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指出,有限相对主义的基表内涵是认为存在着为人所知,可以辨认并且是有限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它与跨文化心理学和本土心理学的关系.最后探讨了有限的相对主义对心理学研究的意义,认为它可以促进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化取向,强化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有利于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涵化.  相似文献   

2.
W.H.布拉格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科学界的一位重要人物,对他的科学思想在科学观的意叉下比较系统地做了一定的探索性的分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目的是试对W.H.布拉格并不广为人知的丰富的内心世界予以充分展示,同时相信W.H.布拉格的科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热衷讨论的科学技术观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建构版本的结构实在论重建本体论承诺,附加以理论和结构的约束,作出与其它版本结构实在论不同的科学的结构性阐释,实现对于科学实在性和连续性的回答。它强调基本本体的还原论内涵,同时认为结构的可变性和开放性决定结构的建构性和相容性。勿庸置疑,在还原论追求中基本本体的假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现实中科学理论结构的不相容性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目前试图结合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量子引力论强调了最小普朗克距离。这种离散化的要求是否意味着以无穷小距离、连续和微积分为基础的近代数学的终结?如果从离散与连续的角度重新分析已有物理学统一理论所需要的数学理论,就会发现,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处理了离散、连续以及离散与连续之间的统一问题;而当前的量子引力论仍旧需要处理离散与连续之间的统一问题,并且,其相应的量子几何学有可能全面实现离散与连续之间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摘要 简要论述了汉语科技术语规范和统一的意义和特点,综述了该项工作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阐述了汉语术语的命名原则、协调原则和目前的工作重点。一、汉语科技术语规范和统一的意义和特点1.意义科技术语作为科技发展和交流的载体,一直与科学技术同步产生和变化。科技术语反映着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审定和统一科技术语,实现科技术语的规范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技发展是一项配套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可以说是一项支撑性的系统工程。没有这样一个系统的规范化的支撑条件,现代科技的协调发展将遇到极大困难。就像在天文学中,假如没有统一的关于各类天体的命名,现在人们可能仍然在浩瀚的宇宙当中,只能看到无序的混乱,很难找到科学的规律。如是,天文学就很难发展。其他学科也是这样。在我国,科技术语的统一工作主要是对汉语的科技术语进行规范化。汉语是世界上各民族语言文字当中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它不仅是我国的官方语言,也是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之一。它所构成的文化宝藏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现在世界上使用汉字汉语的人口约为14亿之众,占世界总人口的26%,形成了广阔的汉语文化圈[1]。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汉语科技术语的使用会越来越广泛,其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因而,做好汉语科技名词的统一工作不仅是我国的需要,也是对亚洲和世界的重要贡献。2.特点我国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字,在术语规范化工作中,既要注意同国际上的术语工作相衔接,又要使之符合自己的语言文字特点和科技状况。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可供表意的词汇丰富、数量庞大、涵义细致。加之我国已逐渐建立起完整的科技体系,西方有很多很偏僻的学术领域在我国都能找到同行、知音。因此,汉语及汉语科技术语完全能够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不管学术内容多么抽象和深奥,都能在汉语文化宝库里找到贴切的名词与之对应[2—3]。作为表达科学概念的符号,科技名词应力求简明、易懂,且包含尽可能多的科技信息,而汉语恰恰在这方面见长[4]。汉语文字绝大多数是形声文字,在表形、表音、表意、简短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越性。在汉语的基本名词中双音词占重要比例,而其每一个音基本上已经是一个词。因此双音词就包含了两个单词的信息。比如“激光”一词就含有“光”和“受激”两个关键性科学信息。