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南方滨海区大型石化项目案例研究,设定了该类项目的事故情景,用石油类污染物作为特例,预测了其在事故情景下的空间变化及其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针对滨海区地质和水文地质特点,提出了截渗墙和防渗层两种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对每个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两种措施都能有效地阻滞石油类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中的迁移,从而为滨海区大型石化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天然气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气田水,可通过对气田水进行回注来解决其环境污染。开展对某气田水回注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在确定评价等级和标准、预测因子及分析各污染源强的基础上,采用解析法计算石油类、Cl~-、Pb、Cr、COD_(Mn)等污染物的扩散迁移范围,结果表明:项目建设对当地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可接受,可为后续类似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某炼油厂地下水石油类污染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土壤及地下水样品进行土柱淋滤实验,通过对其分析,得出该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途径主要有沟渠及污水坑渗漏、跑冒滴漏事故造成渗漏、污染土层及垃圾坑面状淋滤;地下水系统石油烃污染物的存在形式有溶解油、乳化油和吸附油;三种污染机制分别是通过石灰岩直接入渗、双层介质入渗和地下水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4.
臭氧-活性炭工艺处理油田轻度污染地下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及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的实验研究,探讨了利用臭氧-活性炭工艺处理石油类污染物轻度污染的地下水的可行性.研究发现,臭氧氧化能去除地下水中的部分石油类污染物(30%)和高锰酸盐指数(<10%);单独使用活性炭吸附对石油类污染物和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效果有限,在空床停留5~60 min条件下,去除率分别约为14%,8%;在正交实验获得的最佳实验条件下,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可以使地下水中的石油类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2006).结果证明,臭氧-活性炭工艺是处理石油类污染物轻度污染地下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炼化企业的生产及储存环节,对其地下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的事件时有发生污染物会随时间和渗漏量的变化而逐步向层深处迁移渗透,污染地下水或周边水体,甚至导致饮用水的污染事故,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造成社会和经济的巨大损失。为了精准判别污染源可能导致的地下水污染问题,识别地下水优控污染物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在进行场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石油场地地下水优控污染物识别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事故状态下输油管线对地下水污染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根据石油类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中的迁移机理,在分析研究区自然概况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地区包气带及大厚度砾卵石含水层介质中的二维迁移扩散模型.以三类生活饮用水标准(0.05 mg/L)为界,通过预测结果表明,穿孔泄露100天,沿水流方向上60 m处污染物达标,10年后扩展到440m.管线爆裂1年后超标范围可达210m,10年后整个区域均可达标.证明穿孔泄露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比管线爆裂大.  相似文献   

7.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渗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 ,作为主要污染物的石油类物质可通过土壤下渗从而对地下水产生不利影响。利用土柱淋滤实验、原油渗透实验和土壤微生物降解实验等方法对石油类物质在土壤中的降解规律、土壤截留率及土壤中微生物降解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对石油类物质虽然具有很强的截留能力 ,但是其截留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该限度 ,石油类物质将穿透土层直接威胁地下水的质量。掌握石油类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可以为石油勘探开发中控制污染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渗透规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作为主要污染物的石油类物质可通过土壤下渗从而对地下水产生不利影响。利用土柱淋滤实验、原油渗透实验和土壤微生物降解实验和土壤微生物降解实验等方法对石油类物质在土壤中的降解规律、土壤截留率及土壤中微生物降解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对石油类物质虽然具有很强的截留能力,但是其截留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该限度,石油类物质将穿透土层直接威胁地下水的质量。掌握石油类污染物的可以为石油  相似文献   

9.
王国锋  李媛  韩政兴  余强 《江西科学》2021,39(5):873-878
为充分摸清某污染地块的污染情况,评估其按第一类用地规划开发后对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风险,开展了该地块的补充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补充调查结果表明,地块内主要存在有机物污染,关注土壤污染物为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石油烃(C10-C40),关注地下水污染物为苯、甲苯、二甲苯、挥发酚(以苯酚计)、滴滴涕.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地块内苯、乙苯和石油烃(C10-C40)污染物的致癌危害及非致癌危害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风险,地块内地下水人体健康风险可接受,最终确定地块内污染土壤修复目标值为苯1 mg/kg,乙苯7.2 mg/kg,石油烃(C10-C40)826 mg/kg.建议对污染的土壤采取修复措施,对地块内超标地下水范围内的关注污染物采取严格的制度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冶金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冶历史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冶金工业地区,区域地下水环境往往存在严重的历史污染问题,使广大环评工作者难以准确识别项目可能造成污染的目标含水层,进而无法客观评价区域地下水环境污染现状.以湖南某地冶金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为例,就以上2个难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在充分调研多种资料,明确区域地下水系统与污染对象所属地下水系统的基础上,可利用历史动态数据确定目标含水层及其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查明区域地下水污染现状的目的是辨识已存在的历史污染情况,合理预测污染物的运移趋势.因此,对比地下水背景值及不同时期的水质数据,分析污染物积累和迁移特征是现状评价的关键.最后,讨论了如何利用分析结果指导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及影响预测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1.
