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西施舌稚贝与仿刺参幼参混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控制水温25℃下,设置5组壳长(4.83±0.14)mm,质量(0.041±0.004)g的西施舌稚贝,每组249粒,分别混养湿质量(0.524±0.010)g的仿刺参5,10,15,20头,设无刺参的西施舌单养组作为对照.经30d的饲养,各组西施舌成活率均较高,在89%以上.混养西施舌壳长的生长较单养有显著差异(P<0.05),混养组间西施舌壳长差异不显著(P>0.05).H15西施舌壳长增长最多为(9.03±0.21)mm,西施舌的质量生长方面,单养和混养以及混养组间都差异极显著(P<0.01).H15西施舌增重最大为(0.490±0.107)g,混养的刺参成活率为100%,至实验结束,H05和H10组刺参质量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H15则持续增长;H20一直呈现负增长.  相似文献   

2.
采用海藻酸钠固定化培养6株海洋微藻,并将微藻藻珠引入西施舌幼贝育苗水体混养,通过测定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氮质量浓度的变化,测量幼贝的生长量,研究微藻藻珠对西施舌育苗水体水质的调控作用以及对西施舌幼贝成活率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西施舌幼贝混养水体中,氨氮质量浓度下降了74.7%,亚硝酸氮质量浓度下降了97.7%,与对照组相比,混养促进了幼贝的生长,提高了幼贝的成活率,生长量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84.9%.  相似文献   

3.
西施舌稚贝对3种微藻选择性及摄食率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西施舌稚贝的摄食率及藻类选择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施舌稚贝对直径11.2 μm四爿藻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而对云霄微型藻和牟氏角毛藻的摄食率均偏低.西施舌稚贝对四爿藻的摄食率在第5 h时达到最高值(174.928×10-5mg·h-1).当西施舌稚贝分别摄食3种藻类时,在适宜的藻类密度范围内,摄食率均随着藻类密度的增大而迅速增加,当藻类密度达到一定值后,摄食率呈下降趋势.西施舌稚贝摄食率与藻类密度之间关系适用二次多项式表示.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应用组织学技术,对四例不同时期野生成体雄性黄鼬的生殖腺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生殖腺在11月份处于静止期,自12月份开始发育,翌年1月份生精细胞及间质细胞结构变化显著,至同月中旬在附睾尾部出现精子,即生殖腺已具成熟.该结果较一般资料所述的雄鼬发情时间有所提前.  相似文献   

5.
在对长乐漳港海域水动力模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质点跟踪的方法,模拟外文武海湾围垦前后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浮游幼体的漂移轨迹,并由此评价海湾围垦对西施舌苗种资源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围垦前,西施舌浮游幼体经过10d的漂浮与迁移后附着于海湾口门附近海域,分布范围较大;围垦后,西施舌浮游幼体最后的附着区域在垦区外侧,分布范围较小;外文武海湾围垦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西施舌浮游幼体在变态为稚贝之前的浮游轨迹,使之不能在饵料丰富的海湾口附近附着.这说明了外文武海湾围垦是导致垦区外侧西施舌分布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西施舌的生物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采用室内人工培育的方法,连续观察、显微摄影及描绘西施舌自受精卵至幼虫、稚贝与幼苗的形态,并全面而系统的叙述整个生活史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及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7.
泥蚶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生殖细胞发育的宏观和组织切片观察以及各期生殖细胞在滤泡中所占的比例,泥蚶的生殖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五个阶段。按肥满度的变化并结合性腺组织切片确定,泥蚶的性腺发育在青岛海区一年一个周期。繁殖期在7月上旬至8月下旬,繁殖盛期在7月中旬互8月中旬。至少有二次集中排放过程。  相似文献   

