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我国区域金融差异化发展的视角,深入探究了区域金融集聚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并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选取了1997—2014年30个省(市、区)的相关数据对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企业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但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却存在着显著差异,东部地区远大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略高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基于市级层面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进行数据匹配,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具有激励作用,在多项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高商业信用两种渠道对企业创新水平产生影响;基于异质性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提升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低现金持有水平企业、中西部及低金融发展地区企业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工业绿色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基于2011—2019年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和GML指数研究沿黄9省(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同时构建Tobit模型分析该区域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沿黄9省(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从2011年的0.738 7提升至2019年的0.805 3,虽出现波动,但整体呈上升态势,且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主要受技术进步与规模经济影响,尤其对青海、甘肃、宁夏、山西4省(区)效果最为显著;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明显,呈上游向下游递增格局,内蒙古和陕西2省(区)为稳定性高效率区域,而山西和宁夏2省(区)始终是典型低效率区域,总体来看,黄河上游地区是沿黄9省(区)工业绿色发展的薄弱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对沿黄9省(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产生正向驱动作用,而城镇化、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则出现显著负向作用,其中环境规制对中、上游地区的影响效果不显著,城镇化水平和人力资本对中游地区的抑制作用有限,产业结构重化阻碍黄河上游地区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科技创新对黄河中游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数字普惠金融能否真正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根据2015—2019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与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经济数据,首先运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地区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然后使用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二者存在的非线性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有效提升地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且本地区的发展易受周边地区影响,但当前不存在对周边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非线性关系显著,表现为明显的单门槛特征,当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跨过216.12后,实体经济会伴随其发展得到显著提升且作用明显。本研究结果为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实证依据,并为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实践,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数字经济时代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区域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关键因素。在测度中国各省(区、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我国2011—2021年除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外的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投入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其一,2011年以来,我国各省(区、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中西部地区增速较快;其二,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投入的增加,数字经济指数每提高1%,将带动区域创新投入平均提高0.754%;其三,数字经济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对中西部地区的促进效应大于东部地区;其四,数字经济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创新投入增加,还可以赋能周边地区的创新活动。据此,从完善数字经济治理、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加强区域协同联动、避免过度投资;中西部地区加快布局数字经济,发挥后发优势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2-2013年中国农村普惠金融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对体现农村普惠金融区域差异的相关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国农村地区金融相关比率的空间格局演变进行研究,并对其空间集聚现象和时空演变趋势进行深入探究。相关研究结论显示:中国农村地区金融规模、金融效率的区域差异显著,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空间内部省际联系仍然不足,空间异质性十分突出。从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战略因素和金融制度因素等方面对造成上述结论的原因进行了考察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对我国30个省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证明,数字普惠金融是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动力,能够有效提升金融服务配置效率,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存在区域差异.在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该研究建议,未来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应当推行差异化的发展策略,进一步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实现经济成果人人共享.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的发展为顺利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基于2011—2019年省域面板数据,探寻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及碳排放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性。研究结果显示:(1)数字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两极极度分化的趋势,并呈现出向经济圈集聚的空间特征。(2)碳排放水平的发展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态势;在碳减排形势上,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更为严峻。(3)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显著降低了区域内的碳排放水平,而且对周边区域的碳减排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关键在于发挥好科技创新在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中的积极作用。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科技创新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可以显著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且这种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有助于加快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步伐。有鉴于此,应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研发领域的资源要素投入,促进各个城市之间科技协同发展,夯实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6年—2019年中国省级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及中介机制.研究发现:1) 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和空间溢出效应.全国层面,制造业服务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呈显著的“N”型曲线,在考虑内生性和稳健性后,该结论依旧成立.2) 制造业服务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相比于非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服务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呈“N”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3) 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企业成长和创新集聚是制造业服务化影响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中介机制.最后根据结论提出简要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国区域1999—2008年的技术创新相关数据,利用空间过滤理论、面板协整理论及包含区域异质效应的随机前沿模型对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区域创新存在着明显的空间相关性,空间过滤可以有效地消除变量的空间相关性进而可以应用经典协整模型来进行分析;考虑区域异质效应的面板SFA模型,其参数估计结果更准确,从而技术效率的计算也更准确;中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显现东部高、中部中、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基础设施和区域市场开放度是影响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主要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12.
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水平有着显著影响,能够有效促进本地及相邻城市提升创新水平。基于2011—2019年中国27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多维度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在控制宏观环境政策及运用工具变量方式等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中介效应表明,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及财政科技支出是数字经济促进区域创新水平提升的主要影响机制;(3)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水平存在明显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异质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越大,且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影响更为显著。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完善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利用数字技术,合理配置资源要素;保持财政科技支出的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13.
