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围绕视觉经验之谜,传统知觉观与生成知觉观的争论焦点在于,个体与环境的感觉运动交互作用是对知觉经验的内容起因果作用,还是构成作用。阿瓦·诺伊的感觉运动理论采取生成的知觉观,认为知觉的本质是对"感觉运动知识"的运用,知觉与行动相互依赖,离开行动无法产生正常的知觉经验,并以"经验盲"作为重要经验证据。但是,感觉运动理论对"经验盲"的构成性假设解释(COH)并没有优越于传统知觉观给出的因果性假设(CAH),也没有排除掉感觉损伤的可能性。"经验盲"的案例并不能作为感觉运动理论的充分证据。结合对行动概念的梳理可以进一步发现,感觉运动理论并未对传统的知觉观构成实质挑战。  相似文献   

2.
莱布尼茨将认知看作是心灵特有的活动,心灵的认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心灵的认知首先需要感觉作为一种"机缘"促发认知的开始。在感觉和内在注意的共同作用下,微知觉不断地影像化,同时天赋观念不断地以潜在转化为现实,微知觉便实现了对认知的建构。进而心灵通过反省和推理将天赋观念从自身中"抽引"出来,最后通过统觉对认知的整合才使整个认知过程得以完成。莱布尼茨虽然承认感觉作为认知机缘的必要性,但他也认为感觉是有限的,认知的缘起需要感觉和注意作为双重来源,并且整个认知活动都是心灵自身的内在活动。这体现了他作为理性主义者尝试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他的认知思想也充分体现了他为调和二者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理论渗透观察”论题的认知解读,是通过认知科学多个经验领域的研究,改变这一问题的讨论方式,尝试在知觉与认知的关系层面上展开对该论题的重新解读。福多与丘奇兰德的争论开启了“理论渗透观察”的认知解读,提供了在感官域限基础上探讨可观察与不可观察的分析进路。本文讨论延续了这一分析脉络,致力于澄清认知在知觉处理中的作用方式与认知作用于知觉过程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4.
塞拉斯借助黑格尔感性确定性不可能性论证,批判所予是神话,但由于他依据了康德的直观与概念二元思维方式,仍陷所予困境中。为了摆脱困境,麦克道威尔的黑格尔式转向依据概念能力无边界性,使世界被动处在概念能力范围内。这虽摆脱了所予,但却陷于经验论困境,即被判断实在性先验地示例的实在性东西并不是具有概念化感觉内容的知觉经验,而只是当前印象,它不能确证普遍性知识。因此当代分析哲学需要推进黑格尔式转向,依据概念能力的设定性,主动运用逻辑的纯粹理念展示关于当前印象的思维规定的感觉内容。只有如此,当代分析哲学才能摆脱所予神话和经验论困境,使知觉经验确证知识。  相似文献   

5.
"直接实在论"是一种由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波洛克对辩护进行了自然主义的解释之后提出的辩护理论。按照这种理论,知觉印象本身直接就可以作为我们的信念的理由,为我们的信念提供辩护,无需先将知觉印象变成知觉信念,然后才能为我们的其他信念提供辩护。然而,"辩护"这个概念在知识论中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作为知识的一个必要条件,它是使真信念成为知识的东西;二、作为一种"程序辩护",它是决定着我们是否应当持有一个信念的东西。而感觉印象能否成为我们辩护信念的理由,完全取决于在何种意义上理解"辩护"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6.
知觉是主体认识外在世界的唯一途径。不同于传统知觉哲学将知觉视为主体与外在世界之间的神秘之幕,弗洛里迪信息哲学进路中的知觉模型将知觉视为数据提供者,是主体与外在世界相互作用的界面。他的综合抽象层次法和行动基语义学提供了一个实践取向的知觉模型。然而这个知觉模型并不能完全解决知觉过程中规范性的突现如何桥接的难题。米丽肯的符号理论提供了相应的补充,将符号功能实现区分为应该实现的功能、符号使用者意向实现的功能和实际实现的功能三个层次。通过自然主义与建构主义研究进路的结合,可以解释知觉过程规范性的产生,为经验知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传统认识论从工具论视野出发,认为科学仪器是起“表征”作用的主客体中介工具。该认识不足以从认识论甚至本体论意义上揭示仪器的作用。对科学仪器的实在论分析表明,仪器通过“居间调节与统合”作用,构建了人类和世界的界面,人类和外在世界均被“仪器化”。对科学仪器的现象学分析表明,仪器不仅“干涉”了主体和客观世界,使主体和世界成为相互开放的现象,而且将在科学世界发觉的现象通过技术的解释“转译”到生活世界中,成为人类知觉可以理解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最近一项研究指出,“鬼魂”的存在,其实是源自大脑的变化.科学家们已经确定出大脑中负责这种诡异感觉的区域,而且通过实验让一些人感受到了身边的“鬼魂”. 关于“鬼影”有很多传说,但最常被提到的是无法看到的鬼魂.这种现象在经历极端环境的人身上十分常见.登山者、探险家以及一些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人都常有这种感觉.瑞士联邦技术研究所的朱利奥·罗格尼尼说:“这种感觉是非常生动的.他们能感到有人在附近,但看不到人.这其实常常是感觉上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心智计算是生命体的一种功能,它以生命体的感觉、知觉和意识为基础,源于生命体及其他的种群生存的信号传输系统。自然选择和生存博弈是生存信号传输系统和心智计算能力形成的原因,生命体内部、种群内部及它们与生存环境的长期生存博弈,形成了稳定均衡、经济高效的信号传输系统,这个系统产生了心智和心智计算,同时又被心智和心智计算能力所建构。  相似文献   

