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以“五四”为肇端的中国新文学运动中,先驱者们广泛介绍与借鉴文艺复兴至20世纪出现的各种外来文化,包括西方现代派哲学、文化思潮与理论。新文学就在外国文化和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撞击与融合中发展壮大。因此,要真正认识中国新文学运动与新文学作家作品,就必须以外国文化,文学作参照系。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界把中国文学放在世界整体文学的框架中来审视和研究,注重研究20世纪中外文学的影响。顾国柱教授的新著《新文学作家与外国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5月版)就是这方面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深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的精英文化、固有的传统农业文明文化与民间文化三足鼎立,共同构成现代中国的新文化格局。精英文化作为主流文化不仅培植了精英文学,而且也左右了新文学的发展流向。20世纪30年代后期,意识形态文化的霸权,改变了既成的文化态势,现实乃至政治的需要促成了新文学主体向民间文化的靠拢,并逐渐奠立了大众文学在新文学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深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的精英文化 、固 有的传统农业文明文化与民间文化三足鼎立,共同构成现代中国的新文化格局。精英文化作 为主流文化不仅培植了精英文学,而且也左右了新文学的发展流向。20世纪30年代后期,意 识形态文化的霸权,改变了既成的文化态势,现实乃至政治的需要促成了新文学主体向民间 文化的靠拢,并逐渐奠立了大众文学在新文学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70年来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经过了开创、发展、迂回、转机、出现新局面的历史进程。 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创 1、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端 伴随“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而来的,是对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学创作的评论,这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轫与开端。 1922年3月,胡适在《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最末一节,“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化的大概”,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形成,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和评论。胡适认为,白话文学早就埋下种子,从汉魏六朝起,经历五个时期“无意的演进”,这是“很慢”的。“1916年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方才是有意的主张白话文学”,现代的新文学,就是白话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学潮流"经历了兴起(1917-1927)、发展(1927-1937)和延续(1937-1949)三个阶段,但都统一于"五四新文学潮流"的整体之中,具有"五四新文学潮流"的整体性和发展的阶段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和发扬"五四新文学"传统的革命意义,将深化我们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五四”新文学新就新在运用现代汉语,这几乎已经是常识了.我们一直认为:新文学是“五四”时期方才诞生的,它是“五四”一代作家用现代汉语创作的新型文学作品,正是这样一批新文学作品奠定了现代汉语的地位.按照胡适等“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说法,两千年来的中国文学,走的是言文分离的道路,直到“五四”白话文运动,才确立了“言文一致”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在"红色30年代"诉求五四"新文学"的合法性,它通过编纂《文学论争集》否定"旧文学"流派等方式来确证自身的"新文学"观念,但将学衡派这样的现代性矛盾统一体贬为"复古派",暴露了这种二元对立模式的排他性和策略性。《大系》在强化"新文学"观念的同时,割裂了自己和传统的联系,也窄化了"现代文学"观念,遮蔽、重构了现代文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的大学校园多借助文学课程及校园文学刊物的创办,以实现现代文学教育与现代文学活动的良性互动.期间,齐鲁大学的《齐大月刊》所发表的文章适时对接该校新文学课程并大力促进了山东地域文学的繁荣,同时该刊物的停刊也引发了研究者对20世纪30年代现代大学文学资源后继乏力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9.
五四”以来 ,中国文学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文学的接受是不容忽视的 ,这种影响不仅使“五四”文学发现了“人” ,注入了“爱的精神” ,带来了现代文体的革命 ,而且也确立了现代文学的基本走向。本文对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五四”文学的关系 ,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创造”在现代思想中上升为价值,其文学诉求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创造”话语。中国现代文学“创造”话语主要有两方面内涵:一是“创造”与古今中外的文学、文化传统及当下性指向的关系问题;二是作家个体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与创造的关系问题。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新思想的影响下,“创造”问题得到了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司艾华  刘伟 《枣庄师专学报》2002,19(6):45-47,56
我们平时所说的战国时期的滕文公 ,实际上是滕元公 ,至于他为什么后世称他为“文”,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其一 ,作为谥号的“元”和“文”差别并不是很大 ;其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谥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其三 ,我们还要注意到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14.
"巂""雋"二字字形相近,但两个字形又是记录汉语中不同音义结合的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巂""雋"两形体产生混用问题。利用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知识,对这两个字的形、音、义进行考辨,得出"巂""雋"二字因为在楷书阶段形体相近,造成音义的转移。传世文献中存在的错误应当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为此,高校应着力在强化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健康活动;造就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构建多向互动、效果持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及注重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加大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16.
由《老子》中的“水”看其“不争”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老子》人生哲学的论述很多,而我们则从《老子》中的"水"所反映的"不争"思想的角度去审视其人生哲学。要理解这种哲学需要用"不争"的心灵和态度,把"不争"作为处世为人的准则,并将之升华到对人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能”和“可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探讨中得出在语义上“能”主要表示有能力,“可以”主要表示可能性。针对于一些学者认为的“能”和“可以”的义项与人称主语和疑问语气有密切关系的论断持不同的态度,经过分析得出两者义项的选择与语境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文还把“能”和“可以”的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现象用表格的形式,清楚地列了出来;对“不可以”的扩大使用的现象通过语料库得出它使用的范围比较窄;最后,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对“能”和“可以”进行了辨析,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和“没”是言语表达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两个词,二者表意基本相同,使用环境也非常相似,然而在语言的比较教学过程中,更多凸现出来的却是二者混用带来的表意不清。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角度看,Z-者在语义指向上所呈现出的主客观的差异与所在语句的时范畴、否定对象的不同有直接关系,而在语用上显现的差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群经音辨》为宋代贾昌朝所著的中国第一部多音多义词典。此书收录的字均见于《广韵》,一般认为,此书与《广韵》属于一个语音系统。但是,将此书的注音与《广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虽属同一语音系统,《音辨》却对《广韵》的反切仍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一、将类隔切改为音和切;二、按照当时的实际语音进行改变,表现出实际语音的音系情况。因此,《群经音辨》不仅反映了实际语音风貌,同时为《广韵》反切的研究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20.
“天道”与“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古代化的研究,应注重古人对“天道”与“人”关系的认识,本举物质、制度、学等三事以证中国古代人本于天道的民族传统及其影响,并从多方面相互印证说明中国古代“拟天道以成人”是一个悠久的无所不在的传统,从而全面把握华夏化的根本及其成因;由此出发,才可能总结出中国特色的人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