再比如,“自转”“行星”等名词,都显示出了汉字的表形、表意、指事、会意的特点。这样的长处在现代科技名词的编辑、分类以及规范化等方面都是很有利的。但在另一方面,汉字用作科技名词也有其所短。尤其表现在表音和表形方面难以与国际上的科技名词接轨。在印欧语系各国之间,因所有字符相同或相通,在引进科技名词时采用字符转写的方式就可以了[3]。但在我国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无法转写。其音和形无法与国际接轨。即使按音定名,也很难推广,主要原因是汉语为形声表意文字,人们已习惯于它的望文生义、顾名思义等特点。一旦采用音译,人们就容易产生误解,难以正确地顾名思义。因此,在我国进行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只能是依靠和发挥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按照科技的概念和内涵,创造和规范出符合科技规律和汉语文字结构特点的科技名词。这就是汉语科技名词的独特性。二、汉语科技术语统一工作的历史和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因而其名词术语的出现无疑也是世界上最久远的。然而在我国的历史上真正成立专门的机构从事科技名词的审定却始于清朝末年——1909年(宣统元年)[5]。当时在大学部设立了科学名词编订馆。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江苏教育会之理化教授研究会审定了物理学和化学名词;中华医药学会组织了医学名词审查会;1915年相继审定了化学、物理学、数学、动物学、植物学、医学等学科的名词;1918年中国科学社起草了科学名词审定草案,1919年成立了科学名词审查会;1928年成立了译名统一委员会。截止1931年共审定各学科名词(草案)14部。这是我国的专家学者们在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史上掀起的第一次小高潮。1932年成立了国立编译馆,在当时的教育部主持下,组织专门队伍开展了多学科的名词术语的审定。截止1949年底,相继审定并编订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矿物学以及生物科学等科学技术各学科名词草案50—60种[5]。这是我国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第二次高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科技术语的规范与统一,1950年委托中国科学院编译局接管了国立编译馆审查编订的各类名词术语草案,并于1950年4月6日批准成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任命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主任委员。该委员会下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药卫生、时事、文学艺术五个组。截止60年代,审定、公布、出版了各学科名词术语百余种[5],深受学术界欢迎,对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和国内外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和促进作用。这是我国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第三次高潮。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60年代中期中断了名词的审定工作,直到80年代中期才得以恢复。这期间,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上的差距被拉大。“文革”后,我国采取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抓紧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这就对统一科技名词提出了迫切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已改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它标志着我国科技名词的统一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预示着我国科技名词工作的第四次高潮的到来。全国名词委自成立以来按学科共组建了52个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有1700多位高水平的科学家参加名词审定工作,还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参加书面审查和座谈、讨论等。十多年间形成的科技名词工作队伍规模之大、水平层次之高前所未有。目前全国名词委已公布出版了包括理、工、农、医各学科领域共计40多个学科的名词。其中有的学科加了定义。这些学科名词的公布,消除了一批混乱的名词。对我国科研、教学和学术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全国名词委近来还开展了新词的定名工作和海峡两岸的名词对照统一工作。三、全国名词委名词审定工作的方针政策及规划全国名词委在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中采取了全面规划,依靠专家,统一协调,科学审定,正式发布的工作方针[6],按科技体系分学科进行名词审定。在学科安排上,遵循先基础后应用、先单科后综合、先主科后副科等原则。在内容上除名词术语外,还包括命名原则及符号等[7]。