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普通小球藻对DEHP的富集和降解动力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藻具有富集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是最重要且用量最大的一种酞酸酯类化合物,为此选择普通小球藻,研究它对DEHP的富集和降解动力学.实验在250mL三角瓶中进行,温度为(25±1)℃,光强为(4000±100)lx,DEHP的初始浓度约为0.4mg/L.实验结果表明,普通小球藻对DEHP有较明显的富集与生物降解作用,8d的藻富集率为28.100,藻降解率为25.700,藻对DEHP富集量在0.5h达最大为107.4mg/g(干重),富集系数在6h达最大为3.67×105.藻对DEHP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降解速率常数为0.0021h-1.  相似文献   

2.
利用生命表实验,研究了不同斜生栅藻浓度下,铜绿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和红臂尾轮虫生活史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斜生栅藻浓度较高(105,106cells/m L)时,铜绿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存活和繁殖有抑制作用,对照组轮虫的rm、R0均显著高于铜绿微囊藻组中的值(p0.01);当斜生栅藻浓度较低(104cells/m L)时,铜绿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则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任一斜生栅藻浓度下,铜绿微囊藻对红臂尾轮虫种群存活和繁殖及生活史特征参数均有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随斜生栅藻浓度的升高而减弱.说明铜绿微囊藻对轮虫的作用受其他可食性绿藻食物浓度的影响,且这种影响随轮虫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不同氮磷质量浓度对鳗池优势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四尾栅藻(Scendesmus quadricauda)4种鳗池常见优势藻为实验对象,研究不同N、P质量浓度对4种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最适生长的N、P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150~350mg/L和0.005~5mg/L,小球藻的最适N、P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25~250mg/L和75~100mg/L,四尾栅藻的最佳N、P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25~150mg/L和50~100mg/L.从实验结果来看,蓝藻和绿藻对N、P的需求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7806为研究对象,研究草甘膦Glyphosate胁迫下M.aeruginosa PCC7806生长、细胞色素含量的变化,以及对光合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草甘膦质量浓度50mg/L时,M.aeruginosa PCC7806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通过线性回归分析,96h,草甘膦对铜绿微囊藻的半效应质量浓度EC_(50)为62.33mg/L.草甘膦质量浓度为200mg/L时能显著降低铜绿微囊藻单位细胞内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光诱导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低质量浓度下光系统没有表现出明显抑制,并表现出高于对照组的峰,而当质量浓度为100mg/L时,24h与96h结果发现O-J-I-P特征均已消失,表明其光合系统Ⅱ(PSⅡ)活性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5.
文章研究单细胞的产毒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组合对拟同形溞生长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拟同形溞不能在纯铜绿微囊藻下生长生殖.随着斜生栅藻浓度的升高,拟同形溞的首次怀卵时间逐渐减少,而成熟体长逐渐增大.拟同形溞的首次产幼溞数、最大种群密度及最大种群增长率随着斜生栅藻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最大种群密度和最大种群增长率均出现在2×106cells/mL的斜生栅藻浓度组,分别为302.7 ind.(200 mL)-1和0.213 d-1.在低的斜生栅藻浓度(1×105cells/mL)下,拟同形溞不产生卵鞍.在2×105~2×106cells/mL的斜生栅藻浓度下,拟同形溞产出较多的卵鞍,最大值(77.3 ind.)出现在1×106cells/mL的斜生栅藻浓度组.在较高的斜生栅藻浓度(1×106cells/mL和2×106cells/mL)下,含休眠卵的卵鞍数占总休眠卵数的比例明显高于较低的斜生栅藻浓度组(2×105cells/mL和4×105cells/mL).研究暗示,斜生栅藻浓度的增大可以减缓产毒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对拟同形溞的生长生殖的抑制作用,而卵鞍的产生和休眠卵的形成受其种群密度和铜绿微囊藻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6.
高锰酸钾灭活铜绿微囊藻及胞内毒素释放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锰酸钾对微囊藻毒素MC-LR进行氧化试验,结果表明MC-LR氧化降解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铜绿微囊藻细胞外代谢有机物(EOM)和细胞内代谢有机物(IOM)背景下,MC-LR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368.3(mol·L-1)-1·s-1和400.2(mol·L-1)-1·s-1.同时,采用高锰酸钾对铜绿微囊藻进行预氧化试验,研究不同氧化剂投加量、氧化时间对铜绿微囊藻活性、藻毒素MC-LR的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对藻活性、细胞内MC-LR的释放均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氧化过程中存在两个氧化剂暴露剂量临界点,细胞灭活临界点及毒素释放临界点.细胞灭活临界点之前氧化剂主要与EOM和藻细胞细胞壁上的分泌物反应,藻活性缓慢降低,细胞灭活临界点之后,氧化剂直接与细胞壁反应,导致藻细胞迅速丧失活性,同时藻活性下降速率常数由0.49~2.35(mol·L-1)-1·s-1突变至5.00~19.38(mol·L-1)-1·s-1.毒素释放临界点之前藻细胞基本保持完整,MC-LR释放不明显,毒素释放临界点处藻细胞发生明显破裂和溶解,细胞内MC-LR大量释放,同时,MC-LR释放速率常数在临界点前后由0.55~1.45(mol·L-1)-1·s-1突变至0.96~14.45(mol·L-1)-1·s-1.3维荧光光谱(EEM)分析发现,当高锰酸钾暴露剂量达到细胞灭活临界点时,EOM中类腐殖质峰开始出现,暴露剂量达到毒素释放临界点时,类腐殖质峰显著增加,与藻细胞活性及胞内MC-LR释放规律类似.  相似文献   

