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艺术反映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要继续深入研究能动反映论与文艺学的关系,解决艺术反映论理论上存在的诸种问题,这是目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赵宪章针对我国过去文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政治化倾向,重新解读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他将审美视为文学的本质属性,将“美学的、历史的”视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将文学形式视为“意识形态的形式”,并从文学形式入手,对文学文本、戏仿体、网络文学等进行了探索。赵宪章的文艺学研究丰富和补充了新时期文艺学的薄弱环节,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文艺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文艺学学科存在依据遭遇置疑,文艺学自身身份认同存在困惑的情形之下,如何突破现有的理论困境,重建文艺学发展的知识系统和理论样态,规划未来走势,并在此基础上恢复对文艺学主体身份的认同与信心,是董学文教授多年来在不断思考的中心问题。他在自己的教学、科研和写作实践中,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眼下这部《西方文学理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就是他在自觉构建文艺学整体知识形态方面所取得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文艺学是古人对文学艺术创作的理论和经验的总结,数千年来,一直指导文学和艺术创作的开展,在世界文艺史上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中国古典文艺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范畴,这些理论范畴有很多至今仍有生命的活力,对当今的文学艺术创作仍有指导意义.现代社会已进入一个多元共生的时代,中国的文学理论要与世界对话,离开中国古典文艺学是不行的,因为中国古典文艺学作为一种理论最能体现民族的特色.当今,要建设我们自己的文艺学,必须以古典文艺学为基础,只有如此,才能深化我们的文艺学研究,进而完善世界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张永刚教授、朱堂锦教授的最新学术专著出版,中文系2 0 0 4年学术研究又取得进展,为中文系省级重点建设备选学科“文艺学”、院级重点课程“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的建设与发展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张永刚教授的《文学理论:文化阐释与学科形态》,就当下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了富有理论价值的阐发,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形态进行了富有建设意义的探讨,这是张永刚教授近几年来继《文学原理》(与董学文教授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年出版)之后在文艺学研究领域的又一结晶。朱堂锦教授的《中国古代文学审…  相似文献   

6.
对于文艺学来说,改革开放这30年来,无论是观念还是研究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是不断出现热点或焦点问题引起热烈的争论的。站在不同的立场的研究主体,对于文艺学的内涵和研究对象,有着大相径庭的理解和界定,这使文艺学的视域大为开阔,但也有点令人迷茫,令人困惑。莫衷一是也许并非坏事,既要深入文艺学领域,就须做出自己的判断,甚至建构起自己的文艺学观。从整体上超越原有的文艺学框架,创立宏阔的文艺学体系,殊非易事;而时下以文化研究来取代文艺学学理研究的势头,已经使文艺学的面目似是而非了。在我们看来,当代文艺学的建构是必须考虑文化因素的,否则,文艺学就难以超出僵硬的模式;而如果用文化研究取代文艺学的自身建构,文艺学势必会面临坍塌的危局。我们认为,文艺学如果恪守原来的疆界而不顾当下历史条件下的文学艺术的现状,则会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文艺学要把自己全然混同于文化研究,这个学科似乎也近乎于漫如流沙了。我们的前提是:文艺学当然有其独立存在之必要,亦有学理建构之逻辑发展。文艺学原来的涵义就是文学理论,关于文学的性质与功能等许多重要问题都要在这里得到阐释,现在看这部分内涵,也还是需要文艺学来担荷。而现在的文学与现时的视觉文化有着难以剥离的内在关系,又与传媒艺术有着深层的姻媾,文艺学焉能对此视而不见?如欲对文艺学进行学理层面的建构,首先厘清一些关系,再由此出发来思考文艺学的性质、研究范围等问题,可能会取得较为扎实的进展。基于这种想法,这里约请几位学者表述自己的观点,不失探求之意,而无欺人之念。倘得学界同仁关注,可谓幸之甚矣!  相似文献   

7.
尽管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文艺学的学科建制至今已有百年,但是,严格意义上作为学科门类的、被体制化的文艺学却成形于20世纪50年代,其学术框架、基本理路与思想观点均承袭于前苏联;学科创始的标志是查良铮在1953年翻译的季摩菲耶夫的《文学原理》,该书在日丹诺夫主义的笼罩下,显示出强烈的政治功利色彩,它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以及以政治立场主导文学理论阐述的学科模式,影响了社会主义中国以后数十年的文艺学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8.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32(1):F0002-F0002
文艺学学科是国家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所属二级学科,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文艺学学科2006年8月被确定为湖南省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相似文献   