8.
厦门翡翠贻贝生殖腺的成熟季节为7—11月,其中以7—9月为性腺发育最成熟的时期,也就是产卵的季节。 贻贝性腺发育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1)性腺形成期:时间2—4月,月平均水温13.2—19.9℃,(2)性分化期:时间4—7月,月平均水温19.9—29.2℃,(3)产卵期:时间7—11月,月平均水温29.2—21℃,(4)耗尽期或休止期:时间12—1月,月平均水温16—15.5℃。 翡翠贻贝大多系雌雄巽体,但有少数雌雄同体出现于4—5月间,这种贻贝有性变现象,它的转变和水温及食料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西施舌的生活史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采用室内人工培育的方法,连续观察、显微摄影及描绘西施舌自受精卵至幼虫、稚贝与幼苗(壳长5mm)的形态,并全面而系统地叙述整个生活史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及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从组织学方面研究了白棘三列海胆生殖系统的构造及其性腺发育分期.结果表明,白棘三列海胆的生殖腺为5列,由系膜悬挂于各生殖腔内.卵巢为滤泡型,在滤泡的边缘为卵原细胞和卵黄形成前期卵母细胞,而在滤泡的内部为卵黄形成初期卵母细胞、卵黄形成后期卵母细胞和成熟卵细胞,当卵母细胞内的卵黄完成积累后,经两次成熟分裂,分裂为成熟卵子.精巢也为滤泡型,精原细胞由滤泡壁原始的生殖细胞产生,进而依次发育为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白棘三列海胆生殖腺发育周期可分为:恢复期、生长期、成熟前期和排放后期,通过解剖观察及组织切片显示,全年中除5月份之外,其余各月份均可进行白棘三列海胆的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11.
育苗场综合利用技术,适用于我国南北沿海虾、贝育苗场(室)。在只增加少量设备投资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常年生产,进行多种、多茬人工育苗,做到一场多苗;一池多育。该项目根据不同海洋生物繁殖季节的差异和同种海洋生物生殖腺发育,主要受水温控制的  相似文献   

12.
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性腺发育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尼罗罗非鱼性腺发育从孵出至精卵成熟,经过五期(Ⅰ—Ⅴ)。在水温27—30℃下需时110余日始排卵、排精。排卵、排精后的卵巢和精巢为Ⅲ期。卵巢内含空滤泡、2时相和3时相的卵母细胞。  相似文献   

13.
1992年10月至1993年9月间,对分布于山西太原晋祠泉的弧形胶串珠藻Batrachos permum arcuatum生长的物候期进行了研究.定期测定水温、pH值、流速、藻体出现频度、平均盖度和藻体的一些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晋祠泉水体温度、pH和流速季节变化幅度不大;(2)藻体的出现频度和盖度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从秋季到次年的春季逐渐增加,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在5月份;(3)藻体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从晚秋到早夏生长良好,在春末夏初生长达到高峰,而且藻体各部分的生长和发育基本上同步.  相似文献   

14.
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了花背蟾蜍(Bufo raddei)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迁移、生殖嵴的形成、初生性腔的形成及性腺的分化。以期待提供更多有关花背蟾蜍的生物学资料。结果表明:花背蟾蜍生殖嵴是由PGCs迁入至腹腔静脉腹侧的背肠系膜后,与此处的体细胞共同形成。当蝌蚪发育至Gosner 23期时生殖嵴出现;Gosner 27期生殖嵴中央部位可观察到小的裂隙,即初生性腔;Gosner 33期在部分个体的原始生殖腺中可观察由初生性腔演化而成的次生性腔,将分化为雌性的标志;Gosner 38期部分个体原始生殖腺中可观察精小囊以及初级精原细胞,即将要分化为雄性的标志。花背蟾蜍生殖腺的分化和发育与中国林蛙、泽蛙等两栖类基本相同,但在生殖嵴和初生性腔的形成均早于它们。  相似文献   

15.
井冈山江西杜鹃的物候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分布于井冈山的野生花卉江西杜鹃为研究对象,经2009~2010连续两年对其萌芽期、新梢生长期、展叶期、开花期、果熟期等主要物候期进行观测,获得了该野生花卉的物候期数据,结果表明:(1)4月中旬叶芽和新梢开始萌动和生长,此时植株进入生长期;(2)9月初花芽开始膨大,次年3月25~28日始花,4月15~18日开始进入开花盛期,随后进入果实生长期;(3)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果实成熟盛期,10月中旬以后果实开始脱落。  相似文献   

