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目的比较MATCH序列与磁共振常规序列(3D-TOF,T1WI,T1WI+C)对颈动脉斑块负荷的诊断效能.方法对符合标准的41例患者行3D-TOF,MATCH,T1WI及T1WI增强扫描.采用Vessel Mass软件进行斑块体积(PV)、斑块最大横截面的管腔直径(LD)、管腔面积(LA)、血管总直径(TVD)、血管总面积(TVA)、管壁厚度(WT)、管壁面积(WA)等负荷测量,计算斑块最大横截面的管壁标准化指数(NWI),分别将3D-TOF,T1WI,MATCH序列的斑块负荷指标与增强的T1WI序列进行对比.结果 41例患者在3D-TOF,T1WI,MATCH各序列上测得斑块个数分别为100,95,85,T1WI+C为92; 4种序列检测到的颈动脉斑块左侧分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4种序列斑块左侧分布率均50%; 3D-TOF的PV,LA与T1WI+C序列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T1WI,MATCH序列的PV,LD,LA,TVD,TVA,WT,WA,NWI与T1WI+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TOF序列对斑块的检测存在假阳性,且对于斑块负荷检测有限.颈总动脉解剖学的差异造成了颈动脉左侧斑块多发,MATCH序列颈动脉斑块的负荷检测与增强T1WI序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包括对比增强T1WI、平扫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序列,在IB期宫颈癌病灶大小测量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IB期宫颈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平扫、对比增强MRI和DWI检查,分别在各个序列图像上测量病灶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0T MR LAVA技术对胃左动脉解剖变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MRI LAVA动态增强扫描患者,并进行MIP,VR,MPR重建,观察胃左动脉起源和走行.结果 300例患者中,MichelsⅠ型(正常解剖型)264例(88.0%).共有36例(12.0%)发现变异胃左动脉,其中Ⅱ型23例(7.67%),Ⅲ型1例(0.33%),Ⅴ型3例(1.00%),Ⅵ型1例(0.33%).Ⅳ型本组未发现,其他8例(2.67%).结论胃左动脉存在广泛的解剖学变异,具有多样性、复杂性.3.0T MR LAVA技术可以清晰并且立体地显示胃左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诊断脑血管性疾病及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脑血管性疾病、11例脑损伤患者行1.5T磁共振检查,扫描常规T1WI、T2WI、T2FLAIR、DWI及SWI,脑血管疾病患者中5例行增强扫描,分析比较SWI与其它序列在显示病变中的优势与不足.结果:SWI能清晰显示18例脑血管性疾病、11例脑损伤中的出血灶,病变范围、边缘及边界的显示都较其它常规序列清晰.结论:SWI能够提供比常规MRI更加详细的信息,有助于显示静脉的解剖结构、隐蔽性血管疾病、出血、脑部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2例有完整病历资料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使用飞利浦16层螺旋CT平扫和对比剂增强扫描检查,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等影像后处理技术进行肺动脉三维成像。结果1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MSCTA及MPR、MIP、VRP等重建处理后可显示双侧肺动脉主干、叶动脉、段及业段肺动脉。受累动脉9支,其中肺动脉分支栓塞者4例,肺段及段以下栓塞苦8例。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FA)的直接征象为中心型充盈缺损、偏心型充盈缺损和完全阻塞。结论16层螺旋CTA诊断肺动脉栓塞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SCT应用CTU重建成像在泌尿系统结石、占位及畸形中的技术与应用.方法:对泌尿系统多层螺旋CT扫描的病例91例,扫描包括常规薄层平扫、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所有数据传输到Vitrea2后处理工作站进行MPR、CPR、VR及MIP等三维重建.结果:(1)重建图像质量与扫描方法、图像重建方法等密切相关(.2)所有病例图像三维重建后,图像能旋转、切割、放大等清晰显示泌尿系统整体和局部细微结构、形状、走行及与周围组织关系(.3)结石患者可显示结石位置、大小及扩张的肾盂和输尿管;(4)肿瘤者局部管腔内造影剂柱变细或突然中断,管壁不光整;单纯狭窄者管腔呈逐渐变细,管壁无增厚(.5)迷走血管压迫狭窄者均位于肾盂输尿管交界处(.6)重复肾并输尿管畸形者显示双肾盂、双输尿管.结论:采用适当的扫描方法和重建方法,MSCT应用CTU重建成像在泌尿系结石、占位、畸形诊断中与静脉泌尿系造影(IVU)相比有明显优越性,更能满足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眼眶部疾病的HR-MRI影像表现,主要明确其HR-MRI信号强度的改变在眼眶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以提高对其进行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对诊断明确的208例眼眶部疾病的位置及其磁共振信号的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磁共振扫描采用1.5T磁共振扫描机,用眶部表面线圈进行高分辨率扫描,SE及FSE系列常规轴位、冠状位及(或)矢状位扫描,72例行脂肪抑制扫描、16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眼眶部可以被分成8区,各区有其各自的好发疾病。眼眶部疾病的MRI信号征象大致可分为4种信号表现。骨膜下区的皮样囊肿及亚急性骨膜下出血、肌锥外区的淋巴管瘤在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眼部脉络膜黑色素瘤在T1WI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骨膜下区及视神经区的脑膜瘤在T1WI及T2WI均为等信号;大部分病变在T1WI为等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结论:MRI信号对眶部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结合病变的位置、发病年龄,根据MRI信号可以对大多数眼眶部肿瘤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新西兰白兔制作椎间盘感染模型,分析MR不同序列对椎间盘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新西兰白兔10只,通过穿刺针将0.3 m L金黄色葡萄球菌液注入到椎间盘内,制作椎间隙感染模型.