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双棘黄姑鱼人工繁育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22个随机引物对双棘黄姑鱼人工繁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共检测出248个位点,其中有104个多态位点,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41.9%;其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L为0.0657,平均相似系数S为0.9343,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H0为0.2829.通过与其他一些鱼类的RAPD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对双棘黄姑鱼人工繁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估,文中同时就人工繁育及鱼类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舟山近海黄姑鱼室内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3年秋季从舟山近海自然海区收购体重>350 g的黄姑鱼13尾,经入室驯养后成活10尾,经越冬后成活9尾,2004年春季8尾达性成熟,作为人工育苗的亲鱼.经催产体重(624±105)g的雌鱼平均产卵量为34.3×104粒/尾;受精卵的孵化率为40.9%~54.7%.仔稚鱼在室内充气、流水的条件下经历时41 d培育,共育出全长(43.0±5.7)mm的幼鱼8.2×104尾,育苗成活率为24.0%,平均出苗量为1 708尾/m3.  相似文献   

3.
日本黄姑鱼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从国外引进日本黄姑鱼受精卵约1.2×106粒,孵出仔鱼约99.6×104尾,在水温18.0~23.5℃、盐度29.9~23.4、溶解氧6.5~7.9mg/L的条件下,历时40d,共培育出平均全长2.2~4.0cm的幼鱼约50.03×104尾,育苗成活率达41.7%。  相似文献   

4.
双棘黄姑鱼的早期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双棘黄姑鱼(Nibea diacan thus(Lacépède))的胚胎和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双棘黄姑鱼的受精卵为圆球形浮性卵,无色透明.在水温25.9~27.0℃、盐度26.6的条件下,经19.2 h陆续孵出仔鱼.胚胎发育可分为24期.培育水温25.4~29.4℃、盐度26.6~30.6时,初孵仔鱼至孵化后3日龄为仔鱼前期,2日龄仔鱼开口;孵化后4~16日龄为仔鱼后期;孵化后17~24日龄为稚鱼期;孵化后25日龄进入早期幼鱼期.  相似文献   

5.
双棘黄姑鱼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以头肾细胞为材料,采用PHA体内注射。空气干燥法制片,分析了双棘黄姑(Nibea diacanthus)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其染色体组型为:2n=48=24t,NF=48。在已进行过染色体组型分析的石首鱼类中,除大黄鱼外,染色体组型均为2n=48t。  相似文献   

6.
日本黄姑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6尾性腺发育较好的5龄日本黄姑鱼亲鱼进行人工促熟,获自然产优质受精卵1.45×106粒,孵出仔鱼1.20×106尾,孵化率为82.8%;在水温16.8~24.6℃,盐度23.2~29.9,溶解氧5.7~7.8 mg/L的条件下,历经48 d的培育,获平均全长4.10 cm的幼鱼6.48×105尾,育苗成活率54.0%。  相似文献   

7.
Mian状黄姑鱼人工繁殖及海水池塘育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Mian状黄姑鱼(Nibeamiichthioides)的催产,受精,孵化及仔,稚,幼鱼生长发育等情况。采用海水池塘培育方法进行了人工育苗研究,试验结果说明,在繁殖季节,海水温度20.5~21.5℃,盐度28.3~30.0的条件下,催产亲鱼获产率为83.3%,受精孵化率95.7%,利用海水池塘,投放65万尾4日龄仔鱼,培育期间池塘水温22.0~25.2℃,盐度21.5~28.6,经一个月培育,  相似文献   

8.
介绍 状黄姑鱼(Nibenmiichthioides)的催产、受精、孵化及仔、稚、幼鱼生长发育等情况。采用海水池塘培育方法进行人工育苗研究。试验结果说明:在繁殖季节,海水温度20.5~21.5℃、盐度28.3~30.0的条件下,催产亲鱼获产率为83.3%、受精卵孵化率95.7%。利用海水池塘,投放65万尾4日龄仔鱼,培育期间池塘水温22.0~25.2℃、盐度21.5~28.6。经一个月培育,共获19.1万尾幼苗,其全长为2.0~3.8cm,成活率为29.38%。  相似文献   