16.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浙北海域青石斑鱼的资源,探索这一名贵鱼类的增养殖途径,我们于1980-1981年间,对青石斑鱼的繁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青石斑鱼是雌雄同体,雌性先熟的性变鱼类;因其各时相卵母细胞发育为非同步性,属分批产卵类型。性成熟周期为一年一次。浙北青石斑鱼的卵巢自8~9月至翌年4月均处于I期,并以I期越冬,其卵母细胞的发育与水温关系密切,当水温20℃左右时即进入产卵期,而盛期一般在23-24℃左右,由于水温的年间差,产卵期也相应变动,一般5月下旬或6月上旬开始产卵,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盛期。  相似文献   

17.
用常规方法在1988年初至1989年底对161只乌龟的肥满度、肝系数、脂肪系数和生殖腺系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肥满度、肝系数、脂肪系数在10月份均达到全年最高水平(16.94±0.26;0.584±0.033;8.45±0.05),而在4月份水平最低(15.05±0.25;0.397±0.032;5.08±0.16)。雄性生殖腺系数10月份最高(0.45±0.03),4月份最低(0.26±0.11);雌性生殖腺系数4月份最高(3.67±0.84);7月份最低(0.33±0.09)。各项指标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鄱阳湖水体的季节性水质变化特征,选取鄱阳湖7个湖面点分别于2016年1、4、7、10月采集表层水样代表四个季度采样,对各季度水质理化参数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水质理化参数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高水位期(4月与7月)水体流速慢,高透明度、高水温,营养盐浓度低,叶绿素a浓度高,水体水质基本达到Ⅲ类水以上;低水位期(1月与10月)流速快,浊度高,低水温,营养盐浓度高,叶绿素a浓度低,除1月份都昌PYH3位点水质为Ⅴ类水外,其他点位的水体水质为Ⅲ、Ⅳ类水。PCA分析结果显示,鄱阳湖水体低水位期(1月与10月)水质主要受氮磷营养盐与CODMn的影响,而高水位期(4月与7月)营养盐浓度对水质影响较小,主要受水温、水体透明度与叶绿素a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人工养殖的大黄鱼性腺发育及性周期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描述了大黄鱼生殖细胞发生的形态特征及性腺发育规律。证实海区网箱养殖的大黄鱼可以达到性成熟。雌鱼完成第一次性周期需要3年,雄鱼则提早1年。每年4月中旬至6月,9月至10月均为大黄鱼繁殖期。雌鱼产后卵巢经恢复发育至第Ⅱ期进入越冬。翌年3—4月迅速经第Ⅲ期发育至第Ⅳ期。少部分雌鱼在秋季成熟,但都必须经人工诱导方可产卵。雄鱼精巢在大部分季节均能产生精子,越冬时发育亦处于第Ⅱ期。  相似文献   

20.
双齿围沙蚕的雌性生殖腺比较特殊,始终没有上皮组织或结缔组织的膜包被,即不呈现一般生殖腺的具体形状。其生殖腺几乎分布于每一体节的体腔内成簇的生殖细胞团,卵原细胞团经增殖后发育到卵母细胞就散开,继续发育直至成熟。根据卵细胞形态特征,我们将卵细胞在体腔内的发育划分为卵原细胞期(第Ⅰ时相),无卵黄期(第Ⅱ时相)、卵黄形成期(第Ⅲ时期)和胶膜形成期(第Ⅳ时相)等四期。相应地根据各时相卵子的数量组成不同,把性腺发育分为增殖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和生殖期四个阶段。双齿围沙蚕周年都存在生殖细胞,并且周年中各时相卵细胞数量组成有明显变化。由此得出结果:双齿围沙蚕的繁殖期应在4—9月份,盛期应为5—6月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