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淮麦区主要小麦种质资源钙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黄淮麦区小麦籽粒的钙元素含量情况,本试验以黄淮麦区260份骨干种质为测定材料,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其钙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①260份测试材料籽粒中Ca含量的平均测定值为202.80μg/g;②基因型间含量变幅为40.79-954.80μg/g,极差值为914.02μg/g,相差23.4倍;③260份测定材料中钙含量在50.00-300.00μg/g之间的为206份,占所测总数的79.2%;含量在50.00μg g/以下的有2份,占0.8%;含量在300.0μg/g以上的有50份,约占19.2%,其中,超过500.00μg/g的有18份,约占6.9%。  相似文献   

2.
根据生物问遗传学原理,分析了26个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对15个叶锈菌系的抗性状况,抗性最好的品种是徐州174,毒力频率为33.3%,毒力频率低于60%的仅有百农64、徐州8697等7个品种,2号和3号叶锈菌系的抗源品种最多,有22个,而14号和15号叶锈菌系无一抗源品种。总之,供试品种的抗叶锈性较差。  相似文献   

3.
黑龙港麦区小麦品种设计及沧麦026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沧麦026新品种以临汾605为母本,CA837为父本有性杂交,经水旱两圃平行交替选择法培育而成.表现性状稳定,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节水、丰产特点突出.在1999~2001年冀中北水地组区试及大区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5 790 kg/hm2,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6.1%,居参试品种第一位.大区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 135 kg/hm2.经省品审会审定通过,适宜河北省黑龙港麦区中高肥力水平麦田种植.  相似文献   

4.
黄淮麦区部分小麦新品种(系)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技术分析了黄淮麦区106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系)间醇溶蛋白带型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106份材料间均存在带型差异,每种材料可分离10-24条谱带,106份材料共分离出63条差异带;45份材料具有1B/1R易位系标记性位点Gli-B11,占供试材料的42.5%;106份材料间的遗传距离为0.028 7~0.974 4,平均值为0.570 3.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0.646水平上聚为5类.上述结果表明供试的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系)具有广泛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应用云南省1999-2001年田麦良种区域试验资料,对临麦6号丰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临麦6号具有较好的丰产稳产性,产量构成三要素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依次为:千粒重>穗数>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7.
川麦42是采用人工合成小麦首次培育成功的普通小麦推广品种,苗期表现强势生长.为弄清其遗传基础,评价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利用价值,利用川麦42×川农16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对苗期叶长、叶宽、生长率等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在RIL群体中呈连续分布,分布频率符合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长与小区产量、千粒重呈显著性相关,可作为品种早期初步选择的参考性状之一.  相似文献   

8.
对小麦设计育种的概念、意义、原理以及内容进行概述,提出了适合黄淮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的产量水平与构成因素、株叶型、抗逆性、适应性以及生态类型等性状的具体标准和设计思想.依据小麦品种设计原理,在小麦高产育种实践中,成功选育出高产、稳产、广适性国审小麦新品种"富麦2008",并结合实践经验,阐述了品种设计在对我国超级小麦育种方面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9.
川麦42是采用人工合成小麦首次培育成功的普通小麦推广品种,苗期表现强势生长.为弄清其遗传基础,评价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利用价值,利用川麦42×川农16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对苗期叶长、叶宽、生长率等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在RIL群体中呈连续分布,分布频率符合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长与小区产量、千粒重呈显著性相关,可作为品种早期初步选择的参考性状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以凉山州藜麦品种多点试验数据为基础,采用Finlay和Wilkinson模型及品种与地区互作效应估算,分析了Blanca(v_1)、Black pixankalla(v_2)、Pasankalla(v_3)、西选17-8(v_4),陇藜1号(v_5)、陇藜2号(v_6)、陇藜3号(v_7)、青藜1号(v_8)等8个藜麦品种的在凉山州的丰产稳定性和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不同地区的产量表现存在着极显著差异,v_4为高产较稳定型品种,在不同的试验场点均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具有较好适应性,v_1、v_5为高产不稳定型品种,在适宜的地区产量表现较好,具有特殊的适应性,v_8、v_2、v_6为较高产稳定型品种,产量尚可,但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v_7、v_3为低产稳定型品种,不适宜该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使用遗传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38个河南省历年小麦推广种的蛋白质、赖氨酸含量和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部分植株性状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在改良小麦营养品质的育种中,以赖氨酸产量为主要选择尺度并参考赖氨酸百分比和籽粒产量等其它指标,也许能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主茎优势型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及不同栽培措施对其作用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大穗、多粒、主茎优势型品种籽粒干重增加的关键时期是小麦灌浆的快增期。提高灌浆渐增后期至快增前期的灌浆速率 ;稳定快增后期灌浆速率 ;促进缓增期的灌浆速率对于提高此类品种籽粒干重至关重要。在本试验条件下 ,大穗、多粒、主茎分蘖优势型品种有利于籽粒干重增长的最佳播期是 1 0月 4日 ,最佳播量是 375× 1 0 4粒 /hm2 ,最佳的施肥方式是底施氮肥 1 95kg/hm2 ,不追施氮肥 ,底施纯磷 (P2 O5 ) 1 2 0 0kg/hm2 ,底施纯钾 (K2 O)4 5 0kg/hm2 。  相似文献   

