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本文根据临汾市1990年~2005年土地统计资料,对该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以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依据,运用灰色系统动态模型GM(1,1)进行模拟,得到耕地、园地、林地、交通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趋势预测方程,并对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预测进行分析,提出了临汾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2.
采用武汉市建成区1990~2003年土地利用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数据,借助信息论的信息熵原理,分析了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利用主成分与灰色关联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出了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动的主要动力因子.研究表明:武汉市土地利用信息熵持续下降,均衡度、优势度呈波动状态,土地利用职能相对收缩,土地空间利用类型表现出不均衡态势,土地利用开发经历了1990~1994年的剧变期和1995~2003年的平稳期两个阶段;影响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动的主要因子有城市产业结构变化拉动因子、城市建设与改造压力因子、城市福利与城市社会结构变化推动因子,其中前两者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将山西省作为参照区,分别计算了2000年~2010年间临汾市自然资源承载力、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并分析了三者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显示:①临汾市土地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大于经济资源,是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②以山西省为参照区,2000年~2004年与2010年综合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其余年份均为富余状态.③各县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存在很大差别,而且每个县区的相对承载力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一定的变化.最后通过分析临汾市相对承载力存在的问题,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根据抚州市临川区2005年、2009年及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图及变更数据,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3个方面探讨了临川区土地利用类型总体的演变特征。根据2005年-2014年临川区社会经济数据选取了17个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SPSS19.0对选取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临川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用地类型为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在不断提高;2)总结引起临川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主要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3S"技术支持下,以人机交互图像处理方式获取甘肃省1990、2000、2005、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转移方向、土地变化速度、信息熵以及土地利用程度方面,分析1990-201 0年人类不同活动强度下,甘肃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耕地与草地、未利用地之间的转换关系是甘肃省土地利用转换关系的关键,决定着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1990-2010年草地、林地以及水域以2000年为分界点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耕地则表现出相反趋势,建设用地呈持续增长趋势,未利用地表现为持续减少趋势;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扰动最大,其次为林地及水域,草地以及未利用地相对较小;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阶段性,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明显高于其他阶段;1990-2010年甘肃省土地综合开发水平总体处于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耕地与草地以及林地相互转换,影响区域主要分布在甘肃中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1990年~2011年间江苏省经济的迅速增长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环境质量呈不断恶化趋势.因此,在测度1990年~2010年间江苏省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基础上,通过灰色关联探究了环境污染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结果表明:1990年~2010年间江苏省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变化起伏较不稳定,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然后再上升的变化态势,整体来看江苏省环境污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根据突变点将江苏省污染的变化划分为1990年~2003年和2004年~2010年两个阶段;其中,1990年~2003年间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是由能源消费利用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水平落后共同导致的.庞大的人口、资源与经济规模,不合理的社会经济结构,是导致2004年~2010年江苏省环境污染上升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给黄河源区土地管理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监测了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0年黄河源区7期Landsat TM/OLI原始遥感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对黄河源区近30年土地利用情况和动态变化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源区土地利用变化特性、规律及趋势.结果表明:(1)1990―2020年,黄河源区土地利用面积呈波动状态.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变化幅度最大,草地面积增加了5857.029 km2,未利用地减少了6311.123 km2.(2)源区近30年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草地,约占黄河源区总面积的80%. 2005年后,源区西部的未利用地基本消失,转化为草地,说明源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3)近30年黄河源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呈现波动变化,源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214%,且2010―2015年土地利用率最低.  相似文献   

8.
临汾市城市热岛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气象资料分析了1996—2005年临汾市与周围16个县之间热岛强度的布局和变化特点,描述了临汾城市热岛效应的动态演变过程,指出1996—2005年期间,临汾地区城市热岛效应呈现出逐年增强的趋势,临汾地区月平均热岛强度最大的为2月,热岛强度最小的为12月,临汾地区日平均热岛强度在凌晨02时最高,午后14时最弱。  相似文献   

