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价值。方法:2001年2月至2002年3月采用腹腔镜行子宫肌瘤剔除术27例。手术指征:压迫症状;肌瘤生长快;合并附件病变及不育。结果:单发肌瘤18例,前壁肌瘤13例,后壁及宫底肌瘤各7例。肌瘤大小0.5—8cm(平均4.8cm)。共剔除肌瘤43个,包括17个壁间肌瘤及26个浆膜下肌瘤。19例子宫切口进行了缝合。肌瘤≥4cm与肌瘤<4cm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加(p<0.01)。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5.2d。1例术后左下腹穿刺口感染。术后2mo随诊时术前有症状术后均改善。结论:浆膜下肌瘤或靠近子宫浆膜壁间肌瘤,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术手术效果好,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阴道和腹腔镜下2种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特点,以指导临床术式的选择. 方法: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问我院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58例(阴道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78例(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阴式组手术时间(59.58±27.72)min短于腹腔镜组(114.62±33.12)min.术中出血量阴式组(100±87.04)ml少于腹腔镜组(142.31±140.42)ml.术后阴式组患者的排气时间(29.5±7.86)h,住院时间(5.75±1.1)d;腹腔镜组(37.23±9.69)h住院时间<6.62±1.4)d;2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效果优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术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剖宫产术同时行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2例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同期894例妊娠无子宫肌瘤单纯剖宫产术的产妇对照。结果:术后24h出血量、术后病率及术后住院天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P〈0.05),肌瘤较大、多发肌瘤的手术时间长、出血多。结论:无论术前或术中发现子宫肌瘤,应尽量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以减少患者第二次手术的痛苦及手术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开腹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其中40例经腹子宫肌瘤剔除(开腹组),40例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腹腔镜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情况及住院费用.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术后镇痛药使用、住院时间腹腔镜组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而住院费用腹腔镜组较开腹组高(P<0.05).结论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符合微创治疗原则,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5.
马艳芬 《科技信息》2010,(35):I0450-I0450,I0453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腺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等都是临床上常见的子宫良性病变,达到手术指征的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临床上常见的几种手术方式包括经腹子宫切除术(经腹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子宫次全切除术,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经阴子宫切除,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肌瘤、腺肌瘤剔除术,宫腔镜下子宫肌瘤、腺肌瘤切除术,每种术式都有它的适应征和局限性,而且对患者的心理和术后生活质量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提倡治疗方法的个性化选择,综合考虑患者的全面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42例子宫腺肌病和47例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以及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超声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9.4%和71.4%。宫腔手术史、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症状、病灶内部及边界回声以及CDFI血流走行有助于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对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生育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复发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子宫肌瘤患者162例,接受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者70例为观察组,接受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者92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妊娠及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并对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术后妊娠率为83.7%(77/92),复发率为17.4%(16/92);观察组术后妊娠率为84.3%(59/70),复发率为15.7%(11/70).两组患者术后妊娠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 3,0.080 5,P=0.919 3,0.776 6).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术前产次、肌瘤数目、肌瘤大小以及肌瘤分型是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而年龄、BMI、肌瘤数目以及术前产次是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妊娠率无明显影响,但不能显著改善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阴道子宫系列手术的临床分析.方法:经阴道行全子宫切除,子宫肌瘤剔除术,附件切除43例.随机选择同期住院开腹手术33例.进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盆腔感染率,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排气时间进行比较.结果经阴道子宫系列手术组,具有术后住院天数短,术后排气时间低于开腹手术组.结论:经阴道子宫系列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只要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这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1992年至1997年间收治子宫肌瘤20例.根据肌瘤生长部位、肌瘤大小、数目、年龄、有无并发症及对生育要求,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及手术范围,其中以腹式子宫全切除术占多数,其次为阴式宫颈管粘膜下肌瘤摘除、腹式子宫肌瘤剜除术.三种不同术式,未发生手术后并发症.分析认为,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与术式选择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48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德国蛇牌单、双电极电子腹腔镜实验子宫肌瘤剔除术.结果通过对48例患者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效果观察,其中浆膜下子宫肌瘤手术治疗效果最满意.肌壁间肌瘤小于1/2肌瘤核位于肌壁间内,手术成功率高,出血少.瘤体2/3位于肌壁间内,手术成功率较低,往往因术中出血多而中转开腹手术.娴熟的缝合技术和缝合技巧是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关键.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属微创手术,切口小,创面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是目前保留生育要求的较为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1.
对459例经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的分析,发现近年来有扩大手术指征的趋势,本组有40%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因B超或普查发现子宫肌瘤而要求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未发现肌瘤或肌瘤仅绿豆大小者占5%,在切除子宫的同时切除卵巢358个,其中正常卵巢组织占48.8%。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用于腹腔镜下子宫大肌瘤剔除术中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间术前诊断为子宫肌壁间肌瘤,肌瘤直径为10~13 cm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术中于子宫肌瘤表面、子宫体前后壁3点注射垂体后叶素,对照组术中用缩宫素同样方法注射。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无一例中转开腹。研究组手术时间(60.5±20.5 s)显著短于对照组(90.2±20.8 s)(P0.01);术中出血量(60±13 mL)明显少于对照组(100±20 mL)(P0.01);术后病率为0.06%(2例),低于对照组0.13%(4例)(P0.01)。结论垂体后叶素3点注射法应用于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大肌瘤剔除术中是非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困难子宫除的方法和手术原则。方法:对大理州妇幼保健院1982年至2001年困难子宫除307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下列为困难子宫除情况,即:宫颈肌瘤78例,巨大子宫肌瘤74例,严重粘连的子宫肌瘤67例,阔韧带肌瘤65例,侵蚀性葡萄胎15例,子宫肌瘤并妊娠8例。该组病例手术成功,末发生意外损伤。手术严重出血的病例经及时抢救康复。结论:术前诊断明确,术中处理方法得当,操作认真仔细是做好困难子宫除的三大要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改良式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方法在LAVH-I型的基础上结合部分Ⅲ型,即在镜下离断双侧圆韧带、输卵管、卵巢固有韧带(或卵巢悬韧带),打通阴道后穹窿,并离断双侧骶韧带;经阴道处理主韧带及子宫血管。结果5例患者全部成功实施改良式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110 min,术中出血80~250 mL,平均165 mL,无1例大出血、副损伤及术后病率。结论改良式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既克服了开腹手术和阴式手术的缺陷,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特别适合初学者和基层医院开展,是子宫切除方式的又一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5.