同时,在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中努力贯彻我国政府提出的“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密切结合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在系统地开展基础学科名词审定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开展工程技术方面的名词审定。全面规划中将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工作分两步走,或者说分两批进行。第一批只审定公布各学科的基本词,对有争议、易混淆的名词及新名词加定义或注释。交叉学科的名词则普遍加定义。第二批名词审定是在第一批审定的术语公布以后5年左右进行修订、补充和加定义或注释[7]。对于随着科技迅猛发展而产生的新名词,将采取灵活机动的组织形式、审定形式和公布试用形式,使其尽快地占领社会,起到导向作用。试用一段时间后根据反馈意见再正式审定公布。在海峡两岸名词工作方面,采取“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以及“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开展工作[8]。这一原则也适合于香港和澳门。全国名词委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参加有关科技术语的活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各术语学派的理论及术语工作经验,提高名词工作水平,逐步使我国科技名词同国际接轨。四、汉语科技术语的审定原则科技名词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科技概念的一种形式与意义结合的约定性语言符号[7,9]。遵照术语学理论,根据汉语汉字的特点,结合我国科技名词定名工作的实践经验,全国名词委制定了汉语科技名词定名的原则,这些原则一直指导着并十分适用于我国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这些原则主要包括:1.单义性科技名词应是单一的、专用的。从理论上讲,一个名词应只对应一个概念,即“一词一义”。并且一个概念也只应有一个名词,即一义一词。对于“一义多词”的名词应统一为一个名词,特殊情况时可保留一个同义词。如ergonomics一词涉及十几个学科,汉语称谓十分混乱,在15部字典中就有“人机工效学”“人类工程学”“人体工程学”“尔刚学”“工效学”等21个不同的叫法。经组织专家按概念进行研讨,最后定名为“工效学”,并给予了严格的定义。对于“一词多义”的外文词,应按其不同的涵义分别定汉文名。比如plasma,在物理学中将其定名为“等离子体”,但在医学中应将其定名为“血浆”。2.科学性即定名时应按科学概念的内涵来定出规范的名词,使其“名符其义”,准确地反映所指事物的特征。比如myocardial infarction一词,以前一直叫做“心肌梗塞”,但从科学概念上讲,肌肉是可以坏死而不能阻塞的,血管则是可以阻塞的,因此应定名为“心肌梗死”。3.系统性科技名词在其相关学科或领域中不是孤立的、随机的,而是有层次、成系统的,是合乎分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名词的系统性包括学科概念体系、逻辑相关性和构词能力等。在审定名词时,要充分考虑名词的概念体系,包括上位与下位(属与种)概念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部分与部分关系,以及时间、空间和因果联系的关系。比如地理学名词中的地理圈、景观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等,就系统而形象地反应出了地球构造整体中各层次的物质和状态。4.简明性名词简单明了,易懂、易记、易写,便于使用,这是命名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之一。例如医学名词coronary heart disease一词,如直接按意定名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就显得太长,现在定名为“冠心病”,简明而符其义,效果很好。有的英文词和对应的汉语都很长,这时可根据选取英文字首缩合词,然后按音汉译,或者取一部分英文缩合词和一部分汉语组合而成。如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的汉语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中文都太长,如选其英文字首缩合词“AIDS”,按音定名为“艾滋病”,就比较好。5.习惯性(即约定俗成)有些名词的定名虽不尽合理,不太名符其义,但已使用很久且应用范围很广,人们都已习惯,则宜继续使用,不要轻易改动。否则会造成新的混乱而不利于名词的统一 。如mechanical motion并非指简单的机械运动,天体运动也是重要的方面,一些专家建议改称“力学运动”,但多数专家认为这一混乱源于外语,国内外沿用已久,不宜再改动,现仍定名为“机械运动”。6.民族性即在给术语定名时要尽量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如天文学中已定名的“金星”“木星”等,就特别具有中国特色,而不采用外来术语“爱神(Venus)”和“大力神(Jupiter)”。还有反映二十四节气的定名和一大批有关中医针灸的定名,都具有中国特色。7.国际性即术语定名时要考虑与国际接轨,以利于国际交流。如我国大气科学中曾有“热带气旋(tropical depression)”“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台风(typhoon)”和“强台风(violent typhoon)”四个词,但国际上无“强台风”这个词,而用“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考虑到与国际接轨,我国取消了“强台风”一词,而增加了“强热带风暴”一词,并修改了定义[10]。