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雅斯贝尔斯批判了现代“科学哲学”倾向和“总体知识”冲动,揭示了科学的概念、范围和界限。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既不能是同一个东西,又不能互相反对。唯当把哲学与科学严格地加以区别开来以后,才能纯粹地保持二者之间的不可分离的联系,才能达到二者的真正统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系统研究过去120—140年信息科学和信息学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历史,发现术语“信息”、“信息科学”和“信息学”出现于各种传统学科的信息研究中。并通过分析这些概念的发展趋势使我们提出下面建议:信息科学就是信息学,作为一门统一信息的科学,基于自身统一的信息概念和理论,它正在发展成为一门基础科学。  相似文献   

3.
<正>历史学者的工作是“摆事实,讲道理”,从故事之中提取经验,洞察人性,寻找联系,把握趋势,从而理解生活、观察社会和认识世界。与哲学家相比,他们不擅长思辨,常常不能精准把握概念,论事说理不明不深是常见毛病。老实说,什么是“不对称”?我的理解就很模糊,只凭直觉将其视作一个随着情境和语境变化而不断改变其内涵和外延的概念。比如说,近代以来的中国史学就存在一个相当严重的“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4.
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研究者对“媒介融合”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及概念的演化,提出了作者的理解和界定,并在传媒技术的动态视角下分析了其发展动因和属性。最后总结了“媒介融合”的外延,即四大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5.
与熵相关的几个概念的科学含义的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不同学科中的熵、信息、负熵、熵增、熵减等概念的具体含义的异同进行了辨析。文中强调了克劳修斯熵与玻尔兹曼熵的区别、申农的信息熵与玻尔兹曼统计熵的统一、申农的信息熵与维纳信息的负熵论的区别,以及两种不同含义的负熵论。文章还指出,虽然熵、信息、负熵、熵增、熵减这样一些概念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往往具有十分不同的具体含义,但是,这些概念在本质上是具有一致性的,它们之间的差别只是在把同一类概念运用到同一类现象的静态或动态的不同方向的研究时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质疑《“一分为二”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物理世界并非总是两点的”! 甲:“一分为二”或对立的统一律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但是近来有些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的问题上,有很多论断是过时了的。”在他们所列举的已过时的很多论断里,有一个就是“一分为二”,对此提出“质疑”。乙:这是很令人意想不到的“过时论”。马克思主义理论里确有一些个别的论断有过时的问题,在恩格斯有关自然哲学的著作中,由于那时的自然科学不像现在的自然科学如此发达,所以也有一些论断所依据的科学材料有过时的问题。但总的来说,这种情况并不很多。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一分为二”,即对立的统一律,这怎么会  相似文献   

7.
科学史分期的根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揭示了西方科学史之父G.萨顿的统一科学史观的矛盾及其根源。由于他的统一科学史观的基础概念“背景”时“时代”建立在广泛的外部联系之上,所以他看不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质的差异,竞以个别学科的进步“标志”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因而不可避免地使科学史分期陷于困境。  相似文献   

8.
试论作为系统发展的判据的对称破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自组织理论,如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以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和探讨了系统的发展问题。在自组织理论中,最基本的重要的概念可以说是对称破缺概念。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曾极力强调过对称破缺概念的重要性,他说:“我们也可以把耗散结构看成是一种对称破缺的结构”。([9],p.14)对称破缺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贝纳德花纹,贝罗索夫-扎鲍廷斯基化学反应实验等等,都表明了这一点。因此,探讨对称破缺的机制,从对称破缺的角度研究发展,对进一步丰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将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信息哲学提出的信息存在论学说不仅改变了“存在”的内涵与界限,也为从哲学抽象的层面探讨原本虚无缥缈的“非存在”世界奠定了基础。然而,现有信息存在论仍然存在着某些需要拓展和深化的方面:(1)现有信息存在论对存在领域的划分基本上是静态、孤立的,并没有在存在论层面上体现出演化思想;(2)信息的定义仅仅揭示出信息与物质的关系,而没有体现出信息与信息、信息与“非存在”的关系;(3)“非存在”作为与“存在”概念相对应的范畴,也应该成为存在论的重点讨论对象;(4)存在论的基础不应该只局限于“存在”(物质与信息)的划分与相互作用,应该扩展到整个世界,应该是“存在”与“非存在”相互转化、演化的思想;(5)存在领域的划分应该理解为存在领域的多个方面,“非存在”与“存在”、物质与信息它们本是由指向性联系着的一个多方面的整体。信息演化存在论则可以为解决如上一些问题提供某种建设性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
<正>感谢华杰提到了我2004年的文章《好的归科学,坏的归魔鬼》,让我意识到,这是我早年提出的一个不对称命题。这个不对称的命题来自一个追求对称的方法论原则:逻辑对称,概念一致。这是一面魔镜,能让缺省配置显形;也是一把利刃,能把缺省配置剥离出去,加以审视。此前,在1999年的《中国古代科学与先秦佛教思想》中,我用过这个刀法:如果我们不能把老庄的文字解释成先秦佛教思想,为什么我们可以从墨子中摘出只言片语,  相似文献   

