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认为 ,语言符号系统与人工符号系统不同 ,语言是人们用来沟通信息 ,交流思想的工具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凝结。因此 ,语言学习并不是单纯的符号学习 ,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本文认为 ,文化习得对语言学习起着影响制约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外语就一定要放弃本民族文化。东西方文化可以和谐共存。本文还认为 ,儿童学习语言的效率要高于成年人 ,不是因为儿童的学习能力强 ,而是因为儿童较之于成年人更容易接受新的文化 ,而成年人成熟的自我影响了他们对语言的学习  相似文献   

2.
岳园园 《科技资讯》2006,(23):116-116
母语思维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观点大部分局限在母语思维的负面影响上,而对其正面影响关注不多。认为母语思维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反映语言学习的本质。本文试图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共同性来论证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积极作用。二语习得理论认为,母语既是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背景和基础,又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我们应该最大限度的发挥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与词汇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词汇习得是第二语言学习得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内容,Nattinger和DeCarrico从一个新的角度指导学习者在第二语言词汇习得过程中使用“预制语块”来学习如何生成、理解、分析新的语言,运用“输入理论”进行广泛阅读是词汇习得的最佳途径。在词汇教学中,应注意语境与词义的关系、文化的传授以及直接学习与间接学习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词汇习得对语言习得的听、说、读、写、译各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高级阶段出现的“词汇高原期现象”,笔者提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词汇学习观:1)词是有生命的,记单词是一个交朋友的过程;2)词汇的“量”只是词汇能力的一个方面;3)纯粹的阅读并不是词汇习得的最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Krashen的可理解输入假设认为可理解的输入是习得发生的主要因素,而Swain则认为可理解输出才是习得发生的关键。笔者试探究二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的输入资源(策略)和输出(活用)策略及它们与学业成就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二语学习者使用输入策略和输出策略的频度均偏低。学习者的词汇学习输入策略与学业成就成正相关,但输出策略与学业成就不相关。由此,从课内课外两方面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6.
学习语言是为了交际,但语言又要受文化的制约,因此,要求我们应习得所学语言国家的相关文化,但在习得相关文化的同时,我们应:1、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即让学生在心理上有所准备,自觉对待文化上的差异。2、教师教学中的三个跨文化意识新视角;工具性;原则性;实用性。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交际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7.
整体假设是儿童习得词汇的早期所依赖的一项重要原则,它的存在使儿童将新出现的词汇作为物体的名称而不是物体的部分、属性、动作和空间关系。进一步分析此原则产生的原因,发现无论持何种语言的儿童在词汇习得的早期都倾向于使用整体假设将习得的词汇作为物体的名称,可见,它具有跨化的稳定性。但由于研究中各方面的局限,欲透析整体假设的性质尚需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是各种关系相互顺应的过程。从顺应论的角度看,习得就是一种顺应。顺应论揭示了语言使用的本质特征。为英语口语习得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在概述语言顺应论的基础上,也揭示了顺应论对英语口语习得研究的启示和诠释。  相似文献   

9.
杨新平 《科技信息》2010,(24):167-168
语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因此,语言的学习是我们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第一语言学习是我们对母语的学习,第二语言是我们为了某种需要或兴趣而学习的其它国家的语言。近些年来,语言学家曾就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习得提出各自不同的理论。本文在介绍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由此指出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赵垒 《科技信息》2011,(21):I0199-I0200
乔姆斯基的普通语法观认为人类最基本的智能要素——语言能力,它的认知结构是天赋的,语言习得是一定的语言经历激发心理器官的生长,它们作为核心的普遍语法原则存在于大脑之中。本文概括了普遍语法理论对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启示,大致有三点:(1)研究视角的转移;(2)深化了二语习得的研究;(3)关于可及性假说与不可及性假说研究。  相似文献   

11.
潜意识就是不表露在外面的意识,它不易被人类觉察但却时刻在发挥作用。作为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潜意识受到的语言学家的关注是远远低于意识的。潜意识是一把双刃剑。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它既有促进学习的一面,也有妨碍学习的一面。因此,潜意识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克拉申(Kreshen)的外语习得理论,在本质上是与潜意识发生相联系的,尤其是习得-学习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迁移作用也是潜意识在发生作用的结果。作为语言学习者来说,就是要尽力发挥潜意识的积极作用,避免它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虞晶 《科技信息》2011,(2):187-188
语言学习的成功与语言学习的动机紧密相关。戴炜栋和何兆熊教授认为动机理论可以主要分为四种:工具性动机、整合性动机、结果性动机和内在动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外语教师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对学生的外语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即使”是个连词,常常同“也”、“还”等副词配合着使用,与它同义的连词还有“就算”、“纵然”、“哪怕”等等。在语言学界中,大家公认“即使”表示假设和让步,但对于重点是表假设还是表让步,意见就不一致了。有人认为“即使”重在表假设,把带“即使”之类连词的句子(以下简称为“即使”句)归为假设复句;[1]有人认为“即使”重在表让步,把“即使”句归为让转复句[2]或单作为让步复句。[3]此外还有人认为“即  相似文献   

14.
试论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宇明 《吉安师专学报》2003,24(Z1):227-228
学习语言是为了交际,但语言又要受文化的制约,因此,要求我们应习得所学语言国家的相关文化,但在习得相关文化的同时,我们应1、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即让学生在心理上有所准备,自觉对待文化上的差异.2、教师教学中的三个跨文化意识新视角;工具性;原则性;实用性.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交际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5.
李楠 《科技信息》2011,(15):162-162,182
交互式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语言学习者自身与语言环境作用的结果。二语习得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互动式理论,建立平等、友善、尊重、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教学互动,提供良好的二语环境,在恰当时候对于学生的普遍语言错误给予纠正反馈,并尽量使用意义协商,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错误。  相似文献   

16.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石,词汇学习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基础.然而由于人们对于词汇学习的错误看法,认为它是语言学习中最简单的部分,词汇教学也一直被忽视.本文从词汇教学的现状入手,概述了它的意义,原则,内容和常用方式.希望我们能重新认识到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正确对待,合理安排其与其它教学环节的关系,使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作用,英语教学工作也能得以更有效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情景教学法认为“语言结构”和使用语言的“时空情景”有密切的关联性,注重语言习得与说话时的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把所教语言与特定环境中的人联系起来,不强调预设的固定教学目标,不对学生提出统一的教学要求,而是强调学生借着老师的引导,在各种因素的互动中主动地探索和掌握知识。同传统教学法相比,情景教学法除了强调教学生掌握语言结构外,更加注重能力的掌握和在情景中习得语言。  相似文献   

18.
王博 《当代地方科技》2011,(16):178-178
本文通过对在英语学习中,对于本族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对比中,通过语言的迁移来减少语言学习中的失误,合理利用母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相互关系促进第二语言有效学习将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由于监控过多,习得不足造成语言能力很弱。通过对习得活动的类型、课堂组织步骤及其与英语学习的相关性浅析,以期把习得活动引人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习得”语言,在潜移默化的语言积累和沉淀过程中增强运用能力,从而改善高分低能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语言习得中的文化习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露 《科技信息》2007,(18):165
长期以来,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外语教师过分强调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语言习得,文化习得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入手,分析了文化习得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在外语教学中学生文化习得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