8.学术性在定名时应避免采用普通生活用词,注意名词的学术性。如石油工程中的wild cat well 和watchdog,曾分别称为“野猫井”和“看门狗”。石油工程中显然不会有猫,也不会有狗。现根据其涵义分别定名为“预探井”和“把关定时器”。五、科技术语定名的协调原则对科技名词进行定名是为了使之统一和规范,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学科内和学科间的名词协调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项非常复杂和艰巨的工作,必须制定相应的协调原则。以下各原则是在多年的名词统一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1.习惯性(约定俗成)服从科学性在科技名词审定的实践中,习惯性(即约定俗成)与科学性有时是对立的、矛盾的。在这两者之间发生矛盾时,一般来说,习惯性要服从科学性。名词 要规范化,就要尽量向科学性靠拢。如地学中的lagoon过去一直称为“泻湖”,实际上是“潟湖”的误写和误称。根据lagoon的定义和“潟”与“泻”的涵义,现在选定了“潟湖”,废除了“泻湖”,服从了科学性。2.副科靠拢主科,主科尊重副科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或领域中名称不一致时,应进行协调。协调时副科应向主科的定名靠拢,主科定名时也要考虑到副科的名词使用情况。如probability一词,物理学等学科一直定名为“几率”或“或然率”,现在都服从其主学科数学的定名,称为“概率”。3.分别定名,共存并列有的术语在不同学科中确实不宜统一或难以协商统一为一个词,可分别定名,暂时并存。如vector一词,物理学中定为“矢量”,数学中定为“向量”,又称“矢量”。electric potential在物理学等学科中定名为“电势”,而电子学等学科中则定名为“电位”。4.涉及外国科学家人名的科技术语,其人名音译名应按照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尊重规范等原则来进行审定和协调[11]其中主要是名从主人,即以本人的国家民族语言和习惯为准。对于科学界通行很久、人所共知的著名科学家,即使音译不准确或用字不妥当,也不宜更改。对于新出现的科学家人名定名则要求尽量规范化。六、目前的工作重点迄今全国名词委已完成了基础科学各学科的第一批名词审定工作,应用技术学科的名词工作也完成近半。因此可以说我国在名词术语工作上基本上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科技名词体系。尽管如此,我国的科技名词统一工作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任务。1.继续做好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尚未完成第一批名词审定的学科需抓紧审定和公布;有些学科需尽快进行第二批审定,即对第一批公布的名词进行修订、补充和加注定义。2.大量科技新词亟待定名和规范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猛,与之同步产生的科技术语层出不穷,其产生和传播速度之快、渠道之多、数量之大前所未有。如果术语工作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常规的审定模式上,不抓紧新词的定名和规范的话,很快就会造成社会上使用名词极为混乱的现象,使得人们,特别是新闻媒介无所适从。新词定名工作的特点是要快,否则就会形成约定俗成,再改就难。但新词定名也要保证质量,应有很高的准确率。因此,新词规范化工作应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在保证新词概念准确的基础上尽快命名,并向社会发布试用。第二步是在试用一段时间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上的反馈意见进行修订,然后正式公布。鉴此,全国名词委在新词定名工作中采取了机动灵活的组织形式、审定形式和公布试用形式。另外还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将当前发展最迅速、新词最多且最混乱的学科信息科学技术和生命科学列为重点,加大投入,以期尽快减少这些学科新词使用的混乱现象。其他学科也作了普遍发动,新词定名工作正在逐渐开展。3.两岸科技名词亟待对照统一海峡两岸分隔近50年,这期间正是现代科学技术大发展时期,因此科技名词尤其是新兴学科的名词,两岸存在着严重的不统一。如计算机科学,两岸就有80%左右不一致[12]。相对情况较好的基础学科,如物理学,也有大约20%的不一致。同文同种却一国两词、一物多名,这种状况影响着两岸科技、经贸、文教方面的交流。1995年具有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把探讨大陆与台湾科技名词统一的工作列入了共同协议之中,此举顺应两岸民意,尤其反映了科技界人士的愿望。全国名词委始终把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与统一工作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历史性任务,克服重重困难,利用各种渠道和机会,促进和开展这项工作。近几年,全国名词委已由间接地通过各个学会和各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专家与台湾同行进行交往变为直接来往和接触,并与台湾负责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台湾“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有许多学科双方已在开展工作。