广西海岸带海洋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宪云  陆海生  陈波 《广西科学》2014,21(5):555-560
近年来,由于广西海岸带开发速度加快,港口物流、钢铁、石化、有色金属、镍铁合金材料、制浆造纸产业迅速向沿海地区集聚,大量的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养殖废水通过各种通道入海,使得局部海域环境污染问题凸显。本文在分析广西海岸带海洋环境污染影响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防治广西海岸带海洋环境污染的5点对策,以期为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海岸带环境保护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滨海潜水层中存在的潮致地下水波动现象,以Kong等提出的新型Boussinesq方程为理论基础,通过摄动解析法剖析波动组成及函数表达,在此基础上分析土壤非饱和区含水层对潮致地下水波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地下水波传入滨海潜水层后,主频波幅呈指数型衰减,且渗透系数越小波能衰减越快;在非线性作用下,波动传播过程中将衍生出高频波,波能从低频波向高频波迁移;当土壤的非饱和持水性较强、土壤层非饱和区厚度较小、土壤孔隙率较小时,有利于潜水层内高频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龙口─莱州地区海水入侵的发展与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量的野外观测资料出发,总结龙口─莱州地区滨海含水层海水入侵的发展、演化规律;分折该地区海水入侵的基本特征与其水化学特征.研究区海水入侵的主要原因是过量开采地下水。地质因素对入侵地点、途径和方式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海水入侵的发展由孤立的点开始,最终成为连续的面状入侵,其发展和强抽水中心密切有关、有两种类型的界面。过渡带地下水化学成分不是淡水和海水的简单混合,阳离子交换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查明人工海岸吹填土中内源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对天津围海造陆形成的海陆水交换带吹填土的结构成分、渗透性以及总氮、总磷的分布进行了现场取样分析和室内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受地下水系统渗透性变化作用,内源污染物具有偏向性分布规律,向海侧高于背海侧;受吹填土自身颗粒结构变化以及离子交换、沉淀反应等理化作用,内源污染物表现为吹填久的区域高于新近吹填区.此研究对人工海岸地下水和海水的水质保护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我国海岸带滩涂开发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我国沿海分布着的广阔滩涂、滩涂资源的特点、滩涂开发利用现状以及针对滩涂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科学开发滩涂的基本战略。滩涂资源是我国沿海地区重要资源,加强对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沿海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岸带自然灾害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海岸带自然灾害系统的主要特征.海岸带是环境的最不稳定地带,它存在的各种致灾因子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组合特征;多种致灾因子相互作用使海岸带灾害复杂化.因此研究海岸带灾害应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深入研究海岸带灾害的成灾特点,从经济上保障海岸带灾害防治措施的实施,并以立法的形式协调海岸带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减轻人为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贸易将导致隐含碳排放转移,与研究较为丰富的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成果相比,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尤显不够,导致地区间生产者与消费者碳排放责任不明确,不利于区域间协作减排.本文利用2002,2007年中国8大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在核算区域间贸易流量的基础上,探讨了隐含碳排放转移空间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消费基础区域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转出区集中在东部沿海、中部地区、北部沿海等区域,而西北、东北等地区是主要的转入区;出口驱动区域贸易隐含碳排放转出区主要在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京津等地区,而中部、西北、东北等地区是主要转入区,且相比消费型隐含碳排放,出口驱动区域贸易隐含碳排放总量要小得多;在行业上,消费基础和出口驱动隐含碳排放转移较大的行业都集中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化工业、采选业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因此,应建立"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责任"的区域协同减排政策,并推进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目前我国地下水管理模型研究的现状,针对我国沿海城市普遍存在的海水入侵问题,提出了建立单位脉冲-海水入侵响应函数的思路和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构筑大连市地下水系统管理模型,针对现状开采井布局制定两个优化管理方案:一个是在满足各约束条件下获取最大开采量;另一个是保持天然径流的10%排泄入海时,求取最优开采量.该研究成果可为解决我国沿海城市地下水资源开发与海水入侵的矛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磨西剪切带硅质白云岩和千糜岩岩石化学特征研究 ,论证了千糜岩是由硅质白云岩经剪切变形和变质作用而形成的。由磨西剪切带中千糜岩质量平衡分析表明 :以 Ti O2 守恒为限制条件 ,该剪切带损失了 6 2 %的体积 ;且同原岩 (硅质白云岩 )相比 ,千糜岩有 Si O2 损失 ;指出各种形态的石英脉是 Si O2 经运移和聚集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