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偏见"理论为基础,将鲁迅的翻译活动置于当时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社会文化与社会历史语境中,对鲁迅采用先归化后异化的翻译策略的译者主体性做初步探索,并得出结论:鲁迅的"偏见"是由他当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经历所决定的,并体现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文本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翻译家韦努蒂认为异化翻译可以从两方面实现:一是源语文本的选择;二是抵抗式翻译策略的使用。韦努蒂对中国近代翻译家严复翻译进行了研究,指出严复的翻译是"绝对归化"的翻译。然而无论是从源语文本选择还是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严译都符合韦努蒂异化翻译的标准。本文将以严译《天演论》为例,以韦努蒂归化异化理论为框架,分析严复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开始兴起,其中以劳伦斯.韦努蒂为代表,大力提倡异化即抵抗式翻译策略,批判归化,同时呼吁译者的"现身",批评译者"隐身"的状态。其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异化理论也有其局限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异化翻译是在归化翻译的绝对支配下逆境而生的,施莱尔马赫和劳伦斯韦努蒂则是其当仁不让的推手。当今文学翻译环境下,该策略越来越能迎合时代的要求和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不过,该策略一旦滥用,必然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翻译时对异化"度"的把握,显得尤其关键。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林语堂作为中国译学史和翻译史上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翻译活动的同与异可以梳理为三个层面:拿来与送去,异化与归化,直译与美译。他们的差异表明:译者的主体性是文学翻译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译者的文化态度在他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信”是翻译标准的核心。“译界泰斗”杨宪益、戴乃迭对鲁迅作品翻译的精妙之处,在于其译著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与原文一致,译文与原文一样流畅通顺,达到了翻译的“信”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7.
任何的翻译作品都是译者翻译目的指导下的结果,根据翻译目的论,不同的译者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来进行翻译,如归化和异化,这些策略和方法本身没有对错之分。本文主要从介绍目的论和翻译策略出发,结合《道德经》中"道"的翻译来论证以上的观点,并说明目的论对于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翻译标准,即"信、忠实、对等"的概念具有发展性,因此译者对原文差异性的态度和翻译策略也不断变化。译者对原文差异性的保持程度受到自身意识形态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在把握好"忠实"这个尺度的基础上,采取异化策略,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差异性,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庞德分别是中国和美国翻译史上伟大的翻译家,他们都曾尝试过“不通顺”的翻译,并且有着同一类型的目的——把译文读者和译者从原来支配他们阅读和写作的文化紧箍中解放出来;通过“不通顺”的翻译来突出源语文本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引入新的表现法。但由于语言发展客观条件的不同,他们二人的同一种翻译策略产生了不尽相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在翻译过程中,大胆吸收具有丰富形态变化的印欧语系的某些词法与句法,尤其是借鉴印欧语系通过词尾变化显示词类与句法功能的特点,创造性地采用“底的”、“地的”、“的地”、“底地”等复合助词.尽管有些助词由于其书面形式与口语不一致而没能通行开来,但鲁迅这种大胆吸收外来文化与力图丰富与发展汉语语法的胆识与魄力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此外,对助词“的”的频用、叠用,以及将“的”字用于数量词之后和“的”字与中心语组合等等,无疑都显示了鲁迅语言的独特风味.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故乡》和《社戏》所确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归乡叙事"传统,不仅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叙事模式之一,而且还内含了"风景"的不同审美范畴。由此,中国现当代作家在对鲁迅"归乡叙事"传统接续的同时,也于"风景"中寄予了不同的审美理想、文化理想。其中,徐则臣、李云雷、甫跃辉等"新生代"作家在新世纪的背景下对鲁迅"归乡叙事"模式与"风景"进行了改写,在接续鲁迅的"归乡叙事"传统的同时呈现出"风景"在小说中日渐消失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下半叶开始勃兴的"文化研究"思潮更为关注当代文化中处于权力边缘的文化与话语群体,其批判矛头直指"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则让中外翻译界更重视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对译本生成的影响及翻译活动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等翻译的社会属性。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国别、不同身份的译者,从自身及"他者"历史文化出发,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进行调适,确立符合其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论语》英译史及其英译发生的语境来看,《论语》英译大体上经历了从"西方中心主义"向"文化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语境转向,从归化以"求同"到异化以"存异"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高职鲁迅作品教学突出鲁迅"立人"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在高职校园里,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他们身上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发掘鲁迅的"立人"思想并对学生进行"立人"思想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要突出鲁迅"立人"思想就要求高职教师吃透教材,改进教法,用鲁迅人文精神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4.
从"神似"一词的源头"传神写照"的辩证和阐释上来看,傅雷的"神似论"是建立在绘画艺术主观审美感受基础上的一种翻译评论,实际上是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美学要求。傅雷的翻译经验和主张反映了他的翻译实践与"传神写照"的理念不谋而合,印证了艺术需以"形"写"神",方能"形"、"神"兼备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5.
英汉语言结构特点不同.唐诗不可能等值翻译。本文通过对唐诗的两种英译本进行赏析比较,突出了采用归化策略和创造性选词对原诗"意境"的翻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徐淑婷 《中国西部科技》2010,9(34):93-94,88
旅游资料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翻译中,应巧妙地处理这些蕴含在语言当中的文化因素,使外国游客产生具体的印象从而获得理解的原型而达到理解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旅游资料中语用翻译的探讨,提出以"归化与异化"为原则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从而达到语用等效。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后,面对国难,大批有识之士进行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等试图改变时局,但均遭失败。清末民初,一批受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在清政府留学政策的支持下,纷纷远渡重洋或求学日本,学习西学来实现"文学救国"的梦想。周作人在留日早期和鲁迅合译了俄罗斯、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等国家文学作品,后来转向了日本文学和希腊神话作品的翻译。文章从"翻译文化效应"研究的视角,将周作人文化翻译实践置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分析周作人在文本选择、翻译策略和翻译思想等嬗变的社会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翻译》2010年第6期刊登的胡安江教授的《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中有几处错误和几处需要商榷的地方,所有这些错误及需要商榷之处都是因为作者没有认真参考相关文献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赖德旺 《科技信息》2009,(16):175-175
高职鲁迅作品教学突出鲁迅“立人”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在高职校园里,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他们身上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发掘鲁迅的“立人”思想并对学生进行“立人”思想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要突出鲁迅“立人”思想就要求高职教师吃透教材,改进教法,用鲁迅人文精神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女性解放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学时期,鲁迅、凌叔华、庐隐作为最早关注女性生存境遇的作者,他们的笔下都勾勒出沉睡之中和惊醒之后这两种女性形象,他们的"女性书写"显示出"五四"时期男女作家对于女性生存境遇言说的差异。对于沉睡之中女性的书写,鲁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阐述她们所遭受的压迫,凌叔华则揭露女性灵魂的孱弱程度,庐隐主要描写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无助感;对于惊醒后女性的书写,鲁迅是站在"人的解放"的立场上期待她们自立,凌叔华描写女性的生存智慧,庐隐则着力剖析女性的情智冲突。他们的"女性书写"代表了"五四"时期对女性生存境遇言说的时代的高度,并窥破了隐藏在男女平等的旗帜下女性将要面临的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