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东盟作为东南亚地区的区域合作组织,在当今国际经济政治舞台上的活动日渐活跃,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和作用更显重要。日本一直重视与东盟的交往,无论在经济或政治上都离不开与东盟的合作。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脱欧返亚”和迈向“政治大国”目标的制定,东盟在日本亚太地区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东盟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日本“东亚经济圈”的重要发展对象;东盟是日本迈向“政治大国”、抗衡美国的重要砝码  相似文献   

2.
日美安保体制是冷战时代的产物,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从50年代确立、60年代调整、90年代再度确认,到今年2月,美日在华盛顿举行美日安全磋商会议,日本利用日美这一战略同盟关系,从一个被控制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在亚太地区谋求主导权,妄图控制亚太事务的政治大国。从日美关系发展变化的过程,可以看到日本的大国战略。  相似文献   

3.
由谁来领导世界的问题一直是冷战后大国关系的核心。美国一心想独霸世界,而中国、俄罗斯、日本、德国则反对美国的霸权行径。1996年大国间谁领导谁的斗争与前两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但在三个方面有较为突出表现:一是大国关系进一步从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美国更加意识到,独霸世界的愿望难以实现,开始着手改善与中、俄、日、德四强的合作关系。日本更加明确,只靠经济实力要起世界政治大国作用是不可能的,在世界和地区政治问题上采取了较为强硬的立场。俄罗斯更加认清,政治制度的变更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与  相似文献   

4.
在里根总统任期内,美日军事同盟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美国鼓励日本提高自身防务能力,促使日本分担更多防务责任,并且深化两国军事技术和军队合作,其目标是借助日本来牵制苏联,以维护美国在东亚乃至全球的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5.
《潍坊学院学报》2016,(5):31-33
战后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政府开发援助,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典型的事例,对国家权力与市场及国家利益三者间的关系作出了生动的阐释。日本通过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援助打开了东南亚市场,获得了财富,而财富的增长又成为日本追求政治大国、提高国际地位的经济基础。日本对东南亚的经济援助,前期配合美国战略主要追求相对收益为主,后期援助理念中合作因素增加,更关注绝对收益,其目的都是为实现日本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促使中日韩美在东亚地区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了新一轮的关系调整,但是这个调整过程充满曲折,最终美国利用天安号事件和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等巩固了美国在东亚的的领导地位,而中国外交在近年来的东亚紧张局势中处于被动地位。  相似文献   

7.
东亚同文会副会长长冈护美是日本明治时期知名的政治家、教育家。1901年5月至7月,长冈护美前往上海参加同文书院开院典礼、考察长江沿岸城市的教育情形,并向刘坤一和张之洞献上《北京回銮、满洲开放案》和《变法事宜八篇三十条》。通过访华,长冈护美在某种程度上目睹了清末新政为东亚同文会带来的广阔事业前景,从此更加活跃于对华教育领域。长冈护美的教育活动既促进了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又带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体现了晚清日本对华教育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亚澳学院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东亚地区大国关系”讨论会上,人们一致认为东亚处在历史过渡时期。苏联解体,美国力量相对衰弱,中国正在崛起,日本的作用扩大,东亚地区国际关系开始重组。今后几年,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主要取决于美、日、中三个大国的关系,东盟的作用也很重大。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苏联解体后,冷战宣告终结,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因此借助强化"日美同盟"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10.
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给整个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使东亚各国和地区认识到建立区域货币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章通过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东亚货币合作中各国的权力与利益进行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东亚货币合作的实现必须处理好全球霸权国、地区大国及东盟各国间的权力与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高宇 《世界博览》2012,(24):48-49
"大东亚其荣圈"又热起来敌乎、友乎?在脱离了意识形态对立的世界格局中,日本种种中国学说,不外是利益的考量。日本出版界每年"生产"有关中国的书籍可达数千册之多。现从经济、政治、学术的动态入手谈起。  相似文献   