在这项工作中,全国名词委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基础后应用的原则来开展工作。对于那些与“三通”有关的学科,如大气、航海、信息科技等,要先行开展;对那些发展迅速、新词不断产生、社会上使用混乱的学科也要加紧开展,如计算机科学技术。两岸名词工作,宜采用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即老词暂以对照为主,逐步达到统一。而新词,两岸可在一开始就一起研讨,共同定名,取得一致。4.名词推广应用工作需大力加强如何使全国名词委众多专家的多年劳动成果即审定公布的名词得以推广使用,成为全国各有关单位、行业、部门和公民自觉遵守的规范,是个重要而急需加强的工作。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繁荣和活跃名词工作势在必行。各新闻媒体和书刊出版单位是推广规范科技名词的重要力量。新闻媒介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知道某件事情或某一个词。比如“克隆”这个名词,全国名词委1989年就公布在名词书上了,但一般百姓极少知道。而“克隆羊”一出现,几天功夫克隆一词就被新闻媒介炒得家喻户晓。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新闻媒体和书刊出版单位都给予了全国名词委很大的支持。现在要使社会各界了解、重视和支持名词统一工作,自觉使用规范名词,仍然要靠新闻出版界的支持。5.术语学理论有待提高在名词术语统一和规范化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术语学理论也有待提高。术语学带有明显的边缘性学科的色彩,其研究领域不仅与语言学紧密相关,而且还同逻辑学、分类学、本体论、信息科学密切相关。此外,术语学还要研究各学科的术语问题,所以它又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发生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术语学可以说是一门几乎涉及人类知识各个方面的独特的学科。虽然其理论和方法有待逐渐完善,但其涵盖面如此之广,以至几乎所有学科的专家都有必要对其予以关注,这正体现了术语学在人类现代知识总体结构中的重要位置。因而,完全有必要大力开展术语学的研究,提高科技名词统一与规范化工作的水平,逐步使中国科技名词术语同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6.
文化相对主义观念是人类学的思想精髓,本文首先讨论人类学中的文化相对主义观念以及这一观念的核心立场;继而,重点论述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相对主义观念所带来的科学观的变化,以及文化相对主义科学观对科学史研究的影响;最后对围绕相对主义的相关争论进行几点讨论。  相似文献   

7.
摘要 当前水产科技术语的混乱严重阻碍了水产业的向前发展,对国内外学术交流,技术规程的制订和执行等均十分不利,因此水产科技术语的规范化亟待解决。本文简要叙述了当前水产加工品术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水产加工品术语的规范化提出了几点意见。
当今世界正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产生,由此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新概念。然而,由于地域、学科、翻译等许多因素,原有术语和新产生的术语都存在着使用和定名的混乱现象。因此,如何对各行各业的科技术语进行规范和统一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随着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开展,以及计算机在科技图书文献的编撰、检索和科技信息交流中的普遍应用,也对科技术语的统一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本文针对水产领域的科技术语,结合我们在制订行业技术标准《水产品加工基本名词术语》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拟对水产加工品术语的规范化工作提出自己的几点意见,希望得到有关专家的赐教。一、当前水产品术语存在的问题1.一物多名和一名多物与其他学科领域类似,水产加工品术语中“一物多名”与“一名多物”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有人叫做“饲料”,还有人称为“铒料”;这边说“甲壳质”,那边却说“甲壳素”或“几丁质”;“西加毒素”和“雪卡毒素”两个同是表示ciguatera的词却出现于同一科技文献中等等。2.中英文互译上的混乱由于“习惯势力”、“外来语的移植”、“翻译新手命名的后果”[1]或因为“不是由统一机构定名,而是由翻译家或科学家自己译出或定名”[2]等原因,水产品领域中对同一术语的英译或汉译十分混乱。例如“水产加工品”的对应英文便有aquatic product、fishery product、fish product、marine product等不同翻译;“冷藏”的对应英文也有cold storage/preservation、cooling storage/preservation、chilling storage/preservation、refrigerated storage/preservation等不同翻译;“HACCP”的中文翻译有“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危害分析与重要管制点”[3]等几种叫法;也曾有过把crawfish与fresh water prawn均译为“淡水虾”而导致一项对外贸易合同作废,使国家蒙受重大经济损失的例子。3.产品名称上的混乱由于一些厂家乱用产品名称甚至是生搬硬套,更是加剧了产品术语上的混乱。