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敬一  倪卫达  史吏 《科技信息》2008,(23):100-100
介绍了滑坡灾害空间预测的常用理论和方法、研究特点和适用范围,指出了区域滑坡空间预测、单体斜坡稳定性预测和滑坡灾害风险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针对抚顺西露天人车卷边坡的变形发展和滑坡,通过5种滑坡灾害预报理论的分析,建立了等维新息Verhulst和等维新息尖点突变2种滑坡预报模型。以抚顺西露天矿人车卷滑坡为例,进行了滑坡预测,滑坡体稳定性的演变过程与采矿工程的关系、边坡体稳定性衰变与位移速率的关系以及“准静态”滑坡失稳体的开采控制。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体积的高精度预测,在滑坡特征参数统计的基础上,先开展体积影响因素的分布特征分析及相关性研究,以筛选出滑坡体积的重要影响因素;再利用多种优化算法和混沌理论实现极限学习机的参数优化和误差弱化,构建出滑坡体积在多维关联影响因素条件下的混沌优化极限学习机模型,以实现其预测研究.实例分析表明:三峡库区滑坡体积影响因素较多,受区域地质条件限制,各类影响因素的分布范围均较广,且波动性较强;同时,本研究中各类优化算法均能不同程度提高预测精度及运算速度,验证了各优化方法的有效性,且混沌理论能有效弱化预测误差,进一步提高了预测精度;另外,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71%,可靠性验证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也仅为1.49%,两者相当.该预测模型不仅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还具有较强的可靠性,适用于滑坡体积预测,为三峡库区滑坡规模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ARMA模型的滑坡滑动力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有效地降低滑坡灾害带来的损失、掌握滑坡滑动力变化情况,应用滑坡滑动力远程监测系统获得滑坡滑动力大小,根据滑动力时序变化特征,首次提出采用ARMA模型方法对其进行预测。通过以南芬露天铁矿2-1滑坡监测点滑动力时间序列为例进行研究,实现了该滑坡滑动力的短期预测。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率不超过3.5%,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较好,表明应用ARMA理论进行滑坡滑动力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2-噻唑偶氮苯三酚和2-苯骈噻唑偶氮苯三酚的合成方法及氢离解常数的测定.氢离解常数的数值如下:Ⅰ.2-噻唑偶氮苯三酚 pK1=1.96,pK2=5.75, pK3= 11.28;PK4= 12.16; Ⅱ.2-苯骈噻唑偶氮苯三酚 pK1= 0,72,pK2= 5.32,pK3= 10.45,pK4= 11.85.用休克分子轨道法研究了不同酸度下各种可能的离子形式,借理论计算与实际对照的方法,对各级氢离解常数作了归属.  相似文献   

6.
滑坡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一种基于非线性理论可用于滑坡失稳预测的新方法,目前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已经较成功运用于降雨型堆积层滑坡中进行预测预报,但该理论在水库型堆积体滑坡稳定性变化规律中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三峡库区某堆积层滑坡为研究对象,利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基本原理,以月库水变化量及对应的月水平位移速率分别作为滑坡的加卸载参数和加卸载响应参数,建立滑坡库水位-位移加卸载响应比预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应用于滑坡的稳定性变化规律研究中.  相似文献   