9.
文化转型为理论创新提供了现实可能和历史机遇,而文艺学的转型则直接体现为理论的突破与创新。面对文化转型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文学理论仍然没有摆脱"失语症"的梦魇与尴尬,从而引发出文艺学界对文学理论与研究的困惑,对危机的反思。文艺学的创新是在对以往的文艺学观念和方法论的反思中进行的。因为当代中国的文艺学只有建立在这个坚定的文艺学观念与方法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使文学理论走出"困境",走向科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在教学教改中实施“四级推进法”即本科生基础理论心修课为一级推进,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为二级推进,硕士生的学位课程为三级推进,硕士生的学科前沿选修深为四级推进,并自编文艺学系列教材的情况,总结了文艺学教改实践与专业建设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曹丕《典论·论文》堪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首篇文学批评专论 ,开启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自觉的先河。笔者有感于目前对其论述不详 ,本文拟从文学批评意识、批评标准、批评方法、批评态度等方面进行探讨寻绎 ,以期证明《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以及对当代文艺理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罗曼 《菏泽师专学报》2012,(4):35-38,48
蒋孔阳文艺思想对当代文艺理论的价值和影响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其对话性思维方式在文艺思想中的运用。“对话”一方面意味着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比较与创新。在这样的一种对话状态中,中国文艺理论将被引入一种良性发展的循环,从而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这是蒋孔阳文艺思想在新世纪给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流行文坛多年的文论"失语"说,在看待文论遗产和文论传统等方面,均存在诸多理论误区。其致命伤,乃是重"话语",轻"生活",忽视古今文论各自的现实基础。我国独创性文论话语的匮乏,实乃根源于社会转型的社会失序,和由此而来的知识分子意义迷失,以及论者现实切己感和历史洞察力的薄弱。我国当代文论建构的当务之急,是走出"话语崇拜",从思想降到现实,从语言降到生活;以历史洞察力和理论勇气,提出真实时代问题和学术问题;凭借其独特理论个性,构建面向未来的新现实主义和新人道主义文论。继承古代文论遗产,也应以此原则决定轻重缓急和取舍。学院派人士,尤应警惕回避矛盾的惰性和玩弄"话语"的"名士"气。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言意论"的现代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意关系是中国古代论不断探讨的重要的学理论问题,它缘起于日常表达中的言意困惑,上升而为学表达中的言意辨析,形成中国古代独特的言意理论。从现代角度观之,言意论包含着丰富的化价值,主要体现在:(1)使中国古代学话语方式体现出本体论意义;(2)在这种学话语中触及了中国独特的认识论方式;(3)促成了中国学创作特色,并实现了中国学理论的独特建构。  相似文献   

15.
李晓峰和刘大先所著《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一书是学界对创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问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认为该著作不仅深化了以往对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学理探讨、理论建设,更关注到了之前容易被学界忽视的很多前沿问题,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如何“走出”狭窄视域、陈旧观念、空泛理论和单一民族文学研究,从而真正“融入”国家知识体系,汇入前沿文学批评潮流、关注具体文本和族际文学关系等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展望,同时亦对重写中国文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形成的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的概念,指出这是中国古人对文学进行理性思维的结晶,是关于文学的认识和理论思维形式的基本概念,其下往往统领着一个文学理论概念系列。认为要认定一个语词从普通语词和一般概念上升为理论范畴,当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含义相对明确,指向比较清楚,具备明显的理论属性;是同类文论概念的统率和新的同类文论概念衍生的基础;在文论史上曾得到广泛的关注、接受和运用。范畴是从总体上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事物某方面本质属性和关系的最大概念,故高于一般概念。探讨概念上升为范畴的标志并非要把范畴和概念的区别绝对化,而是避免“范畴”一词在理解和使用上的泛化。  相似文献   

17.
根植于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文论受到社会古今观念的影响,但它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中国古代文论在呈现古今观念的具体方式上体现出它的主动性,而且文论古今观与时代古今观念保持基本一致,本身也离不开文论的积极回应。在呈现古今问题的隐显程度上,不同时期的文论与同时期的不同文论都有着各自的不同。并不局限于文学领域的中国古代文论,还承担着社会文化批判的角色,它对时代古今观念的批判正是其主动建构社会文化的有力体现。然而,无论是古今观对文论的影响还是后者对前者的积极回应,两者在文化精神实质上又是根本相通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基本关系是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2014年4月11日-13日在曲靖师范学院召开的“当代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建设”研讨会上,学者们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认为西方文论为中国当代文论提供了重要资源,在中西文学理论交流、融汇过程中,中国文学理论不断发展;中国当代文论应更多关注中国文学现实,植根于中国多民族文学土壤,汲取更多的本土文学元素,努力追求并实现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9.
由于化的突然转型,中国古代论“失语”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古代论在大时代的变迁下并非是整体毁灭。而是依照其特有的方式参与和渗透到现当代论中来。因而化转型后的中国古代论只能是作为学遗产看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再通过现代转换起死回生。中国当代论是以传统作为参照物,对西方学理论进行理性选择和本土化的结果。重建中国论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而没有必要对古代论进行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论已严重脱离了当下文艺生活。它不但面临着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在国际文论界的失语,而且还面临着对中国古代文学自身的失语,必须主动、及时地进行现代转换。西方文论是中国现当代文论的母体,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也需要积极有效地借鉴和利用西方文论。如何看待西方文论在中国文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事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能否顺利实现的一个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