如直接用日文汉字作产品名称并在产品包装和报刊杂志上出现的“天妇罗”或“添福乐”,其实就是鱼糜制品;标着“海苔”的产品往往使一般消费者误认为是海带,实际上是日文的紫菜的直用;还有的将“海带”标示为“昆布”,使消费者不知为何物,而“昆布”实为海带的日文。4.海峡两岸术语的不统一中国大陆与台湾省由于长期缺少交流沟通等种种原因,水产加工品名词术语不一致之处也相当多。如“墨鱼”在台湾称为“花枝”;“冻鱼糜”称为“冻海鱼浆”;“鱼糜制品”称为“炼制品”;而“琼胶”则称为“洋菜”等,且这种不一致的状况在书刊和科技文献中大量存在。凡此种种问题,对我国生产领域中技术规程的制订和执行,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技人才的培养等等均十分不利。因此,对于水产科技术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了。二、对水产品术语规范化的几点建议1.海峡两岸水产科技名词的协调与统一如上所述,由于历史原因和科学概念在传播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海峡两岸水产科技名词不一致之处还很多,严重影响了两岸的合作与技术交流。近年来随着两岸水产贸易额的增加和学术交流的加强,这种问题亟待解决。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教授建议,“大陆应该和港澳台联合起来,用超地区的观念来对待汉语的科技术语工作,建立起超地区的汉语科技术语学术机构,统一操作汉语的科技术语工作,共同建立成熟的汉语术语学派。”令人欣喜的是,两岸水产业的专家学者都已充分认识到这一协调统一工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已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如东海水产研究所的陆忠康先生等针对这一现象,研究选择出5 000多条名词术语对照在有关杂志上发表,已引起各方人士的重视。在海峡两岸水产名词协调工作方面,应该本着“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以及“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采取“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的方针达到统一。即老词暂以对照为主,逐步达到统一;而新词,两岸可在一开始就一起研讨,共同定名,取得一致[4,5]。2.水产科技术语应积极与国际接轨当今世界各国的频繁交往和经济全球化,反映在术语上则表现为科技术语的国际化日趋明显。应该说,术语的国际化是术语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都很注重本国科技术语向国际靠拢的问题。以我们的近邻之邦日本为例,197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日本外来语新词典》收外来语40000条,其中源于英、德、俄等21个语种,涉及政治、经济、科技等51个领域;198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编日语外来语词典》收录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军事、美术、科技(包括23个专业)等领域的词目共10万条。所以有人认为:“从日本语言发展的历史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日本语言的发展一直追踪着世界上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日本的科学技术水平达到今天的高度,在某种意义上说与通过外来语获得某些新的科学概念和提高科学知识水平不无关系,外来语在丰富日本语言的功效上功不可没。”[6]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等领域融入世界大家庭,特别是将来我国加入WTO以后,术语的国际化工作就显得更为迫切了。因此,必须要积极同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和经验,逐步使我国科技名词同国际接轨。我国水产品的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水产品每年进出口总量超过2000万吨,价值40多亿美元。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水产品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外便相应出现了诸如“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贝类净化”等一大批新的水产术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密切跟踪国外水产术语的新变化、新发展,进行规范化地吸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制定标准术语时,要根据汉语表达方式的特点,在使术语形成体系的原则下,吸收国外术语对我们有用的成分,而不是一概照搬。正如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名词委副主任路甬祥所说,“开展术语学研究和术语规范化工作,既要注意和国际上术语学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相衔接,又要符合本国的语言文字特点和科技状况。对于像我国这样有着独特语言文字的国家,更要使术语的国际化和民族特色结合起来。任何形态的文化,包括学术研究在内,都是只有充分而准确地体现民族的国家的特色,才更具有国际性,才能对世界具有更大的意义。”[7]3.