13.
小麦耐盐机理及培育抗盐品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整体耐盐性、膜的结构功能、核型结构及盐激蛋白合成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小麦耐盐机理的研究情况并简要论述了培育小麦抗盐品种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4.
试验研究了主要栽培因子与小麦根腐病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 :冀东冬麦区 9月 30日左右播种 ,播量为 1 5 0kg/hm2 ,稻麦轮作 ,氮磷肥配合施用 ,根腐病发生较轻。不同小麦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感反应不同。供试品种中 ,未发现免疫品种  相似文献   

15.
以16个不同类型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氮素及干物质积累、运转和分配对小麦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主要受粒重所制约,其干物质积累主要来自开花后的光合产物。花前和花后积氮量对蛋白质含量均起重要作用,高蛋白基因型的氮运转分配效率并不一定高。蛋白质产量和成熟期总氮量可作为高产、优质的选育指标。  相似文献   

16.
对污染小麦籽实中As的存在形态及其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s在小麦籽实的主要营养成分中,以蛋白质中的分布比例最高,达74%,记中只占2%,剩余残渣中占24%,小麦籽实中的As以蛋白质结合形态为主,其表观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4500和5500,在消化酶的处理下,大分子蛋白质-As结合体不稳定,可发生分解变成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结合物。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耐旱种质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年对986份新育成小麦品种(系)抗旱性鉴定研究结果分析,将参试品种根据其性状抗旱指数的等级数值之和划分为抗旱型、中间型和不抗旱型;根据小麦性状对不同时期的水分胁迫反应的稳定性分为综合性状稳定型、穗数稳定型、粒数稳定型、株高稳定型和千粒重稳定型。这种划分对实现小麦品种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品种增产作用和育种上有效地选择亲本种质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覆麦秸对盐碱地小麦生长及产量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表覆麦秸和深埋麦秸能明显提高耐盐小麦德抗961的出苗率和冬前分蘖数,并使其单株鲜重、株高、公顷穗数、穗粒数、旗叶面积、旗叶鲜重、旗叶干重、旗叶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Na^+/K^+比降低,最终使小麦产量显著增加。地麦覆麦秸和深埋麦秸使耐盐小麦品种德抗961的产量构成因素明显大于对照,使前两者的每公顷产量分别达4422.45kg、3769.95kg,而对照的只有2850kg。因此,选择耐盐品种,地表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In papermaking industry, microparticle retention aid systems have been widely accepted in past decade because of their simultaneous improvements on retention and drainage but with no sacrifice in formatio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polymer retention systems. Polyacrylamide/bentonite is one of the typical microparticle retention aid systems,in which highly anionic charged bentonite is used as the microparticle component. The flocculation mechanism of this microparticle retentio…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