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明朝万历皇帝是个体弱多病,终日在宫中与后妃们寻欢作乐的皇帝,平时难得与朝中大臣见上一面。一日,万历皇帝忽然心血来潮,问大臣道:“奏章上说的洋人贡品在哪里,那些自鸣钟在哪里?大臣们慌作一团,无言以对。因为呈送贡品的洋人传教士正被关在北京的监狱里。这个传教士就是利玛窦。其时这个意大利人到中国传教已经20年,现在总算可以见到中国皇帝了。  相似文献   

2.
王勇 《科学》2007,59(6):41-44
“西学东渐”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医学科学作为西方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使中国卫生医疗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还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西方医学科学传人中国以后,由于它与中国传统医学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医学体系,两者之间不免产生矛盾。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总体进程来看,  相似文献   

3.
志余 《科学之友》2007,(1):88-89
1568年,澳门区主教卡内罗在澳门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所西医教会医院,从此西医医生来华就未曾间断,但那时他们的主要活动只是在澳门、广州一带,而且大多是传教士医生,主要工作是传教,行医是接近民众、获得良好印象的传教辅助方式。  相似文献   

4.
段韬 《科学》2006,58(1):2-4
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在中国率先树起了“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吹响了现代化文化启蒙的号角:最先使用横排向右、使用标点符号的排版方式。倡导科学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使用,便利了科学信息在中国的流通传播;开创了将科学作为一个完整知识体系在中国进行传播的事业,促进了国人在现代意义下对“科学”一词的理解和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5.
电视剧《康熙王朝》热播一时,康熙一生文功武治,已为众人皆知。但甚少人知的是,在清代初期的中国,康熙可以说是西方科学涵养最高的中国人之一。当时宫廷中曾经有一批外国传教士,热衷于学习汉  相似文献   

6.
林凤生 《自然杂志》2006,28(6):357-360
受写实绘画影响的西方自然哲学家、科学家,许多世纪来形成一种图文并重、互相印证的研究传统。这里所说的图既包括自然科学中的几何图形和函数图线,也包括绘画中的写生、速写和构思草图。总之,重视图像的分折,对西方近代科学的萌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推崇写意画风,使绘画与科学技术、农牧生产分离,大大削弱了它的传播科学知识的功能。所以近代科学只能通过“西学东渐”移植到中国,而不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自然萌发。  相似文献   

7.
陈敬全  朱新轩 《科学》2007,59(2):43-47
西学东渐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作用。第一次西学东渐对于上海来说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当时的上海还没有特别显眼之处。一方面,它不如澳门、广州等地作为西方传教士由南洋进入中国的门户;另一方面,它又不及北京作为当时的皇都那么显赫。在西方传教士眼里上海是没有位置的。然而,上海徐家汇人徐光启在这次西学东渐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京都任职期间,与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泽和编著了《几何原本》、《勾股仪》、《泰西水法》、《测量法议》、《测量异同》、《崇祯历书》等,内容涉及天文、历算、数学、地理和物理学等多种领域,他可以称得上是明朝晚期中国“引进西学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8.
正1964年,李约瑟在《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中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问题"。其实,对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远在明末西方科学输入中国时就有讨论。当时,未被"挨打"的中国人没有以仰视的姿态看待这一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文化.而是以对等的心态探寻中西之间的不同与差距,寻求中西会通,并开始反思中国科学落后  相似文献   

9.
(一) 爱因斯坦曾写道:“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要是这些发现果然都做出来了,那倒是令人惊奇的事。”尤里塔姆(R.A.Uritam)在爱因斯坦上述见解的启发下指出,西方科学最主要的特征是“把逻辑方法,数学假设与对照实验、系统观察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统一体系去认识自然。许多学者还特别强调理想化、抽象化原理,以及在研究自然时,将事物从‘无关因素’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尤里塔姆根据爱因斯坦的观点,同样认为:“这种‘将事物进行分离’的整个  相似文献   

