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1 毫秒
1.
五味子属下隶多蕊五味子亚属、中华五味子亚属、团蕊五味子亚属、重瓣五味子显属、五味子亚属和少蕊五味子亚属(共6亚属)。通过与八角科和木兰科性状的比较分析,对各分类单位之间的亲缘关系作了说明,确立了五味子科的分类系统,并研究了其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五味子科的历史回顾和对大量标本花果 (包括近缘科 )的详细观察 ,结合形态学、孢粉学和细胞学资料 ,及对木兰目、八角目等多心皮原始类群的分析 ,将五味子科提升为五味子目。五味子科下设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南五味子属下隶离蕊五味子亚属和南五味子亚属 (共 2亚属 )。  相似文献   

3.
从叶绿体DNA rbcL序列分析探讨五味子科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和Illicium parviflorum为外类群,对五味子科的叶绿体rbcL基因进行序列分析,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五味子科为一单系类群,与八角科关系最近,与木兰科关系较远.在严格一致性树中(Length=256,CI=0.8725,RI=0.8192),五味子科被分为二支,一支由五味子属中的中华五味子亚属Subgen.Sinoschisandra,多蕊五味子亚属Subgen.Pleiostema和少蕊五味子亚属Subgen.Maximowixzia构成,支持率82%;另一支包括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中的团蕊五味子亚属Subgen.Sphaerostema,重瓣五味子亚属Subgen.Plenischisandra.由此推断,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关系密切,它们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叠,两属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通过基因树分析,结合形态学、解剖学和化学证据认为,五味子S.chinensis和红花五味子S.rubriflora是五味子属中的原始类群.  相似文献   

4.
在野外居群观察和文献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五味子属的14种植物的39个分类性状进行了Q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4种五味子属植物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团蕊五味子和重瓣五味子——团蕊五味子群和重瓣五味子群的代表类群;第二类为大花五味子和红花五味子——大花五味子群的两个代表类群;第三类包括其它所有类群,该类又可分为三组:(1)五味子——五味子群的代表类群;(2)二色五味子——少蕊五味子群的代表类群;(3)中华五味子群的8个类群.基于聚类分析结果,提出了包括3亚属(即多蕊五味子亚属、五味子亚属和团蕊五味子亚属)和3组(即中华五味子组、五味子组和少蕊五味子组)的新分类系统.聚类分析结果不支持将华中五味子、滇藏五味子、绿叶五味子、小花五味子等归并为东亚五味子的处理.主成分分析表明,落叶习性、下表皮角质条纹、花托膨大否、花单生否、上表皮有无气孔器、花托伸长否、雄蕊数、花药开裂方式、上表皮细胞形状、上表皮垂周壁式样、花粉萌发沟等性状的分类学价值较大,可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并据此编制了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考察、采集和大量解剖新鲜的和干燥的花果,获得了丰富的第1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产的五味子属(种数占该属种数的80%以上)进行了自A·C·Smith1947年发表五味子科专著以来的首次系统整理和修订,结果将分几部分发表。本文是第2部分,报道多蕊组内向药亚组的11个种、3个变种,即翅枝五味子,柔毛翅枝五味子,滇翅枝五味子,毛叶五味子,毛脉五味子,金绒五味子,鹤庆五味子,粉背五味子,华中五味子,川滇五味子,阿里山五味子,绿被五味子,披针叶五味子和小花五味子.  相似文献   

6.
五味子科植物木脂素成分的波谱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五味子科植物中主要成分木脂素类的结构类型和红外、紫外、质谱和圆二色谱等波谱特征。  相似文献   

7.
北五味子属植物研究进展点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全面地研究了产于中国的北五味子属植物,归并了A·C·Smith建立的两个变种,填补了前人遗留下来的一个种和一个变种的雄花描述空白。  相似文献   

