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晶 《科技信息》2010,(8):I0002-I00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经典叙事学以其超强的学术活力和独具特色的跨学科性质,引发了叙事学理论的全新演绎。本文从理论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领域和动态走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发展的过程中,叙事学由对纯粹的文本语境的关注,逐渐转为对除文本语境在内的包括其他诸多语境的关注。这是后经典叙事学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审美文化叙事学"正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作为广义的语境叙事学之一,它表现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在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发展的过程中,叙事学由对纯粹的文本语境的关注,逐渐转为对除文本语境在内的包括其他诸多语境的关注。这是后经典叙事学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审美文化叙事学正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作为广义的语境叙事学之一,它表现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文学经典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有关文学经典的内涵、特征和生成机制等的研究成果丰硕。随着文化研究的兴盛,许多学者从文化权力、消费主义、大众传媒、后殖民理论、后现代主义等视角出发,对文学经典进行了解构和重构,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反思这段时间的文学经典研究,在客观总结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可以发现还存在诸多不足,相关问题的研究仍有待深化。  相似文献   

5.
结合非洲、美洲及亚洲等地口传文学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外译所涉及的翻译类型、翻译目的、翻译策略问题进行阐述,将少数民族文学翻译的目的分为"为舞台再现服务""为文化研究服务"和"为文艺研究服务"三类,并分别讨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女性散文叙事中的叙述干预具有鲜明的性别指向。以叙事学为基本理论方法,对萧红、杨沫、池莉等不同时期女作家的散文叙述干预进行分析,挖掘长期隐蔽于叙述话语"夹缝"中的女性话语,探讨它们在功能、形态、女性主义思想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及其成因,是女性文学研究的新视角,对于揭示女性的现实文化生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戴维·赫尔曼是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的先锋。他致力于将叙事学与认知科学更彻底地结合,从认知的视角重新审视了经典叙事学的主要问题,在最大程度上吸取了经典叙事学的精华,推动了叙事理论的发展。他的假定聚焦理论、故事逻辑理论、模糊时间概念理论等在西方都颇有影响。在认知叙事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中,他的理论成果最为丰硕,不愧为西方认知叙事学的领军者。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经典研读课程中,实行以理论为基础依据、以实践为主要依托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实现对文学理论进行修正和更改,不断促进教学实践的研究思路的开发和拓展,进而建立起新的高校的文学经典研读课程教学的模式,是当前高校文学教学工作发展进步的重要方向。而对于文学经典的阅读和探讨来说,不但能够增强学生们对于文言知识的积累和把握,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学生们的文学情操,提升学生诗词文化方面的知识水平,对于高校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和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谭君强教授在近20余年的叙事学研究中,致力于对叙事学基本理论作系统的探讨,追踪当代叙事学的学科发展,将多年的研究成果纳入《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一书(以下简称《叙事学导论》)中。同时,结合自身的研究、教学实际,侧重于叙事学文本分析例证,力图将《叙事学导论》打造为当前叙事学研究领域兼具研究性和教学性的代表性教材,为中国当代叙事学研究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
谭君强教授在近20余年的叙事学研究中,致力于对叙事学基本理论作系统的探讨,追踪当代叙事学的学科发展,将多年的研究成果纳入<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一书(以下筒称<叙事学导论>)中.同时,结合自身的研究、教学实际,侧重于叙事学文本分析例证,力图将<叙事学导论>打造为当前叙事学研究领域兼具研究性和教学性的代表性教材,为中国当代叙事学研究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文学必须面对视觉文化的转向。新世纪以来,文学的影视改编现象层出不穷,然而相关的改编研究却略显滞后,不仅数量上匮乏,观念与方法也落于窠臼,但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文学进行影视改编研究。通过历时性地梳理文学的影视改编研究,可以认为其旨归在于探究改编作为一种艺术方法的原理、意义与美学价值,而研究的起点则是厘清文学与影视二者在艺术形式上的异同,提出了一些值得共同探讨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文学经典的主体性,整理了文学经典这种说法的来源,认为经典超越了死亡和时间,具备自己的主体性。女性主义批评强调写作的政治性,研究文学和批评的社会与文化语境,向传统文学史和美学概念提出挑战,女性主义文学对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文学进行审视,要求拓宽西方文学经典的范畴。文学经典超越了意识形态,具备独一无二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文学经典的争论已有三十多年,其争论的焦点在于文学经典的标准问题。学者们的不同观点产生了对文学经典不同的理解。从文化研究的视角与该争论的历史背景出发,我们关注文化研究在该问题上提出的两个重要特点:去经典化与非精英化。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兴起,才使得文化研究的学者们质疑传统文学的经典定义,从而表达出他们的文学经典观。  相似文献   

14.
何琳 《泰山学院学报》2011,33(1):104-108
本文依据文化翻译研究理论,对新中国重要翻译文学杂志《中国文学》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的翻译选材进行研究,探究该刊物的研究价值以及文化翻译理论在原语环境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文学经典问题是近三十年来全球学术界讨论热烈的一个重要话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文学经典理论主要面临着两大"挑战"。其一,文学经典本身面临被"解构"的危机。事实上,那些早已被传统认可的经典,在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面前,都会遇到挑战。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学顷刻被打倒;"文革"期间,古今中外一切文学经典都被当成"毒草"而遭到横扫。而在当下,视觉文化、新媒体文化与消费文化完全占据了文化传播的中心,文学经典则退居边缘,似乎已经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文学方言因其粗鲁鄙俗长期以来受到冷遇,翻译届在文学方言研究方面一直没有很成熟的研究成果。但是文学方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开展文学方言翻译研究能够有效地促进翻译学应用理论建设。杂合理论为文学方言的翻译提供了新的空间视角。  相似文献   

17.
受到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和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的影响,新历史主义文论凸显了文学文本与物质实践、文化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创造出独特的"文本政治学"的文论形态。对文学文本特殊性的取消并将之政治化,使得新历史主义文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功能的看法带上了极其功利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叙事学的批评史上,金圣叹应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在他的理论当中,存在着许多叙事学的思想。如对叙事视角的把握,对叙事的基本模式和叙事结构的研究等,使中国叙事学的批评和创作向纵深发展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9.
进入后文学时代,社会文化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这种转变使文学经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种危机实质上是经典的当代功能危机和价值危机,亦即文学经典主义观念的危机.在文学资源丰裕化的后文学时代,文学经典主义显然已经不再合时宜.  相似文献   

20.
在以“五四”为肇端的中国新文学运动中,先驱者们广泛介绍与借鉴文艺复兴至20世纪出现的各种外来文化,包括西方现代派哲学、文化思潮与理论。新文学就在外国文化和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撞击与融合中发展壮大。因此,要真正认识中国新文学运动与新文学作家作品,就必须以外国文化,文学作参照系。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界把中国文学放在世界整体文学的框架中来审视和研究,注重研究20世纪中外文学的影响。顾国柱教授的新著《新文学作家与外国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5月版)就是这方面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