实验动物分别在细菌种植前及后5,10,15,20,30 d进行磁共振T1WI,T2WI,T2脂肪抑制及DWI成像.实验动物分别在30 d扫描后取椎间盘病理并进行观察,分析磁共振成像各病例检出时间的差异.结果术后5 d,MR各序列并未发现感染灶,10 d T2脂肪抑制序列、DWI序列观察到感染灶,表明T2脂肪抑制、DWI序列对观察腰椎感染敏感,术后15 d各序列都能观察到感染灶,但各序列观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MR可以在椎间隙感染10~15 d观察到感染灶,尤其是T2脂肪抑制序列、DWI序列更敏感.  相似文献   

9.
15例踝关节疾病的MRI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MRI对踝关节疾病的诊断作用。方法:应用MRI T1WI、T2WI、T1WI增强及毁损梯度回波(SPGR)扫描对15例踝关节疾病患进行检查,分析各类疾病在不同腿扫描技术中的征象,重点观察跟骨、距骨、关节囊及滑膜等MRI征象。结果:在15例踝关节疾病的检查中,MRI诊断骨关节病3例,滑膜炎3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结缔组织病1例,外伤改变2例,类风湿1例,滑膜增生1例,囊外软组织增厚1例,关节腔积液1例,正常1例。MRI多参数序列成像能显示骨髓腔、关节囊、滑膜的病理改变;MRI多层面扫描能清楚显示踝关节不规则骨及其解剖形态。结论:应用腿多参数、多层面扫描,对显示踝关节复杂的三维结构以及软组织的层次具有独特的优势,对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病变的检出及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探讨腹主动脉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 MRA)方法和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使用1.0T超导型MR扫描机,表面线圈、腰椎以及部分胸椎相控阵线圈。对48例病人进行腹主动脉3D-CE MRA增强扫描。检查时嘱咐患者屏气,于静脉内团注Gd-DTPA对比剂进行腹部动脉期相的扫描,用3D-FLASH序列采集图像;检查的病例96%获得了满意的图像,经M IP重建后,能够清楚显示腹部动脉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的部位、大小及其狭窄的程度。19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及手术证实的病例中,3D-CE MRA显示腹部动脉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为100%;高质量的腹部动脉MRA图像依赖于注药后扫描时机的准确性,注药流速与总量的合理性,合适的扫描序列,以及操作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连续2DTOF法MRA无创成像技术探讨椎动脉病变的MRA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50例椎动脉病变病人和50例正常人分别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把正常人椎动脉平均分三段测量直径,得到MRA椎动脉正常值,左侧(4.1±0.79)mm,右侧(3.2±0.83)mm.350例椎动脉病变病人中,椎动脉扭曲26例,椎动脉狭窄320例(其中轻度狭窄85例,中度狭窄147例,重度狭窄88例),椎动脉完全闭塞4例.结论:MRA是椎动脉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对本病的诊断、分型、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快速场梯度场回波技术(FFE)在急性期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怀疑急性期脑出血的患者在行CT及常规MR头颅平扫序列后均加做FFE序列检查,比较其诊断价值.结果:30例临床怀疑急性期脑出血的病例中,21例在CT上清晰显示的24个血肿在FFE序列均能清晰显示,而另外3例脑干小血肿显示较CT清晰,有6例在FFE发现的多个直径2-5mm的圆形或斑点状的低信号在CT及常规T2WI上均未显示.结论:FFE序列在急性期脑出血中以及微量出血中有明确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10月-2012年2月共收治的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其疗效,并随访3。18月。结果80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狭窄率为(78±11)%下降到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6±3)%。术后无颅内出血、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例有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但无新的脑梗死,DSA复查发现3例再狭窄其狭窄率均约32%但无症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A)的发病情况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plasma homocysteine,pHcy)与CAA的相关性。方法:对179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并按动脉硬化程度分组,比较不同程度CAA组患者pHcy水平的变化,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以及pHcy、血脂等生化指标。