7.
滑坡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一种基于非线性理论可用于滑坡失稳预测的新方法,目前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已经较成功运用于降雨型堆积层滑坡中进行预测预报,但该理论在水库型堆积体滑坡稳定性交化规律中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三峡库区某堆积层滑坡为研究对象,利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基本原理,以月库水变化量及对应的月水平位移速率分别作为滑坡的加卸载参数和加卸载响应参数,建立滑坡库水位-位移加卸载响应比预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应用于滑坡的稳定性变化规律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全德威 《科技资讯》2009,(9):102-103
我国是一个深受滑坡灾害困扰的国家,每年由滑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异常惨重。因此,滑坡的预测预报已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对滑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重点探讨了滑坡的预测预报模型和方法,对滑坡定量预报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由于滑坡的复杂性以及预报模型和方法的局限性,简单地利用单一的滑坡预测预报模型准确地预报滑坡的滑动时间可信度不高[1].本文就是在滑坡的监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监测点的选取、监测信息的处理和变形阶段的判别,选择灰色理论Verhulst和蠕变破坏两种与所预报滑坡相适宜的预测模型对滑坡滑动时间进行了预报,两种方法相互验证,提高了预测预报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以三峡库区白水河滑坡为例,首先分析降雨量与库水位等影响因素与滑坡变形特征的响应关系,然后利用粗糙集理论对10个初始影响因子进行属性约减,筛选出影响滑坡变形的核因子集,最后基于该因子集建立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对滑坡位移速率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测试样本的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平均绝对误差为0.234 mm/d,均方差和判定系数分别为0.163和0.520。粗糙集理论在分析滑坡变形特征、筛选关键因子方面的适用性与科学性,构建的粗糙集-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模型具有较高的泛化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滑坡变形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丁恒  李阳春  李海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5):10903-10908
为对尖山营滑坡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结合收集的资料和现场调查情况综合分析,运用构造地质学、数值模拟、无人机等手段方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尖山营滑坡纵长480 m,横宽250 m,面积约1.1×10~5 m~2,滑坡体量约5.5×10~5 m~3,属中型浅层滑坡;滑坡体在多年煤层采动影响下,坡体较破碎且出现大量裂缝,持续强降雨渗入降低了滑带的抗剪强度,增加了坡体内的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从而促进滑坡体向前缘临空面发生滑动,其变形破坏模式为蠕滑-拉裂型;利用FLAC~(3D)数值模拟分析,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得到其在天然和暴雨两种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及剪应变增量云图。  相似文献   

12.
三峡水库长期运行后,库水作用使土质岸坡变形破坏加剧,甚至导致滑坡复活。受库水位变动影响和波浪作用,秭归淹锅沙坝滑坡前缘不断发生塌岸,且滑坡变形对前缘塌岸响应较为明显。因此以该滑坡为例,基于地表宏观变形、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位移数据,深部位移监测等数据,分析淹锅沙坝滑坡的变形机制。为进一步探索前缘塌岸对滑坡变形的影响机理。采用GeoStudio软件,基于生死单元技术实现不同坡面形态的淹锅沙坝滑坡的数值模拟,分析原始形态、当前坡形、塌岸发展后等不同坡面形态滑坡渗流场,应力场,位移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淹锅沙坝滑坡左侧整体变形较大;受库水作用影响,滑坡前缘发生塌岸,塌岸侧中前部的GPS监测点位移量随之增大,因而塌岸对滑坡整体稳定性有一定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淹锅沙坝滑坡是动水压力型滑坡;不同坡形渗流场结果变化较小;滑坡前缘的水平向应力分布会随坡形变化而变化,进而影响滑坡的位移变形和整体稳定性;当前坡形发生塌岸后,前缘的水平方向应力值增大,位移量随之增大,滑坡整体稳定性下降;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变形情况一致。GeoStudio软件可以较...  相似文献   

13.
永善县城所处单斜斜坡整个为一古滑坡堆积体,位于金沙江南部。自1979年开始至今,古滑坡东部H1、H2滑坡分别发生复活变形,严重威胁复活滑坡上部永善县城3.5万余人生命财产安全。本次研究采用地面调查、地表与地下位移监测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永善县城东部滑坡的复活变形特征与不同工况下复活滑坡稳定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永善县城古滑坡深层特大型滑坡,现阶段复活的H1滑坡变形迹象明显,其中以北东侧变形最为剧烈,平均水平位移速率达0.63mm/d,H1整体处于加速变形阶段;H2滑坡处于蠕动变形阶段,后缘局部发育小型拉张裂缝。复活滑坡存在三个滑动面:H1滑坡第一剪出口、H1滑坡第二剪出口、H2滑坡,通过极限平衡法中的M-P法与Spencer法对不同工况下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与评价,得出数值模拟的稳定性特征与监测变形特征基本一致,暴雨对滑坡复活变形的影响最大、地震次之,因此后期治理需要充分考虑分区域治理与截排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滑坡的稳定性以及预测滑坡的失稳模式,该文在DDA(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方法以及强度折减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DDA强度折减法。通过对西北某黄土高边坡的算例分析验证所提出的方法。验证结果表明:DDA强度折减法计算所得稳定系数为1.20,与极限平衡法计算结果一致,且其潜在的滑动面也相近。在此基础上,该文将DDA强度折减法应用于小浪底水利枢纽近坝区的东苗家滑坡稳定性及破坏模式分析中。分析结果表明:东苗家滑坡体的稳定系数为1.07;其可能的破坏模式为中部推移式滑动和后缘牵引式滑动的复合破坏模式,前缘滑塌体对其整体稳定性起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5.
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变形监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高速公路实际边坡变形监测工作的情况,采用经典灰度模型和分形理论,改进了变维分形模型,对边坡沉降变形进行模拟预测,以得到预测精度更高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本项目中,改进的变维分形的预测精度最高,灰度模型次之,常维分形预测最差。  相似文献   