10.
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刊为庆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世界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九十华诞,特辑“‘李约瑟难题’征答”专栏,得到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热烈响应。本刊已挑选出11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应征文章在上期刊出。本期刊出李约瑟博士本人应本刊之约从英国寄来的文章,以飧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李约瑟博士论述了他50多年来一直思考、探索以求解他自己提出的这一难题(即“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所得到的结论。李约瑟博士认为像西方其他科技史家那样一律遵循“内在论”是不能求得合乎逻辑的正确解答的,而必须探寻出东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特征才能说明问题。为此,他深刻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科学和社会形态的文献,认为他自己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是属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性质的判断是合乎马克思主义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中是有一定依据的。正是适应这种生产方式的社会结构所相应产生的国家机器的特征和功能,产生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也正是这种特征和功能,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自发产生。毋庸讳言,他这种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自信的认识与我国史学界的一般理解是有分歧的。在这篇文章中,他自己也提到这一点。这篇重要的中国科技史论文最初发表于《伯纳尔纪念文集》(伦敦,1964年)、《科学与社会》杂志(1964年,第28卷)和《半人马星座》杂志(1964年,第10卷),后又收入李约瑟博士自己的论文集《大滴定》(伦敦,1969年,多伦多,1979年)。现在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并由本刊在中国首次发表其中译文。本文由徐汝庄同志翻译,由著名中国哲学史家冯契教授校阅,由于篇幅所限,译文中对某些段落作了少量删节,虽无关宏旨,仍特此说明。至此,“‘李约瑟难题’征答”活动即告结束。  相似文献   

11.
白欣  尹晓东  袁敏 《自然杂志》2009,31(3):168-172
明清时期中国力学知识,是与西方力学知识交汇融合的重要时期,数学符号的传播、使用成为明清的力学知识自身发展的一个缩影。数学符号在明清力学知识中的普及,蕴含着西方科学文化向中国普及与传播的过程;随着科学国际化的不断深入,明清时期的力学知识采用了西方数学符号语言来描述,并很快被推广到明清时期的力学著作中。  相似文献   

12.
《自然与人》2011,(3):36-39
本刊在2010年9、10月号(总第181期)上刊登了朱长超教授的《利玛窦:西学东渐第一人》一文,文中除了回顾利玛窦在中国历经千难万险传播基督信仰和西洋科学外,还提及另一位与利玛窦同时代的传教士一一德国人汤若望。  相似文献   

13.
两种文化的一次碰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晓雷 《自然杂志》2005,27(5):304-306
<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一书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科学文化早期碰撞时的情形并进行了一些反思.本文由此进一步探讨了科学本身的内涵,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以及科学文化如何传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1961年,美国学者赫斯(H.H.Hess)提出了“海底扩张说”,自此,以“板块构造学说”为标志的地学革命迅即在全世界传播。这场革命,为地球科学在其科学方法和人才构型方面带来了怎样的深刻变化呢?  相似文献   

15.
创新文化与创新社会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50多年前,英国“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留下的“李约瑟难题”,即“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讨论至今尚无定论,然而,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都直指中国近代科  相似文献   

16.
程远 《科学24小时》2021,(12):29-31
酸甜可口的"番茄炒蛋"是火遍大江南北的中华经典家常菜,光听菜名就让人食欲大增.而这个菜的"主角"——番茄,就是我们今天介绍的重点. 番茄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带.根据中国植物学会汇编的《中国植物史》一书的介绍,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西番柿(番茄)随西方传教士进入我国.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上半叶,西方学者对中国数学知之甚少。1852年,英国来华传教士、著名汉学家伟烈亚力第一次向西方全面介绍中国古代数学文献以及大衍术、开方术、天元术等中国数学成就,指出它们的世界意义,反驳当时西方学者对中国数学所普遍持有的错误观点,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伟烈亚力成了西方中国数学史领域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8.
张志明 《大自然探索》1992,11(3):112-120
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不仅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历史政治哲学家。他的以“证伪主义”的方法和原则为基础的历史、政治哲学,批判了“历史决定论”,抨击了“整体主义”的社会变革方法,倡导“渐进社会工程”和“开放社会”。作者认为,波普尔将其科学哲学中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应用于社会领域是不合理的,而以此建立的历史、政治哲学是不科学的。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波普尔的历史、政治哲学体系,评析了他的历史观和社会政治观。  相似文献   

19.
东方和西方,曾经凭借传闻相互想象。18世纪,航海技术逐渐成熟,欧洲到东方的航线开通,西方传教士漂洋过海而来,西方文明才叩响了中国的大门。圆明园正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杰作。随着2007年  相似文献   

20.
创新文化与创新社会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50多年前,英国“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留下的“李约瑟难题”,即“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讨论至今尚无定论,然而,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都直指中国近代科技创新背后文化环境这一潜在的深层次的因素。类似的问题与讨论很多:杨振宁教授一句“中国大学办得很成功”,立即引起了相当多的议论;每年诺贝尔奖颁奖时节,国人总要习惯性地表现出“既爱又恨”的复杂心理。毋庸置疑,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跻身世界民族强林的“身份证”,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持续创新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力支撑,其实质是科学文化与人文创新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