7.
溶微囊藻菌的分离与溶藻作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从太湖梅梁湾水域放置的除藻中试反应器的人工介质上分离出1株溶藻细菌,并对该株菌溶解铜绿微囊藻和降解微囊藻毒素的效果与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形态学、生理与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特异性引物扩增综合分析,初步鉴定该株细菌属于假单胞菌属;对源自太湖的微囊藻的最低溶藻细菌浓度为105个/mL;在太湖水、PBS缓冲液和BG11微囊藻培养基等反应体系中对微囊藻均有较强的溶解作用,24 h藻细胞溶解率分别为85.9%、67.9%和91.0%,完全溶藻时间为48 h.其溶藻方式可能为分泌某种胞外物质所致.该株菌对微囊藻毒素LR(MC-LR)也具有较强的降解作用.在MC-LR起始质量浓度为2.642 μg/L时,细菌对MC-LR作用18,36和72 h的降解率分别为14.2%、51.3%和100.0%.此菌株在太湖水中保持着较好的生物活性,表现出较强的溶藻与降解MC-LR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纺法制备并表征了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NMP).将从太湖水体中分离到的假单胞菌属溶藻菌固定化在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NMP)、维纶(VNL)和阿科蔓(AQUA)等人工介质材料上,分析与比较不同人工介质固定化溶藻菌对太湖土著铜绿微囊藻和微囊藻毒素LR(MC-LR)的生物降解作用.实验结果显示:NMP吸水率、孔隙率、拉伸强度分别为(81.33±1.58)%、(78.68±4.85)%、(89.8±7.5)MPa.NMP固定化溶藻菌的数量为5.65×107/cm2;NMP固定化溶藻菌对藻细胞的48h溶藻率和对MC-LR的48h降解率分别为85.68%和60.16%;溶解藻细胞可重复利用次数达到4次.上述结果表明,NMP是一种良好的固定化溶藻菌的纳米人工介质,可以增强溶藻菌对铜绿微囊藻和MC-LR的生物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浓度锌(Zn~(2+))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锌对铜绿微囊藻的吸光度值(OD680)、藻细胞密度、比生长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电子传递速率(ETo/RC)影响显著.锌(Zn~(2+))浓度越高,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就越明显,当Zn~(2+)的浓度达到0.8mg/L以上时,铜绿微囊藻基本停滞生长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丝状绿藻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将不同浓度的丝状绿藻种植水添加到斜生栅藻和铜绿微囊藻的培养液中,测定其生物量的变化. 结果发现丝状绿藻团集纲毛藻和鞘藻种植水对斜生栅藻的生长均表现为一定的低浓度(≤10 %)时有促进作用,高浓度(≥25 %)时具有抑制作用,其中纲毛藻最高浓度处理组(第7 d)的栅藻生物量只有对照的1/6,抑制率为74 %.试验指出2种丝状绿藻所有种植水浓度处理组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且抑制微囊藻的浓度阈值均明显低于栅藻(P<0.05). 比较发现纲毛藻种植水对栅藻和微囊藻的抑制效应均强于鞘藻(P<0.05).  相似文献   