结果:①入选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59.2%,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9.5%;②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显著性相关;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Hhcy)不稳定斑块率(50%)大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不稳定斑块率(28.97%),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脑梗死患者Hhcy率(46.28%)大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Hhcy率(27.59%),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较低,但普遍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Hhcy是CAA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是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SW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90例DAI患者,均行常规T1WI、T2WI、FLAIR和DWI及SWI扫描.结果:SWI在90例DAI患者中,能够发现常规MRI不能显示的微灶性出血,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结论 :SWI序列能够清晰显示DAI患者出血灶的部位和数目,能够准确反映创伤的严重程度,为DAI的诊断、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苦菜总黄酮对高脂血症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24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8只)、高脂模型对照组(8只)、苦菜总黄酮药物组(8只);正常对照组饲普通标准饲料,模型对照组、苦菜总黄酮药物组先导管球囊损伤兔左侧颈总动脉然后喂饲高脂饲料;同时苦菜总黄酮药物组每天灌胃苦菜总黄酮液3ml/kg,而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水。实验满12周后停药禁食12h,耳缘静脉取血8-10ml用于做血脂、Hs-CRP检查;用10%乌拉坦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分离左侧颈总动脉,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组织Hs-CRP含量,在显微镜下观察颈动脉内膜斑块的病理学改变。结果正常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血脂,血清及斑块组织Hs-CR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苦菜总黄酮药物组与模型对照组血脂、血清及斑块组织Hs-CR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苦菜总黄酮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调脂、抗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总能计算研究了金属Ir(110)表面结构以及氧原子的吸附状态.计算得到Ir(110)-(1×1)的外层表面间的弛豫分别是-13.3%(△d12/d0)和+6.1%(△d23/d0),表面能σ=175meV-2,功函数Φ=5.22eV;相应的Ir(110)-(1×2)缺列再构表面的△d12/d0=-9.7%,△d23/d0=-2.4%,表面能为169meV/2,Φ=5.33eV.研究Ir(110)-(1×1)和(1×2)再构表面氧吸附,发现各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值均为正值,表明吸附为放热反应,且氧原子最有可能吸附在短桥位(shortbridgesite,SB).同时我们还模拟计算Ir(110)-(1×2))缺列再构表面和氧吸附再构表面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图像并记录STM针尖的起伏变化,结果显示表面吸附氧的位置远高于{001}方向的铱原子列,但是在STM形貌图上氧原子基本上没有凸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千伏级锥形束CT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的监测及分析鼻咽癌(NPC)调强放射治疗(IMRT)中误差对靶区和危及器官物理剂量学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鼻咽癌患者5例。应用医科达Synergy肿瘤治疗系统IGRT-CBCT(Conebeam CT,CBCT),每次照射钱获取X线容积图像(XVI),将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靶中心匹配。获得x(左右)、y(头脚)、z(腹背)方向误差,并通过Pinnacle治疗计划系统研究误差在鼻咽癌放疗中对剂量分布的影响。结果: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分别为(-0.55±1.14)mm、(-0.20±2.52)mm、(-0.56士1.18)mm,GTVnd总剂量变化范围0.29—11.54%,GTVnx为-0.27~0.54%,左晶体为-11.95~0.10%,右晶体为-18.27— -0.04%,脊髓为-0.15~8.35%,脑干为-5.50—6.15%。结论:鼻咽癌IMRT具有一定程度的摆位误差。在KV—CBCT系统下进行实时摆位误差纠正,可进一步降低摆位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提高摆位精度。并提高靶区及周围器官所受计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第三代骨水泥技术在人工全髋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0年6月-2006年1月采用第三代骨水泥技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37例44髋,并分析其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总输血量、术前与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周、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手术时间(84.5±6.3min),总出血量(558.4±46.5ml),平均输血量(332.5±21.5m1),术前Harris评分(37.2±12.5),术后Harris评分(90.5±11.5),术后与术前Harris评分比较t=16.541,P〈0.05。术后并发症,脱位1例,精神症状1例。本组病例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4~27.2月,平均12.6月,X线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结论第三代骨水泥技术在人工全髋置换术中应用效果令人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