一方面,在乡土小说美丽的外表下却潜沉着作家淡淡的哀愁.湘西下层人民悲惨而盲目的生存方式和对命运的无从把握以及在社会的急剧变动中.朴素民风的消失,乡下人道德价值的跌落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无不让沈从文感到哀愁。美丽与哀愁,这两个不同层面共存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不仅使他的乡土小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李白的绝句《独坐敬亭山》,描述了他一段流动的情感。两个具有特殊含义的意象:“众鸟”与“孤云”,现而继逝,将诗人的情感逐步推向孤独,最终与敬亭山的默然对视,使其孤独情绪明朗化,并达到了最高潮。梳理诗人的情感流程,将有利于对诗美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