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7 毫秒
1.
长白山区道路建设对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和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等两栖类动物繁殖生境产生不利影响。2021—2022年,以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区公路两侧50 m内分布的45个繁殖池及其周边环境为研究对象,依据两栖类生活史,调查两栖类繁殖池溶氧量、水位变化及两栖类动物道路致死量,在总体掌握路域两栖类动物繁殖地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将环长白山区公路路域两栖类动物退化生境分为枯枝落叶堆积水域、水位下降区域、两栖类动物公路致死区域3种类型,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改善路域两栖类动物产卵环境,减少两栖类动物道路致死和保持两栖类动物种群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两栖动物的皮肤抗菌肽是抵御外界微生物侵袭的有效屏障之一.此文综述了两栖动物皮肤抗菌肽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天然抗菌肽的分离、纯化、基因克隆与表达的过程,并展望了其在农业和临床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小学科技》2009,(8):30-31
两栖类动物既能在水中栖息,也可登陆活动。全球现在两栖类动物约有3000多种,绝大部分体形较小。大鲵在两栖类动物中犹如鹤立鸡群,小的体长在60~70厘米之间,最大者体长可达1.8~2.0米,重达20--25千克。前些年在湖南桑植还曾捕到一条3米多长,73.5千克重的巨形大鲵。  相似文献   

4.
两栖动物性别决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两栖类动物性别决定的因素有环境因子、性别决定基因、性染色体和性激素等.本文系 统地回顾了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因素在两栖类动物性别决定中的关系,为两栖类动 物性别决定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动物发声与发声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两栖类动物中,发声行为的中枢调控以及听觉、激素的作川机制已经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本文试图对这方面的研究历史、现状以及未来进行综合性论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使用C18反相柱,采用线性梯度洗脱从沼水蛙皮肤分泌物中分离纯化出抗菌肽,应用纸片法测定抗菌活性,并测定抗菌肽氨基酸组成.然后进行序列比对和空间结构预测,从抗菌肽的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推测抗菌肽的抗菌机制,并展望了抗菌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近年因病原性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迫切需要从各种自然资源中寻找新的抗菌药物;因两栖类抗菌肽具有分子量小、水溶性好、抗原性低、抗菌作用强等优点,成为筛选抗菌药物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就两栖抗菌肽的生物活性、分子结构、家族分类、抗菌分子机制、应用价值及研究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当前的研究表明,两栖类抗菌肽除具有抗菌作用外还有抗病毒抗肿瘤溶血等作用;它们因结构可分为3类:线性α-螺旋多肽、环性肽和含10~13个氨基酸残基长度的多肽;目前已发现抗菌肽有很多家族如Magainin家族、Aurein家族、Bombinin家族、Bombinin-like家族Brevinin家族等抗菌肽家族不同其生物活性也不同;它们杀菌主要通过膜裂解或膜不裂解机制完成;已发现两栖类抗菌肽在临床医药、食品保鲜防腐、农业生产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随着在分子水平上深入的研究,两栖类抗菌肽将突破表达量低、特异性差、产量小、成本高等局限性,为人类制备新型抗菌药提供更多可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8.
两栖动物皮肤几类生物活性多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冰  王剑 《科技信息》2011,(5):I0115-I0115
两栖类动物皮肤是一个多功能具有防御,水调节等作用的组织。该组织生理结构特殊,为适应生活环境,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一套具有抗茵,抗病毒以及调节等生物功能的良好化学系统。该化学系统含有多种物质,本文综述了其中几种物质包括抗茵肽,缓激肽,促胰岛素释放肽及抗氧化肽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9.
再生(regeneration)原来是动物的一种天生能力,低等动物的再生能力高于高等动物。如把一条蚯蚓切在两段,过几天,缺头的那一端会长出一个新头,缺尾的那一端会长出一条新尾,结果变成了两条蚯蚓。某些两栖类动物,尤其是有尾两栖类动物,如蝾螈,具有很强的使失去的肢体再生的能力。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细胞受到伤害后会释放出某些化学物质,以刺激邻近细胞发生分裂,实现再生。这种物质,被称为细胞生长因子。能使神经  相似文献   