8.
姜洪喜 《科技资讯》2006,(15):142-143
五味子(北五味子、山花椒)——木兰科、五味子属。五味子在我省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以南各林区,甚普遍常生于次生阔叶林中,缠绕在乔木或大灌木的树干上,直达枉顶。果为著名中药,又可酿果酒。  相似文献   

9.
应用模糊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对川产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药用植物进行了数量分类学研究。分类采用了形态学、植物化学、地理分布多方面性状。结果表明,川产五味子属的12个种、变种、变型可分为五组;种子表面特征是本属植物鉴定最有用的特征;对应分析能将分类单位之间、性状之间、分类单位和性状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平面图上定量、直观地表示出来,是植物数量分类研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高速逆流法分离纯化五味子中的五味子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5%乙醇提取五味子种子的粗提物,经过硅胶分离后的1g粗品用高速逆流色谱首次分离得到122mg纯度为99.9%的五味子酚,结构经ESI-MS,MS/MS鉴定。同时分离得到86mg纯度为98%的五味子甲素、93mg纯度为97%的五味子乙素和114mg纯度为99%的五味子酯甲。两相溶剂系统确定为正已烷-甲醇-水(体积比为7:6:1)的三元溶剂系统,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转速为800r/min,流速为2.0mL/min。  相似文献   

11.
罗钟桓 《科技咨询导报》2011,(28):127-127,129
木脂素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植物雌激素,是五味子属药用植物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本文介绍了木脂素概况及五味子中木脂素的研究现状,为五味子属药用植物的木脂素类化合物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五味子糖浆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02册。原标准仅收载了对五味子的理化鉴别。根据国家中药品种申报的要求,在原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五味子中五味子甲素的含量测定和五味子中五味子甲素薄层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五味子中的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和五味子醇甲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C18色谱柱,以乙腈—水系统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10 nm,柱温35℃,流速1 mL/min.结果: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分别在0.234~1.172 ug (r=0.99974)、0.255~~1.276 ug (r=0.99996)、0.280~1.400 ug (r=0.99996)的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  相似文献   

14.
北五味子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传统中药北五味子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验证了前人关于北五味子在体外有抑制痢疾杆菌作用的实验结果,深化了对北五味子的抑菌范围和抑菌强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不同厂家食用醋炮制南五味子的主要化学成分提取率的变化。方法选择12个不同厂家的醋为考察对象,以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甲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UV法对不同厂家醋炮制南五味子中的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甲含量进行分析,考察不同炮制品中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甲含量差异。结果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甲含量分析结果,淘大醋香米醋,海天陈醋,水塔米醋为辅料炮制南五味子对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甲含量影响明显。结论通过不同厂家食用醋蒸制南五味子化学成分差异分析研究,为醋制南五味子工艺标准化和可控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国内外五味子化学成分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方法: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按照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结果:总结发现五味子含有多种活性成分。结论:五味子具有开发药品及保健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开慧 《科技信息》2012,(24):221-221
五味子属木兰科植物,由于其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疗保健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其药用价值、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测定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和总木脂素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不同产地五味子中的五味子醇甲和总木质素含量:结果:各地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的含量均大于药典规定的0.4%,质量均合格,其中以黑龙江省所产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含量为最高,总木脂素含量以吉林省所产五味子为最高。结论:比色法测定总木脂素含量系本研究的实验结果,HPLC法测定五味子醇甲含量符合药典规定,说明道地药材五味子原产地为东北地区,故习称“北五味子”.  相似文献   

19.
采用色谱和光谱法分离鉴定北五味子的化学成分,分离得到三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五味子甲素(Wuweizisu A,Ⅰ),Gomisin G(Ⅱ),柠檬酸(Citric acid,Ⅲ),其中化合物Ⅲ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五味子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云南永胜产黄龙藤[Schisandrarubriflora(Franch)Rehdetwils]的种子中,共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其中3个为已知木脂素类化合物,经鉴定为去氧五味子素(2)、五味子酯甲(3)和五味子酯戊(4).一个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五味子红素(1).各化合物的结构由波谱分析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