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4.
华人数学家张益唐被公认为当代最富传奇色彩的数学家之一.张益唐出生于中国上海,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和普渡大学求学,1991年在美国博士毕业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一度脱离了主流学术界,甚至依靠打零工度日.他在艰苦的环境下独立研究,花了若干年时间努力钻研解析数论中的著名难题孪生素数猜想,并在2012年取得了重大突破.成果被公布后,张益... 相似文献
5.
研发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生物医药研发关键活动的需求出发,结合网格技术及其“资源共享、协同工作”的思想,指出可以通过网格技术的应用,提供高性能计算能力,进行生物数据与信息的整合,共享仪器资源,并开展协同研发工作,实现对生物医药研发活动的支持,以提高研发能力。 相似文献
6.
7.
8.
网格技术是计算机研究领域中新兴的高端技术,它构筑在因特网上,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等融为一体,以不断发展的中间件(Middleware)为网格操作系统,从计算机硬件、数据、应用程序三个层面上实现高性能计算、大规模存储、网络、信息、应用软件和相关科学实验仪器等资源的合理组织、分配和共享,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单独实验室、研究院所和企业的大规模科学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不足以及科学资源共享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网格技术的发展为高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可全面共享的计算资源和可协同工作的开发环境。针对集合预报系统计算量大、数据量大的特点,课题利用网格技术开发了一个基于网格技术的气象中尺度集合数值预报网格应用系统MAGEP(Meteorological Application Grid formesoscale Ensemble Prediction)。该系统聚合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行业内部和中国国家网格在内的计算资源、数据资源、软件资源和研究资源,为集合预报系统的运行提供了计算资源和数据存储能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周髀算经>中光程极限167000里这一概念和数值在整个<周髀算经>宇宙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唐如川和陈文熙认为日出和日落时分,太阳离周城的距离就是光程极限,但在具体推算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考虑<周髀算经>中春秋分与实际春秋分的时间差(<周髀算经>中的春秋分按照四分法计算得来),以及由于地球轨道近日点的变化(1.7度/世纪)所导致的春秋分时间的变动,则可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从而使这一数据的来由得到比较合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1.
简论《周易》由象及理的科学之道与人文之情融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运用由象及理的思维方式,内含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探究着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生命信息,贯穿着"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观念,表征了天道至理(科学之道)与人道意蕴(人文之情)的融通。二者的融通主要有"易与天地准"的科学观察与人文意蕴、"兼三才而两之"科学设定与人文德性、"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的科学推理与人文蕴涵和"设卦观象"的科学推论与人文德行等特征,以及"阴阳相薄"的动变平衡观、"保合太和"的宇宙和合观、"与时偕行"的人事权变观和"节以制度"的社会发展观等哲理。《周易》表面反映了先民们对宇宙生化的摹仿,实质是宇宙的物化之理印证到人的思想中生命之情的展现,对于消弭当代生态危机提供了一定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需要,是支撑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系统工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深刻领会“新时代”的丰富内涵,深化认识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的特殊意义,创新开展各项工作,更好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多种汽车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就是由以总线为通信网络的控制单元组成的,如何采用有效的手段对汽车内部网络总线在出厂前进行严格的测试是汽车电子生产厂商亟须解决的难题,文章介绍了现阶段的汽车总线网络测试系统的搭建技术。 相似文献
14.
15.
语义网格的基础理论、模型与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语义网格的基础理论、模型与方法研究"针对互联网信息有效共享的基础科学问题进行了研究,旨在突破现有数据模型的局限,建立新的网络资源有效共享的模型、理论和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该项目启动3年来在建立语义资源空间模型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取得的一些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6.
空间光调制器是一类能将信息加载于光学数据场上以便对二维空间各点光强进行调制的器件,其在微光刻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微光刻技术对于照明强度分布、均匀性等的高精确度要求,使得基于数字微镜元件的空间光调制器由于精度高、可控性好而逐渐受到青睐,成为微光刻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元件。 相似文献
17.
中西数学会通的尝试——以《同文算指》(1614年)的编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明万历年间,西方数学随着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的到来而传入中国;同时,徐光启等士人也向传教士学习,并提出了“会通以求超胜”的思想,试图融合中西数学;《同文算指》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产生的。在进一步发掘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同文算指》的编纂过程及其资料来源,指出《同文算指》不仅翻译了丁先生《实用算术概论》的部分内容,同时还参考了明代算学家周述学的《神道大编历宗算会》和程大位的《算法统宗》,是李之藻试图会通中西数学的一部著作。这对认识明清之际中西数学会通的历程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