9.
以福建省莆田市1995~2005年末土地利用以及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同时利用spss软件的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功能,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认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对于理解区域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其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利用赫章县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四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统计数据,分析赫章县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利用敏感性指数探究价值系数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2000年—2015年,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耕地面积有所下降,水域和未利用地占比小且变化不大。生态服务价值表现为可持续发展上升状态,主要由林地贡献,但人均生态服务价值有所下降。土地利用类型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生态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晋江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05和2013年三期SPOT遥感数据,在定量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以及土地覆被变化的基础上,参考P-S-R模型框架,从经济、环境、资源、人口等方面选取19个评价指标构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研究区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定量评价其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结果显示:2000—2013年晋江市土地利用处于发展上升期,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呈现极端非平衡"涨势"状态,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呈现"落势"状态,规模趋于缩减趋势,使晋江市土地利用结构失调,土地覆被状况及宏观生态状况越转越差;13年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0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值为0.619,安全等级为Ⅳ,处于风险级(中警状态);2005年上升至0.741,安全等级为Ⅲ,处于敏感级(预警状态);2013年又下降至0.674,虽仍处于敏感级(预警状态),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2.
基于RS和GIS技术手段,以1990、2001、2011年三期遥感影像和统计数据为数据源,在数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17个自然、社会及经济指标,对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郑州市所辖的县级市——荥阳市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安全评价.结果表明:(1)荥阳市在1990-2011年间,耕地面积减少最多,林地次之;建筑用地面积增加最多,水域面积增加次之;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不大.(2)在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方面,1990-2001年,荥阳市年际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较大,处于1~3之间,说明该时段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在增加,土地利用集约度进一步提高;2001-2011年,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值大于0,说明该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增大,但与1990-2001年相比,增幅有所下降.(3)1990、2001、2011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比较乐观,符合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基本标准,处于较佳水平,呈现出幅度明显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岩溶石山地区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状态演变规律与未来发展趋势,以贵州为例,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方法分析人地关系的演变特征,并用灰色系统灰色GM(l,1)模型对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78-1983年期间,贵州可持续发展指数在0.66~0.82之间,属于"中等"发展状态阶段;1984-1985年期间,贵州可持续发展指数在0.89~0.91之间,属于"差等"发展状态阶段;1986-2012年期间,贵州可持续发展指数在1.03~3.95之间,可持续发展状态属于"一般不可持续"状态阶段,且处于初期与中期阶段.预测表明,贵州可持续发展状态在2013-2020年期间为"一般不可持续"状态;从2021年开始,可持续发展状态为"严重不可持续"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控人地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引用天柱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依据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区域差异模型和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全面分析天柱县1997~2005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少数民族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主要有经济发展、城镇化、工业化、人口增长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科学、定量地评价土地利用协调度,为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和土地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入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结合计算指标权重,建立一个评判指标体系———土地利用协调度的"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评价模型,再根据柳州市2008~2012年土地利用数据评价柳州市土地利用协调度。【结果】模型的评价结果与柳州市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结论】PSR模型可科学、定量地评价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协调度。  相似文献   

16.
运用景观生态学与统计学方法对天津1987~2006年土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天津近20年土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力.结果显示:20年间,天津地区土地生态系统由相对多样演变为相对简单;土地生态系统变化中影响较大的类型是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土地生态系统多样性演变的驱动力为:城镇化进程加快、人...  相似文献   

17.
以1990—2018年玉溪市社会、经济和环境数据以及“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采用熵值法对抚仙湖流域1990—2018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合1990—2018年抚仙湖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流域内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对改善流域内土地生态安全的质量提供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结果表明:1)抚仙湖流域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农业总产值等指标在内的系统状态层是影响系统评价的重要因素,权重最高为0.552 3;2)1990—2018年抚仙湖流域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整体呈现为较小幅度的波动后持续增长,在2018年生态状况达到最好,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790 7;3)2010—2015年是抚仙湖流域生态安全状况变化最大、生态安全等级跨度最大的时期,由较不安全等级过渡到临界安全等级再到较安全等级;4)城镇化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农耕生产活动是影响流域生态安全处于较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压力,而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则是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界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的人地关系入手,将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s)-响应(Response)模型引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构建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并以西安市为例,对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96-2004年西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数呈现递增趋势,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标准值尚有较大的差距,其进一步提升的潜力空间比较大.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以大连市金州区为研究对象,计算了2000~2005年金州区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以及2004年各乡镇相对于金州区的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研究表明,金州区综合资源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经济和土地资源共同对金州的人口起支撑作用.金州城区和个别乡镇土地承载力较低,说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在发展中应当重视耕地资源减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5-2011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长沙市2005-2011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差异,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探讨土地利用程度与低碳经济发展的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市2005-2011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较大,并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程度与低碳经济发展存在极强的相关性,灰色关联度达到0.649 8.该研究结果可为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低碳型土地利用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