10.
观赏鱼,观赏鸟,对一般人来讲,不会感到陌生,但观赏蛙蟾却是一件新鲜事。广州动物园1995年新建成的生态型蛙蟾馆,是一个展示蛙蟾类生活生态的窗口,向游客介绍了动物由水向陆进化的知识。蛙蟾在两栖类动物中最为常见,种类和数量也最多。成体多栖息在池塘边、稻田或潮湿的地方,用肺、皮肤和口腔内膜进行呼吸。幼体蝌蚪与鱼类相似,生活在水中,用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非哺乳脊椎动物的性别决定机制,它是多种转录因子和生长因子相继表达和相互调控的结果.鸟类的性别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爬行类为温度性别决定的典型.大部分两栖类动物性别受环境因素影响,但发现DMRT1和DAx1可能与其精巢发育有关.鱼类性别决定和分化方式差异很大,多种因素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2.
抗菌肽或抗微生物肽因具有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共同特性,近年来科学家又将这些肽类称为"天然抗生素",有望在将来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药物替代现有的化学类抗生素.海洋动物中蕴藏着世界上丰富的抗菌活性物质,研究与开发应用海洋动物抗菌肽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简要总结了课题组近年来在我国海水养殖鱼类抗菌肽hepcidin和青蟹抗菌肽scygonadin的研究进展,从抗菌肽的蛋白分离、纯化、基因克隆、基因表达模式、基因工程表达以及抗菌肽合成与表达产品的抗菌活性等进行了简要细致的叙述,对深入探索海洋动物抗菌肽在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开发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爪鲵生存环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爪鲵(Onychodactylusfischeri)是我国罕见的有尾两栖类动物,它与其他小鲵科动物的区别是指(趾)端具黑色的角质爪,这在两栖类动物中是不多见的。爪鲵属世界上已知有2种,我国仅1种,分布于辽宁、吉林的很小范围内;国外见于朝鲜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模式标本产于俄罗斯乌苏里边区哈巴罗夫斯克。前《苏联动物红皮书》将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我国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1998年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己将该种动物列入濒危级保护物种。探寻爪鲵爪鲵的种群状况、栖息地保护及其生物学特征如何,很多年来人们对其知之甚少。由于它分布地…  相似文献   

14.
曲阜地区的无尾两栖类未见前人有正式报道[1]—[5],笔者自1979年以来注意收集当地两栖类动物标本,1983年5—6月份与张林义、刘兴坦一起又进行了调查。获标本130余号。现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天然抗菌肽主要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植物的组织或者细胞表达分泌而来,其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各类抗菌肽由于其结构和组成的不同导致其作用机制也各不相同.但由于抗菌肽主要作用于靶细胞的质膜,因此关于抗菌肽作用机制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靶细胞质膜结构影响的研究.文中综述了近年来抗菌肽抑菌机制研究中质膜相关研究方法,旨在为开展新型抗菌肽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切除蟾蜍脑下垂体对皮肤颜色的影响,这是生理学实验的传统内容。其实验目的是通过切除脑下垂体,观察蟾蜍皮肤颜色的变化,从而了解脑下垂体间叶释放的黑色细胞刺激素对皮肤黑色细胞活动的影响。但是,以往做该实验时往往效果不佳。有的实验在切除蟾蜍脑下垂体后出现皮肤颜色变淡的结果;也有的实验在切除蟾蜍脑下垂体后出现皮肤颜色变深的结果。为了找出引起这两种完全相反结果的原因,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其关键在于切除蟾蜍脑下垂体的手术方法。目前生理学实验指导书籍对该实验方法介绍过于简单,对两栖类动物脑下垂体的位置和形态结构的特点未加说明。为了使实验取得理想的结果,有必要改进以往的实验方法。现将我们改进了的实验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天然微生物脂肽本质上是抗菌肽的一种,是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广谱抗菌性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但抗肿瘤、杀虫及溶血栓等生物学活性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为深入探究抗菌脂肽的结构特性和抑菌机制,需要高效和有目的 筛选出多种产脂肽微生物.综述了产脂肽的3类微生物脂肽的结构特征、作用机制及应用情况等,分析了产量低及实践应用不成熟等问题,并对未来脂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花背蟾蜍是我国分布较广的两栖类动物,在生物医学中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医学、药学等实用价值,其饲养前景广阔。近年来由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及人为对野生蟾蜍的大肆捕捉,不仅促使野生蟾蜍的数量急剧减少,而且在某些地区甚至呈毁灭性破坏,进而引起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9.
<正>恒温动物在一般认识上是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名片,而不能维持体温的鱼类和爬行类、两栖类动物多被称为冷血动物。但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Nicholas Wegner团队于201 5年5月在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动摇了这一认识。尽管此前已经发现某些擅长运动的鱼类可  相似文献   

20.
综述近年来有关抗菌肽抗细菌、肿瘤、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抗菌肽是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中的一类带正电荷的小分子多肽,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也具有抗真菌、肿瘤、病毒的活性。已有的研究普遍认为抗菌肽的杀菌机理涉及抗菌肽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迄今大部分相关研究都集中在抗菌肽与细胞膜之间的相互作用上,抗菌肽还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来抑制细菌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