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底层框架-上部砌体结构是一种经济实用的结构体系,特别适用于砌体结构房屋对底层大空间的功能要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相关单位对底层框架结构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其中底层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是研究的重点,抗震试验多采用小比例模型振动台试验方法.而对于新型墙体材料-混凝土多孔砖来说,这方面的抗震研究还较少,采用小比例模型试验也存在制作上的困难.以新型墙体材料-混凝土多孔砖为对象,通过抗震试验研究其底部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底部框架结构是一种抗震不利的结构体系,但是通过合理的设计,该结构体系能够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是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常用的结构形式,未经抗震设计或抗震设计不合理的框架结构,在遭遇地震时所受到的破坏难以修复.框架房屋的抗震设计通过梁柱及节点核心区箍筋的配置、纵向钢筋的配置、混凝土强度等级、截面尺寸等几方面,合理地采取构造措施,使抗震结构有足够的强度和延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所造成的损失.结合现行有关规范及工程实践,提出了框架房屋抗震设计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是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常用的结构形式,未经抗震设计或抗震设计不合理的框架结构,在遭遇地震时所受到的破坏难以修复.框架房屋的抗震设计通过梁柱及节点箍筋的配置、纵向钢筋的配置、混凝土强度等级、截面尺寸等几方面,合理地采取构造措施,使抗震结构有足够的强度和延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所造成的损失.结合现行有关规范及工程实践,提出了框架房屋抗震设计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4.
就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抗震设计的几个问题,提出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体系的合理布置,过渡楼层抗剪抗弯能力应适当增强,以及构造措施等。  相似文献   

5.
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是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常用的结构形式,未经抗震设计或抗震设计不合理的框架结构,在遭遇地震时所受到的破坏难以修复。框架房屋的抗震设计通过梁柱及节点箍筋的配置、纵向钢筋的配置、混凝土强度等级、截面尺寸等几方面,合理地采取构造措施,使抗震结构有足够的强度和延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所造成的损失。结合现行有关规范及工程实践,提出了框架房屋抗震设计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欧抗震设计规范关于“强柱弱梁”设计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的震后房屋震害调查发现,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框架柱比梁更易遭到破坏,出现了非设计预期的柱铰破坏机制.从抗震设防目标、地震作用水准、结构分析模型、构件抗震计算与构造措施等多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我国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和欧洲抗震规范EN 1998-1在实现强柱弱梁上的差异.研究表明,保证抗震等级为一至三级的梁、柱局部延性的构造措施不足,以及对于楼板对梁刚度和承载力的贡献考虑不充分是造成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柱铰破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抗震性能一直是建筑结构最主要的考核项目,在带有预应力的框架结构中也不例外,而结点更是抗震不利部位。文章将从节点抗震的总体分析、影响其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以及节点的抗震设计具体计算和构造措施,其中包括使用过程中节点的加固等重要方面,对有关整体式预应力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8.
对框架结构中结点和梁端钢筋过密的问题从其导致的病害及采取的措施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现浇框架柱、梁、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取值和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等问题进行了论述,为框架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就某高层办公楼主裙楼高低双筒-框架结构体系的选型、剪力墙数量的确定及布置、结构抗震计算、抗震构造措施和主裙楼的差异沉降及处理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由不同材料构成的大型异性体组合结构的抗震性能,采用通用有限元分析及设计软件MIDAS/Gen对底部为规则混凝土框架结构、上部为圆柱形闭合钢架结构的组合结构建立了分析模型,采用组阻尼考虑不同材料阻尼比的影响,对整体结构进行抗震反应谱分析,计算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的位移与受力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结构类型会使组合结构产生较大变形,应采取有效措施;不同材料组成的组合结构,应考虑组阻尼对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赵莹辉 《科技资讯》2009,(3):91-91,93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我国目前工业和民用建筑中应用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汶川大地震后,新修订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结构计算和构逢措施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特点,探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设计和计算的问题,介绍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计算机模型,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分析和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的分析,从底部框架抗震墙设计、过渡层设计出发,给出了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如:注重概念设计、控制侧移刚度比、使结构体系合理等。合理设计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具有较大的抗震能力和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中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措施优化的思路及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抗震设计规范与国外同类规范在处理各设防烈度区设计用地震作用相对水准与相应抗震措施严格程度的关系问题上存在实质性差异,为了弥补这种差异对结构抗震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不同设防烈度区的结构具有基本一致的强震反应性态,以8度0.30g区二级抗震等级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完成了若干结构算例在罕遇地震水准的多条地面运动输入下的非弹性动力反应分析;对结构在强震下的反应性态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中国规范延性抗震设计措施的优化方案.分析结果表明,在保持现行设计用地震作用相对水准不变的条件下,采用适当优化“强柱弱梁”措施及其他抗震构造措施的做法,可以使各设防烈度区结构在罕遇地震下保持基本一致的性态控制水准.  相似文献   

14.
按建筑结构抗震规范的规定构造加速度反应谱并将其作为随机激励,构造了四川地区典型公共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采用拟动力时程方法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计算,得到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易损性曲线.针对原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柱基础容易发生屈服破坏的情况,对原型结构基础采取了铅芯阻尼橡胶支座隔震加固措施,对加固后的框架结构进行了计算并得到了修正的易损性曲线.通过对比得到在地基不失稳的前提下,小震时结构发生中度以上损伤的概率非常小,大震时随着承重结构进入塑性屈服发生中度以上的损伤概率开始逐渐变大,而且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纵横2个方向的易损性概率在大震时有差异,采取隔震加固措施后结构损伤概率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填充墙与框架结构的相互作用,探讨了水平地震作用下填充墙对框架主体结构抗震性能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指出概念设计、补充计算和构造措施有利于保证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康洪涛  王兴洋 《科技信息》2013,(14):383-383
<正>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对"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有不同的定义。抗震措施(规范2.1.9条):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规范2.1.10条):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相似文献   

17.
西藏那曲辽宁广场由单层体育馆及多层附属用房组成.采用框架结构,通过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调整结构构件刚度,提高结构的抗扭承载力及采用空间有限元法进行分析计算等手段,解决了设计中存在的斜墙稳定、结构空旷、扭转效应明显及结构局部平面外稳定等问题,使结构满足抗震设防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底部加RC抗震墙的框架结构的实用计算方法及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9.
徐晓冰 《科技资讯》2009,(32):38-39
本文从框架结构的工程实例论述了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强调概念设计在抗震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和重要性,提示从事结构设计的设计者,在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重视"计算设计"的同时,着重从结构的整体出发,在结构的刚度、强度、延度和轴压比方面加强结构的"概念设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填充墙的布置对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为结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利用SAP2000对6种不同填充墙布置模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即填充墙框架的Pushover曲线、承载力、延性、破坏机制以及性能点处的层间位移角.结果填充墙的不同布置改变了框架结构的刚度、内力分布和塑性铰破坏机制,填充墙满布以及底部无填充墙的层数小于转换层的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其基底承载是无填充墙框架的2~5倍,延性系数降低,但在结构成为机构体系前,结构的塑性铰多且较为均匀,能够耗散罕遇地震释放的大量能量;转换层以上布置填充墙的结构基底承载力为无填充墙框架的1.2~1.5倍,在罕遇地震时塑性铰集中分布在底部无填充墙框架层,容易在转换层形成薄弱层.结论满布填充墙的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抗倒塌性能;对于由于建筑需要底部无填充墙布置的SRC-RC竖向混合填充墙框架结构,底部无填充墙布置的层数宜小于转换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