做好水产加工品规范术语的推广工作科技术语是学术性强的基础工作,许多专家、学者以矢志不渝、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如何使众多专家的多年劳动成果得以推广应用,成为全国各有关单位、行业、部门和公民自觉遵守的规范,是重要而急需加强的工作。并且,规范名词只有为广大群众熟悉和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推广工作就成了十分重要的环节。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项工作还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水产科技名词的推广需解决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目前,水产科技名词的推广主要是借助于新闻媒体和书刊,但覆盖面十分有限。一方面出版单位销售困难而不愿多印,另一方面不少单位需用时却难于买到。这一矛盾需要有关方面(特别是出版单位)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宣传,使已公布名词的发行量有大的突破[8]。还有,主管部门应多召集各水产科研院校、新闻媒体和加工企业召开名词术语讨论会,或以标准的形式发送到各有关单位,以此来扩大规范水产术语对社会各界的影响。如正在制定的行业标准《水产品加工基本名词术语》,就是为了通过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对规范名词加以宣传及推广。另外,随着因特网(Internet)技术的日益普及,利用网上传播应成为我们今后名词宣传的主要方式。因相比于其他方式,网上传播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将发布的规范名词发送到全世界用户手里,从而加速了科技名词的宣传推广。(2)各类工具书应带头使用规范的科技名词工具书(特别是权威工具书)代表了我国的文化和学术水平,其社会影响极为广泛。更多读者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查阅工具书,而不是去翻阅科技名词刊物或标准。所以,在推广使用规范科技名词方面,各类工具书理应率先垂范。然而,我们平常查阅工具书(包括权威工具书)时,发现其中有不少科技名词不规范,并且不同的工具书对同一名词的解释或写法有时还不同。仍以水产加工领域的名词为例,如minced fish这一单词,《英汉食品科技词汇》解释为“鱼糜”,《英汉食品工业词汇》则解释为“绞碎的鱼肉”,而“鱼糜”和“绞碎的鱼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水产品”这一名词,《英汉食品科技词汇》翻为fishery product,《英汉水产词汇》为marine product。由此可见,各类工具书在编纂和修订时应充分采用规范科技名词并相互协调一致。有关部门应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规范词”作为衡量该书的质量指标之一。(3)广大新闻和科技教育工作者应提高认识,主动、积极使用规范名词因为科技名词的推广不是靠强制手段,这就要求全社会提高认识,充分了解使用规范名词的重要意义,尤其是新闻和科技教育工作者更应首当其冲。因为,新闻媒体与广大读者有最广泛而密切的接触,许多名词会出现在各种报道、文章中,成为广大群众获取新信息、新概念最直接的途径,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近几年才出现的“绿色食品”、“转基因食品”等新名词一般是通过此渠道而获得。而教材是提高文化素质所不可或缺的出版物,特别对处于求知初期的青少年来说,从教材中接受的知识会在其一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如果接受的是不规范的名词,纠正起来十分费力。因此,新闻工作者在编纂教材和科技教育工作者在教授知识时使用规范的名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8.
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循证医学深藏着工具理性主义的导向,其特征是工具理性过度膨胀价值理性相对缺失,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二者不平衡发展。因此,循证医学面临一些方法论难题:一是忽略了证据本身的差异性和不可通约性,不能实现对不同来源的证据的评价、评级和整合;二是把技术的规范性和程序性推到了过高的位置,而忽略了医学本身的复杂性和医疗体验的重要性。工具理性主义主导下的循证医学预设了一种机械观的世界图景,这实际上形成了某种绝对主义和技术至上,导致了某种"循证霸权"和"循证僵化",减少甚至杜绝了哲学反思和人文情怀进入诊疗过程的契机,造成了循证医学发展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9.
谈谈科技术语的审定与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术语是反映专业概念的一种形式和意义结合的语言符号,统一和规范科技术语是促进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术语审定工作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实事求是,同时要注意搞好两岸科技术语的对照工作。  相似文献   

10.
贵刊2005年第7卷第2期开展了关于"生态环境建设"提法的讨论,这对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科技名词规范及统一,是有促进作用的.现仅就一些较有影响的辞书所反映的环境科学术语概念不统一的问题,试举几例,供研讨.  相似文献   

1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