子宫肌瘤经米非司酮治疗后,肿瘤体积变小。为解释此现象,我们研究肌瘤组织经米非司酮治疗后的超微结构。方法:将有子宫肌瘤症状的妇女22人随意分成2组(对照组12人,米非司酮组10人)。患者年龄为30~50岁,平均为4209岁。米非司酮组患者在手术前一周,每天口服米非司酮25mg。切除子宫后,立即取一块肌瘤组织用于制备电镜样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米非司酮组的肌瘤组织有下列形态改变:(1)肌瘤细胞水肿,部分质膜破裂;(2)肌丝排列紊乱;(3)线粒体水肿,粗面内质网渠明显扩张;(4)胞核内陷,染色质浓缩并聚集于核膜;(5)血管腔变狭,部分内皮细胞突出上皮层或脱离上皮层。结论:上述形态改变提示,在米非司酮作用下,肌瘤组织处于缺氧状态,其原因可能与米非司酮的抗孕酮作用有关,因为孕酮可抑制子宫动脉及子宫肌层的肌细胞收缩。内皮损伤或缺氧将增强血管收缩物(内皮素-1)的释放,这将使肌瘤组织的血供应变得更差,并造成肌瘤细胞的变性和坏死。此外,有研究表明,米非司酮可降低子宫肌瘤组织生长因子(例如EGF,IGF,FGF)的合成,因此引起的生长抑制也将有利于肌瘤体积的缩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对30例要求保留正常月经或生育功能的子宫肌瘤的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同期40例开腹手术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的术后使用抗菌素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肠功能的恢复时间较开腹组的短,(P<0.05);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较开腹组的多(P<0.05).结论腹腔镜下能够完成子宫肌瘤剔除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宫腔镜下切除各种类型的粘膜下子宫肌瘤手术的适应症和优点。方法:经宫腔镜联合B超手术切除粘膜下子宫肌瘤53例,其中0型28例,Ⅰ型16例,Ⅱ型9例,肌瘤大小1~2cm4例,2~4cm18例,4~6cm30例,6~8cm1例。经阴道行宫腔镜电切,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各类型粘膜下子宫肌瘤均手术成功,术中出血量20~160ml,无并发症,0~I型术后满意率为100%,Ⅱ型为93.3%,结论宫腔镜粘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安全,可靠,是治疗粘膜下子宫肌瘤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宫腔镜下切除各种类型的粘膜下子宫肌瘤手术的适应症和优点.方法经宫腔镜联合B超手术切除粘膜下子宫肌瘤53例,其中0型28例,Ⅰ型16例,Ⅱ型9例,肌瘤大小1~2cm4例,2~4cm18例,4~6cm30例,6~8 cm 1例.经阴道行宫腔镜电切,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各类型粘膜下子宫肌瘤均手术成功,术中出血量20~160ml,无并发症,0~Ⅰ型术后满意率为100%,Ⅱ型为93.3%,结论宫腔镜粘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安全,可靠,是治疗粘膜下子宫肌瘤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阴式子宫切口憩室切除修补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并行阴式子宫切口憩室切除修补术的53例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无任何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45例经期延长,其中4例失访,术后月经缩短天数为1~20 d不等,平均(6.7±3.7)d,其中40例术后经期正常,2例经期较前明显缩短,3例月经症状无好转;2例经期延长伴不孕患者术后经期正常,其中1例自然妊娠并足月剖宫产分娩;2例经间期阴道流血患者术后症状无明显好转。术后42例患者复查阴道彩超,结果显示35例憩室消失,4例憩室较前缩小,3例憩室无变化。手术有效率达89.8%。结论:阴式子宫切口憩室切除修补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是一种微创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孕酮促进子宫肌瘤生长,米非司酮则可缩小肌瘤体积。为进一步了解米非司酮的抗孕酮作用,本文研究米非司酮治疗后子宫肌瘤细胞的雌、孕激素受体状况。方法:将有子宫肌瘤症状的妇女22人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12人,米非司酮组10人)。患者年龄为30~50岁,平均4209岁。米非司酮组在手术前一周,每天口服米非司酮25mg。切除子宫后立即取一块肌瘤组织及子宫内膜,在福尔马林固定,以后用石蜡包埋。肌瘤样品经单克隆抗体及LSAB反应后,用于研究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利用计算机分析系统测定平均密度做受体的定量分析。子宫内膜组织用于月经周期的组织学分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米非司酮组显示(1)雌激素受体含量在增生期明显增加(P<005);(2)雌激素受体含量在分泌期无明显变化(P>005);(3)孕激素受体含量无论是在增生期还是分泌期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米非司酮能降低肌瘤细胞的孕激素受体含量,这样它可抑制孕酮促肌瘤组织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