1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4):116-121
沃尔夫冈·霍夫基希纳提出了一套十分深远的理论。他希望建立统一的信息范式为他设想的信息大统一理论提供本体论支持,而信息大统一理论则可以成为建设全球可持续性信息社会的理论支持。遗憾的是他最终并没有统一众多信息科学学科的旧理论,无法给出一个兼容并包的信息概念。他只能做到设计出整个体系中最初的一个环节。他运用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式尝试提出了一套复杂系统演化的本体论思想作为基础,以支撑他所提出的超学科研究计划,而他认为只有超学科研究才有望建立统一的信息范式。沃尔夫冈的复杂系统演化本体论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总结出了6点,而这些问题正是中国信息哲学演化本体论可以回答的。  相似文献   

12.
英国皇家哲学研究所将于1981年9月4日至7日在基尔大学召开“空间、时间及因果关系”学术讨论会。这个会议,将讨论由空间、时间及因果关系而产生出来的物理、狭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哲学问题。在会议期间、科学家们将交流“因果关系与量子力学”、“时间与因果关系的不对称现象”“绝对和相对的空间与时间”,“时间与因果关系的联系”以及“因果关系、相对论与爱因斯坦”  相似文献   

13.
论自组织临界性与复杂系统的演化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自组织理论群的大背景之下考察了自组织临界性概念提出的理论背景以及它和混沌、复杂适应系统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指出自组织临界状态是继人类的科学认识发现静止稳态、随机状态、混沌状态之后的又一种新的状态发现,从而深化了对复杂系统的演化行为模式的认识和描述.  相似文献   

14.
试论自然科学通过人文科学到社会科学的一体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关于现代科学体系的门类结构问题,本文从客观世界的“自然-人-社会”的演化次序提出以人文科学为主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两翼的新观点,并从研究对象上揭示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系和区别,阐述了自然科学通过人文科学到社会科学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技术间性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然、社会、科学对技术演化不具有决定性意义。技术“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的演化,在根本上内在地规定于技术问性或展示技术间性本质的技术整合。技术间的非线性同一性,构成看技术问性或技术整合引生作为“第三者”的新技术和推动技术不可逆演化的机制性支摔。技术反思作为中介,规定看技术间性或技术整合的现实发生。展示技术间性本质的技术整合,开启了技术初始发生之门,并以常规性技术整合与革命性技术整合、建构性技术整合与非建构性技术整合等基本形态,为技术演化开辟看前进的道路。提出“技术间性”概念的可能意义,不仅在于学理层面,同时指向现实性。  相似文献   

16.
“熵”理论揭示了污染产生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打破“器物至上”和“技术乐观主义”的窠臼。中国新型现代化的本土性和修茸性特征,决定了其对低熵化发展模式的诉求。“熵”定律在科学层面揭示了发展的认识原理,可持续发展在政策层面给出了发展的战略原则,低熵化发展模式在实践层面提供了发展的操作方式与演进路径。培育低熵观念、选择低熵技术、营造低熵社会环境,是低熵化发展模式付诸实践的应有之念。在弱“熵”的进程中构建节约型社会与和谐型社会,并由此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新型现代化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7.
作为对量子力学的一种本体论诠释,本文提出了“双波包”的概念,把东方哲学与量子力学之间相似性的快速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双波包”概念借鉴了量子力学与东方哲学两方面的观点,并把它们加以改造与融合,从而构造出了一个统一的哲学图像。“双波包”原子量子力学中某些最具革命性的不相溶于经典西方哲学的观点,它与经在某些方面显示出了共同性,但由于它是用科学概念体系表达的,因此,它对易经的一些抽象概念也作了建设性  相似文献   

18.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的成功,表明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航天科技知识已成为我国越来越多的群众广泛关心的话题,迅速得到普及。在此过程中,作为知识载体的名词及其概念首先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人都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名词不统一,概念不清,给人们带来困扰。例如,常用的“空间”、“太空”、“航天”、“宇航”、“航宇”等。随着航天科技迅速发展,这些词已越来越普遍地进入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体,解决名词不统一的问题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我社出版图书领域的特点 ,我在长期做书稿的终审、终签工作中发现 ,各位责任编辑对“症”、“证”、“征”三个字的用法普遍存在很不一致的问题。当然 ,有些字在古代是通用的 ,语法上称为“通假” ,后来才有了差别和分工。然而 ,因为没有统一的规范致使产生混乱 ,带来许多麻烦。例如 :①在已出版的医学书籍中 ,这三个字的用法很不统一 ,甚至在一本书中前后用法都不一致 ;②编辑在审读加工中 ,对此也“拿不准” ,经常来询问“用哪个好” ;③有些作者、读者和医药广告公司也常有来信问这三个字应该怎样用。为了保证出书质量 ,在国家对此没…  相似文献   