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重要性,再采用系统GMM和固定效应等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维度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中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显著性和效果高于产业合理化,其次不同维度的数字普惠金融主要是通过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产生作用,最后数字普惠金融在中西部地区产生的作用相比东部地区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力资本是实现国家技术创新的关键载体,而高等教育集聚能够增强人力资本的知识要素与技术要素,进而赋能区域创新。在对高等教育集聚推动区域创新效率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03—202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高等教育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衰减边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各省份高等教育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空间分布态势。第二,高等教育集聚不仅对本地区创新效率有促进作用,而且对相邻省域的区域创新效率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具体而言,高等教育集聚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和社会网络效应促进本地区以及相邻地区的创新效率提升。此外,本省份创新效率的提升也会对相邻省份的创新产生促进作用,各省份当期创新效率越高则下一期的创新效率越有可能提高。第三,高等教育集聚的溢出效应存在空间衰减特征。具体表现为:700千米以内高等教育集聚存在正向溢出效应,700~1 400千米存在负向空间抑制效应,1 400千米后不再存在空间外溢效应,溢出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第四,在控制变量中,经...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9-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并通过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将创新水平设为门槛变量,检验了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1)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东部地区创新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2)不同创新水平会导致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表现出门槛效应,即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双门槛U型结构.3)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区域差异很大,"高创新水平"地区大多处于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可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创新水平"地区大多处于东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绝大部分西部地区处于"低创新水平",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负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5年、2017年、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 CHFS)的面板数据,采用二元选择模型Probit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金融知识对居民数字金融参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知识对居民参与数字金融具有促进作用,对于西部地区、城镇家庭和中高收入群体的影响效应更加显著。中介效应模型估计结果表明,金融知识通过降低家庭现金存款占总资产比率、资产负债率对居民参与数字金融行为产生影响。建议多渠道普及金融知识,完善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优化家庭资产配置以提高居民数字金融参与。  相似文献   

17.
优化金融资源空间配置效率能够显著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区域技术创新对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统筹协调作用.在纳入环境规制因素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因子分析的基础上,用MGWR模型对金融资源配置和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空间关系进行模拟估值.研究结果表明:金融资源对发达地区的创新推动力显著高于欠发达地区,但发达地区显现出物质资本过度深化带来的创新边际弹性逐步递减态势,欠发达地区仍处于该弹性的递增阶段; 环境规制对发达地区技术创新的贡献率高于欠发达地区,并且在发达地区2者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在欠发达地区2者为负向关联; 知识技术存量是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是人力资本投入,而研发经费投入的推动力较微弱,本地经济发展程度对技术创新起着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各区域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的规模与效率对农村经济水平的影响,选取2005—201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首先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构建效率指标体系;其次,加入规模变量构建面板模型进行研究;最后,通过门槛模型计算得出农村经济边界。结果表明:财政支农规模的发展对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水平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均呈现出显著的边界特征,但财政支农效率仅对东部地区农村经济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金融支农规模对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水平呈显著的抑制作用,金融支农效率仅对中部地区农村经济水平呈显著的抑制作用;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协同作用下,效率层面仅对中部地区农村经济有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支农政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为构建财政支农、金融支农的合作体系提供一定参考与支撑。  相似文献   

19.
沙德春  胡鑫慧 《河南科学》2020,38(1):119-127
高新区是加速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创新载体.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中部六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效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六省国家级高新区整体的综合效率较低,仅三分之一的高新区综合效率为DEA运行有效;各省间国家级高新区创新效率存在较明显的省域差异,各省内部高新区之间发展也较不均衡;对于DEA无效的高新区,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出口总额与技术收入对创新效率影响较为显著.建议从打造代表性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运行机制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中部地区国家级高新区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20.
区域创新生态成为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而政府引导基金是发展科技金融、支持创新活动的重要措施。以中国30个省(区、市)2008—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政府引导基金对区域创新生态水平的影响。研究结论包括:(1)政府引导基金参股混合基金数量、混合基金募资对象数量、混合基金投资企业数量均显著正向影响区域创新生态水平,且这一结果在使用差分GMM剔除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2)政府引导基金参股混合基金数量、混合基金募资对象数量、混合基金投资企业数量均显著正向影响高校或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强度,而高校或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强度显著正向影响区域创新生态水平。(3)基于创新生态构成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政府引导基金促进区域创新生态水平的提升主要表现在改善创新环境方面;基于地区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我国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政府引导基金促进东部地区创新生态水平提升的溢出效应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发展政府引导基金、提升区域创新生态水平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