11.
邻苯二甲酸酯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为唯一碳源,筛选得到一株能够降解DBP的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16SrDNA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sp.),命名为B3.首次报道了寡养单胞菌对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降解作用.B3可高效降解0.05~50g·L~(-1)浓度范围的DBP,其中对0.05g·L~(-1) DBP的降解率为93.4%.经过优化后,在35℃、pH 8条件下对10g·L~(-1) DBP的降解率为95.8%.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B3降解DBP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模型,对50g·L~(-1) DBP初始降解速率可达1.25g·L~(-1)·h-1.B3对其他4种常见的PAEs(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丁苄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和苯胺、甲苯、邻苯二甲酸的降解率均在50%及以上.B3降解PAEs浓度范围宽、底物种类范围广,表明B3在PAEs的生物降解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和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剂合成了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O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探讨了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及带水剂对酯化产率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邻苯二甲酸、异辛醇、对甲苯磺酸的摩尔比为1∶3∶0.125,带水剂甲苯10 ml,反应时间1.5 h时,酯收率可达97.43%;当邻苯二甲酸、正辛醇、对甲苯磺酸的摩尔比为1∶2.5∶0.142,带水剂甲苯10 ml,反应时间1.5 h时,酯收率可达98.46%.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采用体内小鼠子宫增重法检测环境雌激素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B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雌激素活性.结果表明,BBP和DBP都具有较强的雌激素效应,且BBP的雌激素效应大于DBP.  相似文献   

14.
以月桂醇和邻苯二甲酸酐为原料,在低温条件下合成了邻苯二甲酸单月桂醇酯,再用氢氧化钠中和得其钠盐.用红外光谱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产物的结构.研究了原料配比、酯化温度、酯化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等工艺条件对酯化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酯化条件为:醇酐摩尔比1∶2,酯化温度80~85℃,酯化时间5小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特征污染物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人工湿地对DBP和DOP的去除规律及二者存在对湿地系统除污效果的影响,并通过芦苇生长特性分析探索了DBP和DOP影响人工湿地系统除污效果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DBP和DOP存在下,湿地系统对COD去除率可分别提高10%~15%和8%~18%;二者存在对氨氮去除具有抑制作用,去除率分别降低3%~9%和5%~10%;芦苇生长受PAEs的影响,可吸收DBP但几乎不吸收DOP.DBP促进芦苇生物量增加1.95倍,DOP抑制芦苇生物量减少1.48倍;芦苇床人工湿地对DOP去除率维持在88%左右,DBP去除率可高达92%.  相似文献   

16.
采用超声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测定塑料中六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通过数理统计证明了该方法与标准的索氏抽提方法没有显著性差异。方法测定各个化合物的相对标准偏差在2.2%和12.0%之间,回收率在85.4%和104.8%之间。采用EURACHEM的不确定度数学模型计算了扩展不确定度,数值为测定结果的7.0%和26%之间。  相似文献   

17.
金属硫酸盐及其复合物在DBP合成中催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金属硫酸盐及其复合物在DBP合成中催化作用的规律,并对其可能机理作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经过热处理脱水的硫酸盐的催化活性大于含结晶水的硫酸盐;二元复合硫酸盐均具有协同催化作用,但最适宜的催化活性既依赖于体系中组分的搭配,又依赖于其组分的配比.适宜的二元复合硫酸盐的催化活性与浓硫酸的催化活性相近.但不会产生氧化、脱水等副反应,并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8.
邻苯二甲酸铕锶体系荧光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类似无机荧光材料中掺杂办法,将稀土荧光络合物掺入络合物基质中,降低稀土浓度,得到新型稀土络合物发光材料。测定了基质及络合物的红外、荧光光谱和部分顺磁谱,讨论了可能的发光机理。  相似文献   

19.
对邻苯二甲酸根桥联铜多聚配合物{[Cu(phth)(phen)(H_2O)」·H_2O}(Phth表示邻苯二甲酸根二阶阴离子;phen表示1,10-邻菲咯啉)进行了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研究,探讨了配位中心铜(Ⅱ)离子的成键状况。结果表明,铜与配位原子N、O形成一个畸变的四方锥结构。  相似文献   

20.
选用OV - 17色谱柱 ,以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为内标 ,制订出气相色谱测定原药和复配农药中三环唑含量的方法。实验表明 :方法有良好的线性 ,回归方程为Y =0 2 993X - 0 0 0 5 3,相关系数r =0 9999;平行实验 (n =5 )的RSD为 0 37% ;加标回收率 98%~ 10 2 % ;对原药和粉剂样品的分析结果与GB 12 6 95 - 90方法吻合。本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性均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