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林文娟  王玮雯  邵枫 《科学通报》2003,48(9):926-929
介绍一种新的情绪应激模式, 即以不确定性空瓶饮水刺激作为情绪应激源, 考察14 d情绪应激对大鼠行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情绪应激诱发出明显的攻击行为, 激活了HPA轴和交感神经系统, 减少了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和血白细胞数目. 而单纯缺水但无空瓶刺激的应激只引起探究行为、HPA轴激活和血白细胞数目降低. 这些结果证明了心理行为因素对行为、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作用. 该模型可用作拟人类的情绪应激模型(例如愤怒或焦虑), 它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情绪应激、行为和免疫功能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
赵寿元 《科学通报》1964,9(9):817-817
近十年来,組織培养技术的进展为染色体的研究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使有可能对人类以及其他灵长类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作出正确的估計。我們在利用猕猴为材料进行与人类的輻射遺传敏感性的比較研究过程中,对猕猴的正常核型作了必要的仔細分析。我們用外周血离体培养方法和活体抽取骨髓的方法,总共分析了6只猕猴(Macaca mulatta)的1,197个細胞。外周血白細胞的培养法主要是参照Bender等和項維等的方法略加修改,即用猴子  相似文献   

3.
近日,我国科学家在基因组学的知名刊物《Genome Biology》上首次发表了中国猕猴全基因组序列多态数据。猕猴是人类的近亲,也是在研究中最广泛使用的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虽然猕猴在生物学和医学方面的应用已经有很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数字     
正800在人类航空航天史上,上过太空的动植物寥寥无几,不过美国航空航天局刚刚派出了一支前所未有的动物大军——约800只蚂蚁进入太空。这些蚂蚁被分成8个小组,用来研究在失重等不同条件下蚂蚁的族群行为。人类一直在尝试破解蚂蚁的行为秘密,通过研究蚂蚁的最优路径选择、障碍物躲避等行为,我们能够组织出多种适合人类社会的行为方案,如公共场合逃生方案或灾害现场施救路线等。  相似文献   

5.
如同人类在政治角力中使出浑身解数一样,动物在它们各自的族群里也会行使政治行为。不信你看看,恒河猕猴群体战、狒狒和亲政治……  相似文献   

6.
专家系统和机器人学是 LZ 智能研究中发展最快的两个分支,前者是用来模拟人类的思维活动,后者是用来替代人类的肢体行为,它们都是计算机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计算机首先被用于数值计算,从本世纪30年代提出符号计算和符号处理的理论概念,到50年代发展起来的控制论,把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信息理论、逻辑推理与计算机联系起来,开始用计算机来表示和实现人的智能活动,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下棋对弈和定理证明。60年代以来,LZ 智能研究的重点已从探索普遍的思维规律转向知识为中心,进入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重要领域,且已逐步实用化。专家系统的本质是以某一领域知识为基础,利用计算机程序,模拟人类专家的推理活动,以得到  相似文献   

7.
在动物的世界里,母子之间、父子之间、雌雄之间许多爱的行为是很可贵的。有的被用来在人类社会的一些艺术作品中进行形象比喻,从而使更多的人感叹不已。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鸡就与我们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生活在自然界中的野生鸡类是我们祖先的一种主要狩猎对象,是人类获取蛋白质和能量的重要来源.后来,我们的祖先学会了驯养动物,而鸡就是最早被人类驯化和利用的家禽.  相似文献   

9.
蛋白质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内执行各种各样的生理功能.自18世纪蛋白质被发现以来,蛋白质研究的重点从早期的分离纯化逐渐深入到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为了解决动物生理、医学科研中的实验动物问题,在千岛湖中开辟了一座猴岛,现在已建成一定的规模。《猕猴入群“策略”与野外组群过程》一文,是研究人员在建岛过程中对猕猴入群和组群行为的综述分析,可以帮助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动物世界中动物是怎样表现其生存技巧的。  相似文献   