9.
李志全  邓晓梅 《科技资讯》2006,(22):103-103
火棘是我省分布较广的野生乡土树种,随着城市园林的发展和需求,火棘发展前景大大提高,为满足市场的供求,合理保护资源不受破坏,经过几年的育苗,对火棘育苗技术作了初步试验性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10.
鮸状黄姑鱼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鮸状黄姑鱼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的研究表明:在网箱内培育3龄以上的亲鱼经激素诱导后可在网箱内自然产卵;催产激素LHRH-A和HCG,催产率达到100%;效应时间公36—40h之内;受精卵在水泥池充气孵化,平均孵化率为85.7%。在水泥池培育仔鱼的平均成活率为52%-75%,培育稚鱼的成活率为35%-45%,培育幼鱼的成活率为11%:使用土池培育早期仔鱼,15d仔鱼,22d稚鱼和27d稚色的成活率分别为8%,19%,30%和45%。在盐度30、水温24.2℃的条件下,从受精卵到孵化出苗需要23h30min,在试验期间海水盐度为20-34,水温18—28℃,DO6.5mg/L以上,pH值为8—8.5。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自然受精的方法对4对亲鱼进行人工繁殖,在水泥池进行孵化和培育,结果培育出1.2-1.5cm的鱼苗42000尾,培育至4-6cm,成活率85.2%,共35800尾。  相似文献   

12.
斜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广东引进斜带石斑鱼受精卵1.5kg(约2.2×106粒),孵出仔鱼约1.8×106尾,在水温25.0~28.8℃、盐度25.6~28.4、溶解氧5.7~7.3mg/L的条件下,使用海水小球藻、牡蛎受精卵和担轮幼虫、轮虫、卤虫无节幼体、蒙古裸腹溞、不同规格的微颗粒配合饲料和鱼糜进行饲喂,经72 d培育出平均全长44.1mm的幼鱼约3.05×104尾,育苗成活率达1.7%.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哺乳期小鼠的人工喂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小鼠的营养需要与生长发育奠定基础。方法 5只孕龄10~12 d的SPF级近交系BALB/c孕鼠正常饲养至自然分娩,将3日龄27只新生小鼠随机分为人工喂养组和母乳喂养组,并分别哺乳至14日龄。结果 从3日龄到10日龄,人工喂养组小鼠生存率达100%,11日龄为92.9%,12日龄为78.6%,13日龄为50%,14日龄为35.7%,共5只人工喂养组小鼠成功地喂养至14日龄。但10日龄时,人工喂养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低于母乳喂养组(3.02±0.67 vs 9.00±0.70,P<0.01)。结论 本实验采用自制的喂养乳头和小鼠人工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小鼠的人工喂养,但还需进一步探索提高哺乳期内人工喂养小鼠的生存率及增加体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不同饵料系列对漠斑牙鲆苗种培育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不同饵料系列对漠斑牙鲆苗种成活率和生长率的影响.32.0万粒的受精卵经57 d培育,共获得全长2.7~5.5 cm的鱼苗16.6万尾.在仔鱼开口后自始至终加投配合饵料的饵料系列组(B组)的成活率比在35日龄才开始驯化配合饵料的饵料系列组(A组)的成活率高.初孵仔鱼至变态伏底时A、B组的成活率分别为58.9%和88.7%,从变态伏底始至出苗时全长平均为3.84 cm的A、B组幼鱼的成活率分别为79.0%和83.6%,从初孵仔鱼至出苗时的A、B组的总成活率分别为46.5%和72.4%,而两组的生长率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采用人工代乳品对成都动物园繁殖的一只毛冠鹿进行全人工育幼获得成功的资料,根据幼毛冠鹿的体重,确定每日代乳品的饲喂量及饲喂次数,初期每日饲喂次数多,每次的饲喂量较少,后期每日饲喂次数减少,而每次饲喂量较多.每天对其体重进行监测,每5d进行一次体尺测定,从育幼开始到能够独立生活,历时72天,毛冠鹿体重从1385g增加到5150g,体重净增加3765g,平均每天增重52g,体长较出生时增加了40.6%,胸围较出生时增加了50.0%,尾长较出生时增加了14.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