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指出他的这一翻译策略是对英美霸权传统的挑战。同时他的异化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和读者的需求上有自身的局限性,但在文化交流和语言发展上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偏见"理论为基础,将鲁迅的翻译活动置于当时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社会文化与社会历史语境中,对鲁迅采用先归化后异化的翻译策略的译者主体性做初步探索,并得出结论:鲁迅的"偏见"是由他当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经历所决定的,并体现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文本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庞德分别是中国和美国翻译史上伟大的翻译家,他们都曾尝试过“不通顺”的翻译,并且有着同一类型的目的——把译文读者和译者从原来支配他们阅读和写作的文化紧箍中解放出来;通过“不通顺”的翻译来突出源语文本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引入新的表现法。但由于语言发展客观条件的不同,他们二人的同一种翻译策略产生了不尽相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洵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9,(Z2):136-138
任何的翻译作品都是译者翻译目的指导下的结果,根据翻译目的论,不同的译者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来进行翻译,如归化和异化,这些策略和方法本身没有对错之分。本文主要从介绍目的论和翻译策略出发,结合《道德经》中"道"的翻译来论证以上的观点,并说明目的论对于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1928—1930年间,鲁迅开始“向左转”。对鲁迅这一历史轨迹的重新考察,将显示出以往研究中许多不曾被发掘的意义,比如他在建立新的“确信”之后仍然所保持的“多疑”的思虑;他对苏联想像中对早期“想像的‘异邦’和现实的中国”思维模式的继承;他从事左翼文化建设中让劳苦大众在既无政治权利亦无经济权利情况下,能够享受一定的健康文化或艺术的动机和努力等等。通过考察,瞿秋白的“鲁迅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命题,在一个更为抽象的层面上将显示出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肖冬华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3):92-97
国民政府时期农村信用社制度曾发生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欲挽救"农村破产",农村经济却愈加衰落;欲使农民得利,农民却几乎是"被得利";欲使农民自愿参与合作,农民却是"被合作";欲遏制旧式高利贷,却产生了"集团高利贷"。国民政府时期农村信用社制度异化是由于其陷入"囚犯困境"的漩涡所致,这对于当前如何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徐立平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12(6):533-536,544
"隔膜"主题作为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一种普遍困境,在鲁迅笔下的众多小说中都有所体现。主要立足于鲁迅的多篇小说文本,对其所表现的"隔膜"主题进行回归文本式的分析与阐释。试图对"隔膜"主题在鲁迅小说中所表现的印迹、隔膜产生的原因以及鲁迅致力于消除隔膜的努力等问题,进行系统化探究。 相似文献
8.
肖胜文 《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7):32-34
《中国翻译》2010年第6期刊登的胡安江教授的《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中有几处错误和几处需要商榷的地方,所有这些错误及需要商榷之处都是因为作者没有认真参考相关文献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杨红梅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85-90
国内外主流英文媒体在英译中国特色词语时,主要采取完全音译、音译加解释、完全直译、直译加解释或音译和直译加解释这些方法或策略。从外宣的角度讲,音译或直译加解释即解释性翻译的方法是外宣英译中国特色词语的有效方法。解释性翻译给"不折腾"的英译提供了方法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性,资产阶级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建构,压制了人的革命性,掩盖了其剥削和压迫的强制性,使得剥削和压迫披上了理性外衣。要反抗这种异化,必须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摆脱日常行为异化的强制。日常生活批判释放了日常生活革命的可能性,戳穿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成为我们反抗现代物化与量化统治力量的新的革命起点。但由于缺乏马克思政治经济斗争支持,日常生活又失去其真正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实验(训)室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将"5S"引入实验(训)室管理,作为实验(训)室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更好地管好和用好实验(训)室,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更好地完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本文浅述了高职实验(训)室推行"5S"管理的必要性、内涵、实施方法与成效。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以及工程实例,针对在目前燃油价格不断上涨趋势下,船舶燃油系统节油所采取的措施——运用节油器,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相关意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浪潮汹涌的教育改革中,本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大胆尝试运用"和谐互助"策略,点燃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落实和实现新课标下的三维目标,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达到高效学习,培育学生和谐相处、互助友爱的良好社会风尚,实现学习上的互助共赢、人格上的相互影响及生活中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