12.
李魏巍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73-1476,1480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对中国周边的影响。日本积极配合美国的亚太战略,推出日本版的“繁荣之弧外交”加强了与越南的双边关系。日本与越南都有借助对方力量制衡中国、扩大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迫切愿望,双方有许多共同的利益。日本在变动的亚太格局中努力实现其政治大国梦想。然而,我们对日越关系的迅速升温还要理性观察和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日本紧跟 德法不随——美国“协调对华政策”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应对中国“和平崛起”已成为西方大国对外战略的重要课题。自年初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围绕这一课题掀起了错综复杂的“大国协调对华政策”的旋风。从初步结果看,日本表现出紧跟美国的意向和行动,而德法等欧洲大国则坚持自己的立场。日本配合美国施压日本近几年来对华外交一直保守僵化,并想借“日美同盟”加重其“大国外交”的运作,实现政治上的突破,成为所谓“正常国家”,跻身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列。因此,日本极力向布什政府靠拢,积极在亚洲应对美军全球战略的调整,强化日本海上航线的防卫能力等等。特别是今年2月19日,美日两国…  相似文献   

14.
以北约覆盖欧洲—大西洋,凭日美安保体系支撑东亚—亚太;由中东—中亚居中策应,借NMD和TMD为载体——最重要的国际政治景观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即一门心思谋求建立由其领导的单极世界秩序。海湾战争之后,美国对这一战略目标的诉求越来越清晰。同时,美国全球战略渐渐呈现出一种在世界范围内的攻势。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最近十年,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前苏东地区大部分转轨国家经济一蹶不振,以日本为首的东亚经济遭遇  相似文献   

15.
正韩国社会重视"专家"治国在东亚堪称一绝,但当总统的都没有好的归宿,也是东亚政治的奇迹,也许是奇葩。近代以来,地处中国、俄国、日本三国中间的朝鲜半岛,日益成为大国争夺的角逐场,成为东方的巴尔干,各方势力围绕着朝鲜半岛的较量十分激烈,冲突和战争多发生在朝鲜半岛及其附近海面。以往朝鲜半岛发生的重大事件大多与外部势力有着紧密联系,然而,最近韩国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朴槿惠的"闺蜜门"事件却是地地道道的韩国"身土不二"的产品。  相似文献   

16.
海部访欧是要确定90年代日本的外交方向,表明日本要冲出亚洲,建立“政治大国”地位。经济扩展是日本寻求政治大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战后日本制定和实施"政治大国"战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国际局势为日本制定和实施这一战略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经济决定政治,日本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必然要求有与其相称的国际政治地位;本国的地理条件促使日本要跻身谋求"政治大国"之列;日本国内大国主义政治思潮和新保守主义政治势力成为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思想和社会基础。日本的这一战略对中日军事和政治关系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世界知识》2013,(22):41-41
10月19至20日,由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东亚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协办的第二届“中国与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已成为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美日为争夺亚洲市场积极参加并推动APEC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日本、美国和东盟的等边三角关系。这一关系中东盟以其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联合体的身份独立出现于APEC之中,美、日则是拉动它的两边。但美国的动机除振兴国内经济外。其大国的主导地位意图不容忽视,如逼迫日本开放市场等。日本则主要是为了固守原有市场份额,开拓新的外贸领域,以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为目的。  相似文献   

20.
张琏瑰政党政治是西方政治对人类的一个贡献,是一个成功的东西,但是在东亚,即使是大家都比较看好的韩国、日本,政党政治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党政治核心的东西应该是社会的进一步分化,分成以利益为纽带的各个集团,而几个利益相近的集团团结在一起就形成了政党,通过利益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矛盾形成政党之间的相互制约,最后就分化为执政党和反对党,反对党实际上是对执政党进行监督,不断给执政党挑毛病,促使它行动更谨慎、政策更稳妥、更加着意地为多数人着想,这才是反对党存在的意义。而在东亚的一些国家,政党的核心不是根据利益和政策,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