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莫洛托夫九月十三日答覆日本报纸'中部日本新闻'总编辑铃木充所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各国人民、特别是日本人民的广泛的反应与热烈赞同.日本人民这种反应与赞同是必然的、可以理解的,因为莫洛托夫关于日苏关系正常化、关于发展日苏间贸易、关於日本重新武装、关于发展日苏间文化联系等问题的答覆,为日本人民大众指出了一条摆脱美帝国主义军事占领和经济奴役的道路,摆脱复活中的依附于美帝国主义的日本垄断资本和法西斯军国主义统治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6月7日,苏联政府向波恩政府发出照会,要求在两国政府间恢复正常的外交、经济与文化关系,并且邀请阿登纳总理访苏进行会谈。苏联这一维护和平的重大行动立即受到了全世界企望和平的人们,首先是德国人民的热烈欢呼。一苏联是在怎样的形势下提出了这个照会的? 首先,在苏联有力的推动之下,欧洲局势是肯定地逐步趋向缓和了。5月10日,苏联提出关於裁减军备、禁止原子武器、消除新战争威脅的建议,这个建议獲得了许多西欧国家的同情与支持。接着,东欧八国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这一标志着和平力量的壮大的八国共同行动,不但使西方大国的战争势力知所戒懼,而且大大鼓舞了争取和平与统一的德国爱国力量。由4月间的苏奥莫斯科会谈奠定了基础的维也纳四外长会议 相似文献
4.
5.
侯立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7)
冷战时期,美利关系经历了重大的变化,从利比亚独立建国到卡扎菲上台执政以前,美利关系一直处于蜜月阶段。但卡扎菲上台执政以后,美利关系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它充分地反映了美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进行的不是短期和就事论事的,而是较长期的和战略性的分析。以下行文多次使用的“趋势”一词指的是超越一些最近的事态而呈现的较长期国际关系变化方向。中美日三大国在东亚的各自趋势美国。美国在东亚的角色是三重的,第一是单边性质的,即靠其超强实力;第二是双边性质的,韩国、日本和澳大利亚是美国在东亚地区的主要战略盟友,而东南亚大多数国家则是美国的准战略盟友,美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是通过双边性质的条约或者政策框架来安 相似文献
7.
苏联和日本政府之间关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谈判,从1955年6月3日在伦敦开始举行以来,已经整整一年了。一年来经过两个阶段的谈判,一共举行了二十三次会议,双方已就苏日和约草案的十项条款,例如关于战争状态的终止、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赔偿问题、战前条约的处理、不干涉内政、渔业协定等,取得了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侯立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26(4):18-20
冷战时期,美利关系经历了重大的变化,从利比亚独立建国到卡扎菲上台执政以前,美利关系一直处于蜜月阶段。但卡扎菲上台执政以后,美利关系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它充分地反映了美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今年6月11日,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在一次群众集会上,公开号召埃及军民推翻萨达特政权。16日,埃及政府指责卡扎菲的讲话“直接威胁埃及的和平与安全”,宣布同利比亚接壤的西部地区处于戒严状态。17日,利比亚发表声明,称埃及的宣布等于是向利比亚“单方面宣战”,利比亚将“保留自卫的权利”。在利比亚的紧急要求下,阿拉伯拒绝阵线国家(包括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叙利亚、南也门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的外交部长于6月22日在的黎波里举行紧急会议。会后发表的公报称,“对利比亚民众国的任何侵略就是对该阵线所有成员国的侵略”。迄今,埃及同利比亚各自在边境地区部署重兵,呈剑拔 相似文献
10.
最近以来,苏丹和利比亚之间曾经出现剑拔弩张的关系。苏丹政府指控利比亚飞机自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一再轰炸苏丹西部同乍得接壤的边境地区,要求联合国安理会采取措施制止利比亚这种“公开的侵略行动”。苏丹总统尼迈里也多次发表讲话,指出利比亚入侵苏丹的图谋,并称:只要卡扎菲当权,苏丹同利比亚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利比亚则指责苏丹与埃及“合谋”在美国支持下准备进犯利比亚。埃及总统 相似文献
11.
严明同志的“在走向国际关系正常化的道路上”一文,根据苏联部是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关於四国政府首脑日内瓦会议的报告的精神,概括了日内瓦会议以来的国际局势发展趋向,阐明了我国人民的和平立场。王芸生同志的“和平是我们大家的”则传达了中国人民要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捍卫和平事业的愿望和热情。 相似文献
12.
<正>8月13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外交部发表声明称,阿布扎比王储穆罕默德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天进行三方通话后达成协议,同意阿联酋与以色列实现关系全面正常化。阿联酋与以色列缔结"和平条约"是中东政治的重要历史时刻。以色列和阿联酋等海湾阿拉伯国家很可能会加快建立地区同盟的步伐,以共同应对伊朗的威胁,而巴勒斯坦问题则将被 相似文献
13.
去年12月27日上午,罗马达芬奇机场和维也纳施韦夏特机场的以色列航空公司办事处同时遭到数名武装分子的突袭,造成19人死亡(其中美国人5人,以色列人1人)、120余人受伤的惨痛局面。这是继以色列空袭巴解组织 相似文献
14.
<正>8月27日,以色列外交部发表声明称,在意大利外长塔亚尼的主持下,以色列外长科恩与利比亚外长曼古什在罗马举行会晤。以色列和利比亚没有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两国外长在历史上首次举行会晤。这似乎预示着两国关系会出现新的突破,但却很快出现反转:利比亚国内爆发大规模抗议示威,反对同以色列发展双边关系,迫于压力,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总理德贝巴宣布,暂停外长曼古什的职务,并对其进行“行政调查”。利比亚与以色列外交接触“高开低走”,看似出人意料,实则是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利比亚是北非的一个阿拉伯国家,面积一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而人口却只有一百二十多万。这个国家90%以上的国土是沙漠和半沙漠,大部分不宜于农作。但是,在这广阔的沙漠下面却埋藏着丰富的石油,据估计,全部蕴藏量的有八十亿吨。利比亚的石油约在1953年开始勘探;1959年发现了泽尔登大油田;1961年开始出口石油;1963年年底,超过阿尔及利亚成为非洲最大的石油出口国;1964年上半年,它的产量占非洲原油总产量的52.2%。但是,利比亚的石油资源,都被美国以及英、法、意、荷、西德等外国石油垄断公司所控制。到1964年初,已有二十三个外国石油公司(半数以上是美国的)在利比亚勘探和开采石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