20.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于1992年11月19日召开了几个学术名词的研讨会。全国名委副主任黄昭厚主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国家技术监督局、SI办公室、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机电部电子科学院、医科院药物所、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物理、力学、化学、电子、电工、电力、宇航等学科的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专家,并邀请了人教、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计量、航空等专业出版社的同志参加。会议对国内某些涉及面较广的基本名词存在不统一的问题,特别是全国名委与国家技术监督局等主管部门所公布的个别学术名词相互间不一致的情况展开热烈讨论,除个别同志持保留意见外,绝大多数的专家取得了一致的看法,主要内容如下:一、质量、重量、重力的概念与定名质量(mass):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表述物质的多少。重力(gravity):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与物体随地球自转的惯性离心力的矢量和。重量(weight):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会议认为这三个术语各有其自己独立的科学内涵,历来在物理学上是清楚的,从来没有混淆,也不能混淆。但在国标GB3102.3-86中,3.11“质量”所附的备注:“人民生活和贸易中,质量习惯称为重量。表示力的概念时应称为重力”。这里把质量与重量作为同义词等同起来。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的这样称谓是个事实。大家讨论认为,科学术语的命名,其科学性是最主要的,不能迁就于日常生活中的俗称,特别是不能在教科书上混淆科学概念。教科书是教育下一代的工具,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更应尊重科学。学生受教育循序渐进,知识逐步增长,在小学、中学的各阶段逐步讲明重量、质量、重力的概念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至于日常生活中不符合科学性的俗称,只要它不进入书、刊、报纸、正式文献等,也不必干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优胜劣汰,一些不符合科学性的称谓将会自然淘汰。会议建议国家技术监督局取消GB3102.3-86中3.11“质量”条目所附的备注。二、原子量、分子量的定名国标GB3102.8-86中8-1.1“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定义: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备注:以前称为原子量。8-1.2“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定义:物质的分子或特定单元的平均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备注:以前称为“分子量”。国标译自ISO31,part 8;physical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physics。会上大家讨论认为,我国标准应该向国际标准靠拢,但在术语标准上靠什么?怎么靠?术语的命名是根据概念,我们等同采用国际标准,是指术语概念的等同。ISO公布英文名,同一概念的汉文名应由我们自己命名。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按概念内涵意译定名,要避免逐字硬译。原子量、分子量是中国历来的定名,其内涵定义与ISO公布的毫无差异,只是过去英文名用atomic weight。现今ISO取消atomic weight术语,改用relative atomic mass有其概念明确之处,但中文名却不必亦由“原子量”改为“相对原子质量”之称谓。历来中国人称“原子量”就表明其所定义的内涵。会议认为中国多年沿用“原子量”的术语,简单明了,并已“约定成俗”了。显示出汉字表意性文字的特色,具有鲜明的优越性,且概念定义是准确的,与国际标准给出的定义等同。会议认为,描述此概念的中文术语还应是“原子量”,不要因英文名称改动而改动。对应的英文术语则为relative atomic mass。在某些领域,亦可全称“相对原子质量”。同样:“分子量”对应英文名relative molar mass,中文名可全称“相对分子质量”。全国名委公布的化学名词再版时也需作相应修改。三、压力、压强的概念与定名在物理学上,压力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则称“压强”。因此压强、压力两个概念是清楚的,各有各的涵义。但国标GB3102.3-863-13.1中压力,压强定义:P=F/A。由此看来两个概念在国标上只取了压强一个概念。会议讨论认为,英文词只有pressure一个,由上下文分辨它表达的两个概念。我国在以前也只有“压力”一个词,由于科学的发展,压力、压强的两个概念的定名区分开了,并且进入了中学物理教材。这说明科学向前发展,名词术语也在进步。现今要把两个概念都已区分开的术语用在一个概念上,将会引起新的混乱。会上许多专家表示这两个概念混同一个名称,或一个概念(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即压强)同用压强、压力两个名称,在专业工作或教材编写上是绝对不行的。会议认为压强、压力两个词两个概念还应区分。至于有些领域(如有些工程学科)习惯把压力强度称压力而不称压强,有待今后逐渐过渡。四、电流表、安培表等的定名技监局量法(88)262号文中规定“申报生产许可证和评优的工业产品凡以计量单位的名称命名的,应改为以量(通称为物理量)的名称命名。如安培表应改称为电流表,电度表应改为电表”。会议对此规定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认为按此规定,如安培表、毫安表、微安表将不允许使用,这给实际应用带来许多困难。设想在电路中,只称“电流表”一种名,取消毫安表、微安表将给认读上造成麻烦、混乱。如果每一“电流表”都附以量级说明,造成文字冗长。这些术语的使用不会与法定计量单位的推广发生任何矛盾,会议建议技术监督局考虑对此条文进行必要的修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