16.
人工坡脚开挖引发不少滑坡地质灾害,当含有水平软弱夹层时将会进一步加快坡体失稳.为了研究具有此类地层结构黄土边坡在坡脚开挖后变形破坏形成机制和失稳破坏启动角度,以山西省吕梁市临县"5·3"大型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实际滑坡主要由坡脚工程开挖导致关键阻滑块体缺失所...  相似文献   

17.
纵向布置作为埋地管道跨越山区地形的主要方式之一,滑坡对其致灾模式与横向布置埋地管道存在显著差异,横向布置埋地管道的变形机制和减灾对策并不适用于纵向布置的埋地管道。本文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研究埋地管道承载纵向滑坡作用的变形破坏规律,分析滑坡几何形态对管道变形破坏规律的影响,探讨改变管道径厚比、埋深、内压值对减小埋地管道受滑坡作用变形破坏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埋地管道遭受滑坡作用最大的应变发生在滑坡坡脚管段;②埋地管道应变随滑坡坡度、厚度、长度增大而增大,其中滑坡厚度对管道遭受滑坡作用变形破坏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滑坡长度,最后是滑坡坡度;③减小管道径厚比、埋深、内压都能有效增强管道的抗灾能力,从管道施工难易程度、成本、减灾效果以及运营管理四个方面考虑,最佳方案是减小管道的径厚比,其次是改变管道内压,最后是改变管道的埋深。  相似文献   

18.
位移监测在滑坡评价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变形位移监测可为分析滑坡的结构和成因,评价预测滑坡的稳定性及发展趋势等提供丰富的信息,综合分析位移监测资料及滑坡地质勘察资料,能达到滑坡评价预测的理想效果,实例分析表明,位移监测能准确地确定滑坡的滑面,位移速率及位移方式等的空间差异,可用于分析滑坡体的结构,位移监测资料与人类工程活动,降雨,地下水等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可为研究滑坡的成因提供重要信息,将位移监测资料与斜坡变形破坏现象结合起来,能更多准确地判定斜坡的变形阶段,评价和预测滑坡的稳定状况。  相似文献   

19.
埋入式双排桩由于具有整体刚度大、抗侧移刚度大及抗滑能力强且受力合理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在深基坑支护与大型滑坡治理工程中.以某土质滑坡为例,利用MIDAS/GTS分别对未治理的土质滑坡和采用埋入式双排桩支护后的土质滑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从坡体稳定安全系数、坡体位移变形及剪应变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采用埋入式双排桩对该滑坡进行治理后,坡体的稳定安全系数由1.087 5提高到1.487 5,边坡达到稳定状态.同时坡体的大位移变形区域和最大位移量也有大幅度减小、剪应变带明显消失且剪应变大小得到有效控制,边坡治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垮坡组滑坡变形失稳原因及影响因素,结合已有的资料和地质调查资料分析,运用构造地质学、工程地质力学、无人机、物探等手段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个地质环境来看该斜坡体已经具备了滑坡的地质条件;连续几天的强降雨增加了滑坡体自重,极大降低了滑坡的稳定性,降雨是促使滑坡滑动的主要外在因素;在连续强降雨情况(达到饱水工况下)失稳,其变形破坏模式为压致-拉裂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