10.
社会心智是我们处理和运用他人信息的能力。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社会心智的情境性特征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然而,“情境”不仅涉及个体行动和与他人交互的具体语境,还涉及更为广阔和根本的文化境遇。从知觉的认知可渗透性视角看,文化以内生的方式渗透到对他人的知觉经验中,影响甚至“改写”个体对他人的理解和判断;从预测加工的视角看,文化不但作为先验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社会性预测的起点,而且作为降低错误预测的调节参数渗透在大脑的层级预测结构中。由此,文化对社会心智的建构不但能够在认识论上得到辩护,同时在经验上也能够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11.
从隐私论题出发,本文将精神事件定义为从内在的观点所得到的知觉,把物理事件定义为从外在的观点所得到的知觉,并以此为起点发展出一个关于心灵的知觉二元论。本文还试图以此理论来说明心灵哲学领域长期存在的心-物互动问题,试图恢复并证明笛卡尔和莱布尼兹曾经达到的某些观察和结论。知觉是心灵最本质的特征,本文在用知觉来定义精神事件和物理事件的同时也发展出一个关于知觉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2.
希兰的知觉诠释学-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觉的诠释学-现象学是希兰科学哲学的核心内容。希兰用海德格尔生存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改造,为知觉的现象学分析奠定了本体论基础。希兰知觉诠释学-现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知觉的诠释学属性、知觉的现象学结构、知觉知识的必然性与多元性等。希兰的知觉诠释学属于多元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有一个很奇怪的特点,那就是在远离我们自身的方面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而对于自己,特别是对于像大脑这样重要的器官,研究工作反而十分落后。当宇宙飞船在星际空间进行着精密的科学考察时,我们对自己的脑子仍是不甚了了,也没有改造它的手段。我们的感觉、知觉、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能力与千百年前的古代人的能力并无  相似文献   

14.
克里斯托弗·皮科克是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中比较有影响的学者,他对非概念内容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常常被视为非概念内容的代表。他从经验的细致性、经验与信念之间的关系、人类与动物知觉经验等方面论证知觉经验具有非概念内容。他的观点受到约翰·麦克道威尔的反驳,麦克道威尔认为知觉经验的内容是概念的,因为主体只有掌握相应的概念才能处于一个特定内容的知觉状态,经验与信念也要依赖概念能力的运用。那么,知觉经验的内容究竟是概念的还是非概念的?文章试图分析和论证皮科克关于知觉经验的非概念内容主张,并把他的非概念内容观点和麦克道威尔做比较,试图为皮科克的观点提供辩护,以期阐明知觉经验具有非概念内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量子力学发展过程中,“直观性”概念的演化,以及“直观性”对量子力学发展的影响。在经典物理学中,“直观性”是从知觉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视觉化的模型,是一幅在空间上和时间上连续发展的图象。而量子力学中的“直观性”是一种理论模式或数学表述,当人们一见到这种模式或表述时,立即会与相应的量子性质对应起来。量子直观性的含义就是以这种方式体现出来的。其中毫无视觉化图象的成份。量子力学是在抛弃经典“直观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6.
在电视台上热播广告的戒烟产品“如烟”遭到质疑:“如烟”亦含有尼古丁,且尼古丁含量比普通香烟还高。厂家称是每口吸入烟碱的含量低于普通香烟。尽管含有烟碱,但“如烟”却不受烟草部门监管,而卫生部则要对其安全性进行检测。就在近日,凤凰卫视还有播出的“如烟”广告和在欧洲被追捧的画面。当时的感觉是很为这个民族的品牌打入欧洲而自豪。可是,获知“如烟”的尼古丁含量比普通烟卷还要高,确实让人有受骗的感觉——“如烟”原来并不如意呀!而从暴露出来的问题看,“如烟”的问题还真的不少。一是“如烟”的尼古丁含量超标;二是中英文说明书…  相似文献   

17.
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員、伦敦皇家医学会会长布兰(W.Russell Brain)在1951年发表了一本从神經学的角度探討认識論基本問题的书,书名叫《精神、知觉和科学》(《Mind, Perceptien and Science》, Blackwell, 1951),全书分七章:知觉問题的神經学研究,語言和思想,意識的大脑基础,两个“世界”,符号和模式,精神的地位,讀者和作者之間的一場对話;前面有一簡短的序。  相似文献   

18.
地球上大约每年要发生五百万次地震,其中人们能够感觉的约五万次,带来破坏的约一千次,造成强烈破坏的有十次左右。我国是记录和研究地震现象最早的国家,据《太平御览》记载:“墨子曰:‘三苗欲灭时,地震,泉涌。’”公元前780年,我国陕西西周地震,周朝大夫伯阳甫认为地震是由于“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所造成的。这种观点虽说比较含混,但不难看出当时人们已在探讨地震的成因了。古希腊  相似文献   

19.
知觉在哲学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心灵与世界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或者说知觉经验是否有命题内容?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的问题。戴维森主张知觉经验不是命题态度,不具有命题内容,因此知觉经验不能为信念提供理由。而麦克道尔等人认为知觉有确定的命题内容,能够为信念提供理由。在分析二者理论的基础上,似乎我们还有第三条道路可选,即从功能上来解决知觉经验与信念之间的争议,那这第三条道路是否行得通呢?  相似文献   

20.
知觉恒常性现象通常指在距离、方位、光照等因素发生变化时,我们将事物感知为具有恒常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关于知觉恒常性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富有洞见的现象学描述。基于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描述,我将试着提供一个关于知觉恒常性的解释。分析表明,知觉恒常性实际上与我们通常知觉经验中关于对象属性的本体论承诺相关联。我们关于对象属性的本体论承诺,则实际上是通常知觉经验的构成性条件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