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与"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人们对二者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线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所提倡的"重道轻器"之价值取向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赏识,曾一度主导社会价值观念的取向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走向。在新的社会历史阶段,应客观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器观",并在中国当代社会建立新型"道器观"。  相似文献   

2.
祁令宇 《科技信息》2010,(35):J0200-J0200
韩非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一直被认为是建立在他"凡人皆挟自为心"的人性论基础之上。但是,不能忽视的是,韩非的法治思想还有另外一个理论依据,这就是它的"道""法"论。纵观《韩非子》,它的"法"、"术"确实与"道"、"德"有着内在的思想联系。可以这样理解,人性论,"道""法"之论,二者合一,才能使完整意义上的法治思想成立。本文试图从《韩非子》中的"道""法"之论出发探析韩非法治思想,以窥韩非法治哲学的根据。  相似文献   

3.
探析道家“自然而然”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与"和"既是道家哲学思想的精髓,也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以"道"与"和"为基石的道家思想感悟,形成了与今天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密切相关的思想。"道"与"和"在新时期的辩证统一是一种内在与外在的自然与人的自然而然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趋向于"自然而然"的"中道"之路。这条"自然而然"的"中道"之路是新时代的自然和谐之路,是人类走向进一步成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有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体现着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堪称其中的典范,他的"自然之道"思想涉及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这些社会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造成的。道家老子"自然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这种思想在当下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这些都是值得考察的问题。通过分析老子的"自然之道"理论,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当下社会发展仍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吕南公是北宋卓有成就的文论家,吕南公在文学理论上有精辟的见解和造诣,提出"言以道为主,而文以言为主"的"文道"观,强调"文不可以不工",虽然是以儒家的思想伦理为基础,但对于"道"持一种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其"道"更多指向"为文之道",从而提升了文学的独立性。吕南公的文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远绍韩愈、超越欧曾、比邻苏轼,是北宋"文道关系"论述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刘琳 《当代地方科技》2010,(24):175-175
关于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提出了一个以"道"为宇宙万物的生生之本,以"自然"为道的核心内容,以"无为"为人类放入实践原则的哲学体系,揭示了"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思想,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道"的思想,来认识一下道家核心的哲学理念。通过理论的认识,看看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现实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贡献。  相似文献   

7.
"主生"与"人本"思想是我国民间信仰的核心,因其存在,民间信仰便具有了世俗化、人性化的色彩,成为民众祈福纳祥、增进人际交往、接受社会规范的文化活动,探讨民间信仰中的"主生"、"人本"思想对于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德里克的"后结构主义思想"、"全球化理论"、"后殖民批评"、"汉学研究"四个方面对德里克的"文化批评"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渊源关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分析了德里克文化批评理论的利害得失。  相似文献   

9.
马璐妹 《科技信息》2009,(36):I0146-I0146
墨子把社会混乱的原因归结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提出用"兼相爱,交相利"的治国之道。他主张人人平等的爱、人人平等的仁义观点,反对侵略战争,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为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今天,重新审视墨子学说,对于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新华  胡凯 《科技信息》2010,(27):199-199,206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道家思想的勇退"出世"、释家思想"行出世之道,怀入世之心"以及中国"和"文化的生命关系思想,对现代生命教育有重大启示。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的学问。本文主要从儒道释生命哲学和"和"文化生命关系两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西文化界明确意识到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在此语境下,章士钊以"新旧调和论"为基础,在《评新文化运动》一文中,围绕"文化"、"新旧"、"文化运动"等概念,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病态群理",在中国现代文化应该如何发展问题上,与"新文化运动"形成对话交流,其中隐含了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潜能和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庄子》“道”“德”观童坚强(92中③)《庄子》“道”的思想是道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庄子》道的思想时,发现其中“德”也自成一个体系,与道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首先,庄子提出德思想的原因。《庄子》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的...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作为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基本认识,本文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在实践层面针对"天人合一"、"中道和合"思想对中国小城镇的影响进行了探析,并为当今小城镇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荀子的德性修养论中,"诚"的思想占据了重要位置。与其他儒家学者一样,荀子也从天道之诚来推证人道之诚,并且认为"诚"是养心的最好方法,通过具体的外在修养功夫以达"诚",使"诚"由个体扩充至群体,最终达致"群居和一"的理想社会,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慎独"的体悟。  相似文献   

15.
"现代派"并非是精神意义上的"伪现代派",而是真实勘探了"文革"后一代人的生存状貌,并进而追问个体命运的存在性内涵。因此"现代派"文学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诉求。"先锋文学"接续了"现代派"文学的叙事衣钵,但后期走向了叙事极端:放逐意义,追求形式本体。精神实质到形式本体的叙事变化,深切反映了中国文学追寻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进程,并富有思想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徽州“三雕”艺术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俏梅  齐皓 《科技信息》2008,(29):128-128
徽州"三雕"是作为徽州建筑文化群中一个基本元素,以其悠久深远的历史溯源、崇儒尚"理"的思想内容、精巧多变的艺术特点、质朴淡雅的生活空间以及吉祥和谐的文化内涵,向人们显示着这一古老民间艺术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17.
苏珊·桑塔格是西方当代最为重要的女知识分子之一,也是著名的散文家、思想家和文化批评家,她具有令人钦佩的社会责任感和大无畏的批判精神,被誉为"美国最后的知识分子"、"美国公众的良心"。苏珊·桑塔格生前最重要的学术理论就是"新感受力",也是她思想的精髓所在。本文着重就苏珊·桑塔格的"新感受力"理论的意涵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去感受这位当代西方最引人注目的女性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光芒。  相似文献   

18.
佛教的出世思想使得传统儒家学者批判佛教"不顾人伦,不理民生,不敬王者"。而慈济宗门强调行善与行孝不能等,改变了佛教不理人伦、不理民生的形象。佛教吸收儒家的孝道和"家"的观念,是中国儒、释、道于唐宋时期逐渐融合之后,中华文明汇聚的又一个成果。中国儒释道文化如何进行进一步融合与调整,是中国文化第三次大融合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要各方面积极思考和实践,从传统中国文化脉络中共同创造出新文明思想与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9.
"黑人性"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黑非洲的知识精英倡导的一场文化运动,它以19世纪末的黑人文化复兴运动为思想基础,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黑人文艺复兴"为直接前导,由桑戈尔、莱昂.达马和艾梅.塞泽尔倡导推动,旨在恢复黑人价值,唤起非洲殖民地社会民众对于黑人文化个性、文化归属的自尊、自信和认同。运动成为当时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面精神旗帜,一大批诗人、作家聚集在这面旗帜之下。桑戈尔不仅是"黑人性"运动的倡导者,也是代表性诗人,他的诗作扎根非洲黑人文化传统,赞颂黑人传统精神的价值,在艺术表现上也体现了"黑人性"文学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世界各民族给相同的数字赋予了不同文化含义,体现了其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本文从神话传说和宗教观念方面来揭示数字"三"所代表的文化含义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知识,探讨了远古神话中有关于数字"三"的内容,另外也从现代宗教的角度分析了数字"三"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容,分别叙述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以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三"所蕴含的宗教思想,从而揭示出不同文化形式中数字内涵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