11.
老诚 《科学之友》2009,(8):80-81
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投资额大、涉及面广、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是城市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与广大市民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对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定震  田红 《自然杂志》2010,32(1):33-39
化学通讯在动物的社群行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维系社会等级,传递发情信息,个体识别、亲缘识别等具有重要作用。自第一种外激素被发现,迄今已经整整50年,有关化学通讯功能及其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文回顾了化学通讯的研究进展,对外激素的化学组成和释放、其感受机制、功能和生理及遗传调节等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和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及其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颖  陈春英 《科学通报》2011,56(2):119-125
随着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人们接触不同种类的纳米材料的机会大大增加. 纳米材料与人体接触会不会引起不良的后果? 纳米材料对环境是否有危害? 当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的时候, 其引起的伦理学、社会和法律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就纳米安全性研究以及相关的一系列伦理学问题, 结合国内外各研究机构的实验结果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从纳米材料本身的安全性、纳米材料合成及使用过程中涉及的其他物质与纳米材料的共同作用、纳米材料暴露的安全性评价、纳米材料的风险评估以及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有力监管5 个方面, 简要阐述如何正确认识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靶蛋白 配体亲合作用检测的亲和质谱技术与常规高通量筛选技术相辅相成,已发展成为药物先导化合物早期发 现流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由于其特殊的生化性质,对基于亲合作用的配体筛选和配体表征 提出了巨大的技术挑战。文章主要介绍亲和质谱技术用于GPCR配体筛选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并总结该技术用于大规模化 合物库及天然草本粗提物筛选的前沿进展。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在农村信用社改革方面的有关内容,指出了其在产权改革“、利性”与“支农性”、经营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深化产权改革、解除对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管制、改变经营模式、给予农村信用社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法律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晶  蒋亚超  曹卫  肖鹏  张永学  谢庆国 《科学通报》2011,56(23):1871-1876
小动物PET 是动物实验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显像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医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小动物PET 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的进展,从代谢显像、血流显像、受体显像和基因显像等4 个方面出发,阐述了小动物PET 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以及它体现出来的优势与不足. 面对小动物PET 应用的不断拓展对其仪器性能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应用为导向、将探测器系统设计与图像重建算紧密结合的小动物PET 系统设计思路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杨金龙 《科学通报》1979,24(14):670-670
体外实验业已证明,环-磷酸腺苷(简称cAMP)是细胞生长的调节物质,能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基因表达。肿瘤细胞的cAMP量一般低于正常细胞,提高细胞内cAMP浓度,可以使细胞形态向正常方向逆转,并部分地恢复正常细胞的行为和功能分化。鉴于cAMp的细胞通透性较差,近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其衍生物的研究。上海生物化学制药厂合成了8代溴基环-磷酸腺苷(简称8Br-cAMP),本实验室发现此化合物能显著抑制动物肿瘤的生长,现扼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宗奕岑  胡承  贾伟平 《自然杂志》2006,41(6):439-443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生物作用受损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可导致各种组织尤其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及功能障碍。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其中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是指利用序列捕获技术将全基因组外显子区域DNA捕捉并富集后,进行高通量测序的基因组分析方法。基于其高特异性、高准确性和高覆盖度的优点,全外显子测序已在复杂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等疾病易感基因的识别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文章综述了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技术在糖尿病的遗传易感基因及其编码变异筛选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配电网络是电力系统中直接为广大用户分配电能的重要环节,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它的发展和完善给电力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章通过对配电网网络模型和运行状态分析,提出方案权重判断法和权重判断矩阵法的电网运行方式优化方法,以期为电网一线工程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6,38(2):116-119
所有的灵长动物都是社会性动物,其社会群体的组成成分依物种不同而有很大不同。它们在群体中进行取食、漫游、休息和睡眠等各种活动。对灵长动物的社会组织进行归纳分类有助于对各个物种进行比较研究,其最终目的是便于研究能够影响社会组织多样性的各种因素。灵长动物的社会分群是多种选择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每一种因素都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猴群的大小、组成成分和数量动态。虽然大多数灵长动物生活在本物种所特有的社会单位中,但它们并不是终生都生活在同一个社群中。有些种类是雌猴留在自己的出生群,而雄猴外迁到另一个社群中;还有一些种类是雄猴留在自己的出生群中而雌猴外迁;吼猴和小狷猴等是雌雄两性都外迁。从个体的视角看,灵长动物的社群并不是一个稳定持久的单位,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随着个体的出生、成熟、外迁、迁入、迁出、配对、生殖和死亡而不断发生变化。最早关于灵长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来自于持续1~2年的短期观察,但现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长期野外观察资料,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很多创新。这些资料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生物学视角并开辟了新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